美大选与贸易保护主义“故态复萌”


  9月17日,美国就中国对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补贴政策提起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这是今年来,奥巴马政府在WTO对中国提起的第三宗申诉。自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已对华39个产品正在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占比约34.2%。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均认为,祭出贸易保护主义大旗以“敲打中国”,乃是争取选民最为容易和迅速见效的手段

  近年来,美国利用贸易救济措施行贸易保护之实,不断向中国发难,使得两国贸易摩擦成“常态化”发展。9月17日,美国就中国对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补贴政策提起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同日,中国就美国对其《1930年关税法》修订法案(即GPX法案)中违反世贸规则的错误做法提出与美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进行磋商,正式启动世贸争端解决程序。由此,双方在WTO层面开始了新一轮的“反补贴”摩擦较量。

  贸易保护主义未曾谢幕又登台

  长期以来,美国利用贸易救济措施行贸易保护之实。近年来对华产品多提起“双反调查”,即同时进行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美国商务部对中国的出口产品按照对待“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则计算高额倾销幅度的同时,又在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适用美国反补贴法,其间存在双重计算。

  早在1985年对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乔治城钢铁案”中,美国就确立了其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原则;而在1991年的“中国电风扇案”中,美国商务部开始尝试有条件地对“市场导向行业”征收反补贴税;2006年的“铜版纸案”堪称美国对华“双反”调查升级的第一案,从那年开始,美国先后对中国产品发起了30余起反补贴调查;直至最近的“非公路用轮胎案”(GPX案),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于去年年底判决美国的反补贴法不适用于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才有力重创了美国对华反补贴措施。

  但是从2012年3月5日至3月13日,美国突然“高效率”地为中国“量身定做”了一项法律,该法律顺利地通过众议院、参议院的表决并经奥巴马总统签署而生效。这项法律对美国《1930年关税法》进行了修订,该修订案允许美国商务部保留相应权力,对从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所谓受补贴商品征收反补贴关税,且备受争议地将该修订案的生效时间回溯至2006年美国对中国发动的第一起反补贴调查。自该法修订后的一周内,即3月13日至20日,美国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又启动了多达6起的贸易保护行动,将对华贸易保护再一次升级。

  近年来,美国不断在对华“反补贴”这一问题上穷追不舍。相比反倾销案件,反补贴案的杀伤力极强,因为它直指一个政府对企业所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和政策。欧盟一名官员曾将对华反补贴案件比作“向母舰发射一枚鱼雷”。中国逐渐崛起成为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美国国内的仇华情绪不断散布着“中国威胁论”。

  美国将其国内失业问题统统归罪于中美贸易逆差,日前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发表题为《中国税,美中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导致美国失业270万,各州均有影响》的报告。报告指出,自中国入世以来到2011年,美中贸易逆差增加2175亿美元,导致美国失业270万,其中210万(占比76.9%)的失业来自制造业,占同期美国制造业失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因而,打压中国的生产商和中国产品以图扭转美中贸易格局成为美国的传统“保留项目”,而反补贴毫无疑问成为美国评价中国经济制度的所谓“利器”。当反补贴控诉成立累加到一定数量,则会使贸易伙伴质疑中国的产业政策导向和中国政府提供的公平竞争环境,并将对中国的稳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尤其是与欧美之间)贸易摩擦的“重灾区”。

  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数据显示,美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涉案产品共有114个,自奥巴马总统上任以来,美国对华39个产品正在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占比约34.2%。美国今年以来还频频动用隐蔽性更强的“337调查”手段,以保护专利为名打压激光打印墨盒、平板电脑、照相手机、可调节能荧光灯等中国出口产品。除了自身发起单边行动,美国还联合其他发达国家利用世贸组织等多边平台对中国出口管理措施施压。

  大选政治下的美外交政策模式

  作为当今世界最强大武装力量的总司令和美国外交政策的最主要制定者,美国总统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强有力的职位,能够移动和摇撼整个地球”。因而,在每届总统临近大选年时,争取连任成了在职总统压倒一切的考虑,外交政策与其他所有政策一样都得为竞选让路。

  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均认为,以创造就业为由祭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是争取选民、打击对手的最为容易和迅速见效的手段。美国大选历史上借助贸易保护捞选票的类似例子并不鲜见:前总统候选人蒙代尔、格普哈特、克里、布坎南、佩罗等都曾这么做。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15日发表社论,批评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最新推出一个“敲打中国”的竞选广告是试图通过玩弄贸易保护主义伎俩来捞取选票。罗姆尼阵营在竞选广告中声称,奥巴马总统自上台以来将58.2万个美国就业机会让给中国,还指责奥巴马7次未能将中国定义为“汇率操纵国”。而奥巴马为回击罗姆尼的批评并争取连任,利用现任总统的优势,在该社论发表的两天后就提起针对中国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品方面的补贴政策寻求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从奥巴马此前以闻所未闻的高效率通过《1930年关税法》的修订法案也可窥一斑。

  美国需要一个外部目标,将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国内的失业、美中贸易逆差等难题进行转嫁,以求得选民对美国国内现实社会问题的理解与容忍。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这样一个极具威胁的经济体作出示强姿态,以此在选民面前把自己塑造成“美国利益保护者”的形象。而“敲打中国”策略也多次成为美国总统大选中候选人的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