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物质上的极度匮乏已经鲜有,然而对他们来讲,梦想是比现实更加沉重的负担。
年轻的时候,我们对着梦想猛冲,年长之后,锋芒与个性看似有所收敛,但没有屈服,而是以一种韧性继续实现梦想。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相比于这种伟人般的硬坚持,草根出身的我们更多的是软坚持,它不那么纯粹、那么绝对。回看3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是这种柔软的、庶民式的坚持,让众多底层人物走上了成功之路。
80后是最常被拿来讨论的一代人,与父辈不同的是,他们身上没有人性的异化和本能的反抗,然而传统价值体系被逐渐解构,在导入新的价值体系之前,任何刺激性的成功,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喧闹,却终究无法挽回梦想一地鸡毛的窘境。混乱的价值观念之下是年轻人焦灼的逐利心态,片面的、势力的舆论又过多的指向了急功近利的社会,弱化了改革者的初衷。
或许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正视我们的处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有些差别甚至日益演化成无法弥合的鸿沟,但分岔其实就在某一个瞬间,这个瞬间就是逆境,逆境能磨练一个人的能力、毅力,强迫我们去正视我们的生活,放弃过去的、不合适的希望,摆脱阻止我们前进的依赖心理,摒除那些除了满足自我以外、毫无用处的、自欺欺人的想法,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人们总会与这样那样的问题相遇,但是,假如我们能度过逆境,就能再次成长。面对现实、坚持到底永远是成功最佳的注脚!
人民日报昨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信念使快乐真实》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快乐不只是吃喝玩乐、不只是奢华享受,它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去体会。这就是,人要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只有在这样的层面上去生活,快乐才是永久的、真实的。”,可谓击中了社会心态的软肋。法国16世纪思想家蒙田曾说过,“只有信念使快乐真实”,把“快乐”这个概念阐释得既精准又深刻。如果在人生的坐标当中来看待快乐的话,你会发现任何刺激性、享受性的快乐都是短暂的、喧嚣的,没有一条主线能够沉得下来,去贯穿整个人生主题。
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暴力社会、财富社会和知识社会。在传统时代,暴力属于强者,财富属于富人;在科技时代,知识和创新则属于每一个人,即使是弱者和穷人。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有梦想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