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该关注精神生活中的幸福指数?——普通人眼中的国事系列谈之二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占据国人话语权制高点的央视在新闻联播栏目推出了一个系列访问“你幸福吗”的话题,很是雷人。对此,坊间屡屡爆出不同的解读,一种说法是提问的记者对被访问者的回答是有着明确的心理预期的,但即便是编辑整理后的上镜回答中,还是能看出这个问题的提出其实是很荒唐的。为了体现真实,有人的回答答非所问,报出了自己的姓氏;有人则机械地投其所好,自顾自地说出自己的收入情况;更多的人则将幸福简单地理解成知足常乐。我以为,尽管问题的设计者和提问者的动机可以理解,无非是想换个角度,借寻常百姓之口为“数字十年”的歌功系列加上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注脚。然而,实际效果却是蹩脚的、搞笑的。
原因很简单:如今国人主流信仰遗憾地处于缺失的状态,价值观的导向也是模糊不清的。比如主流媒体宣传上强调的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为人民服务,但实际却奉行的是完全本末倒置的“官本位”,以致那些年轻的后生完全漠视“志在四方”的政治号召,千军万马一门心思地报考公务员,希望为自己的未来谋得更好的前程,捧上一个金饭碗。试想,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之下,那些屡考不中的落榜者又怎能有幸福之感呢?在他们的择业取向上,当上了公务员也许才是幸福的,而今年的公务员录取率是九十分之一,那是否可以认为,只有那考中的极少数人才是幸福的呢?事情本来并不是这样的,幸福不过是每个人在某种情况底下的一种心理感觉,而且永远是相对的。比如当年我们在农村做知青,因为下雨不用出工就会觉得很幸福,但想到那些在城里工作的同龄人又会感到忌妒和沮丧。又比如当年因为要改变命运赶上了恢复高考的末班车,相比那些错过了机会继续在国营大厂里自我满足当工人的同学说来,有种改天换地的幸福感。因为境遇的不同,对幸福的感受会有天壤之别,单纯进行这样的询问,除了做秀之嫌,还能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不过,尽管这个问题很搞笑,却引起了社会不同人群的发散思绪和借题发挥。关于幸福的问题,倒的确有深入思考的必要。如果将物质生活的品质作为幸福与否的标准,关于是否幸福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三十年前我们家里的电器不过是手电筒和收音机,可如今却多的很难排出顺序了;那个年代经常是几代人住在一间房里,现在已经是人均几十平米了;当年逢到过年才能凭票买上一点荤腥解馋,如今却要靠粗杂粮满足健康养生的需求了。如果仅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幸福简直HIGH透了。然而,可以肯定地说,所有人都不能同意这样的答案。因为在物质供应极大丰富的同时,国人又要面对新的郁闷和纠结了:在国人每天生活离不开的食品中,几乎没有真正使人放心的安全食品了,以致那些权贵阶层要靠“专供”来躲避那些防不胜防的“地沟油”一类假冒伪劣的袭击,可寻常百姓却无处躲藏、躺着也中枪啊。这样的生存危机状态下,何谈幸福二字呢?
我们现在都在经常谈起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作为寻常百姓而言,关心政改的问题是否有些闲操心、不靠谱?其实不然。这个问题并非仅仅是那些官场上的人才关心的,普通人生活中的幸福指数高低也和政改有着很直接的关联。这个改革是否有效推进的确决定着我们日常精神生活的质量,比如我们在网上写的博文被人无声无息地删除了,搜索的一些关键词语被莫名其妙地禁止了,一些想看的文章被武断地屏蔽了,国家宪法中明确规定的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被无端地取消或限制了。在主流媒体上和正式的出版物里,所有的可看内容都是被审查之后才允许的,这种被限制、被审查、不自由、自主权力被剥夺的感觉,会让你有幸福感吗?在六十年前的建国初期,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许多数人没感觉,因为那时侯有文化的人还不够多;在三十年多前改革开放的初期,百业待兴,人们一门心思拨乱反、把经济搞上去,很少顾及精神层面的东西。可如今的国人已经是开始重视精神需求了,网络有了空前的普及,再不废除那些蛮不讲理的精神管制就真是不得人心了呀。借着“你幸福吗”这个由头的提出,的确应该重视如何借政改的东风,提高一下国人的精神生活幸福指数了。这或许并非问题设计者的初衷,但其真实的结果却一定没有跑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