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意象——郭显中泼墨挥洒心中景


  自然意象——郭显中笔墨挥洒心中景



  春风怒放花千树   郭显中1993年作

  重庆又有一场高水平的艺术展,“自然意象2012郭显中中国画作品展”10月16日上午在三峡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市文联、市美协主办,此次展览将集中展示郭显中先生近年来有代表性的近六十幅中国画作品。其中不仅有对自然山水如色彩对比强烈的热带风光的表现,也有描绘猴、鹤等我们所熟悉的动物题材。作品笔力苍辣、手法灵动,彩墨浑然相映,蕴涵着无限的激情与勃勃生机。这此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家本人近年来创作历程的一次集中展示,而且对进一步繁荣重庆的文艺创作,以及对重庆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然意象2012郭显中中国画作品展”展出了郭显中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六十余幅中国画作品。是郭显中近二十年来创作历程的一次集中展示。郭显中除专攻山水画之外,也画花鸟和人物,早期画内陆山水,重点在于笔墨技法的运用。近期,他主要是通过鲜艳的色调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描绘热带风光。蔡律摄



  自然意象2012郭显中中国画作品展广告画。蔡律摄



  三峡博物馆“自然意象2012郭显中中国画作品展”展览大厅挤满了观众,这是重庆画展难得情景。蔡律摄



  观众在三峡博物馆观看“自然意象2012郭显中中国画作品展”。蔡律摄



  外国友人在三峡博物馆观看“自然意象2012郭显中中国画作品展”。蔡律摄



  著名画家郭显中和策展人、重庆文艺家活动中心主任魏东先生合影。蔡律摄



  著名书法家张健对郭显中的山水画的功力给予高度评价,“自然意象”一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但又不等同大自然,郭显中用自然的笔法画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觉、领悟,创造性地形成心物契合、浑然默契、融情于象的艺术风格。蔡律摄



  刚从美国举办画展归来的重庆女画家吴融女士在三峡博物馆观看“自然意象2012郭显中中国画作品展”。蔡律摄



  山雨    郭显中2010年作

  郭显中的山水画给人突出的感觉是,他以传统哲学为画理源泉.以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的笔墨为主要艺术语言.以重写意、重意境为价值尺度.突破传统视觉方式的局限,化古为我.并吸纳西方绘画的现代因素,使形色染乎世情,笔墨顺乎时代.既苍如古铁,又灿若明霞.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现代气息。

  郭显中认为,追求时代气息是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他对于传统.总是以当代人的目光与心态冷静地审视,深刻地辨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内涵融进自己的艺术体系,化作自己的创作元素.由必然到自由,追求一种无法而法的艺术境界。他笔下的山水笔力苍辣,墨气浑然,彩墨相映.蕴涵着无限激情与生机,他的画是深厚传统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产物。

  艺术必须真诚,而创作更需激情。郭显中厌恶那种照抄照搬和毫无感觉地重复前人、他人的无病呻吟。对于他来说,创作是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和画家特有的语言模式与具体的景观交融去再现一种全新的情感意识。他习惯用满构图、墨色并重的手法,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大开大阖之势,通过对山川林木、田园沟塘、水流天外,断云空起的描述.把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而骨法用笔、墨色积染、赋色灿烂,把自己胸中意象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多年的创作经验证明.正是对山水画形式语言的不断追求创新.形成了他特有的精神面貌和艺术风格。



  桃花村    郭显中2005年作

  有评论指出,在郭显中先生的众多画作中,画面构成和笔墨、线条、色彩的运用上绝少雷同。每一幅作品皆是根据不同的物象,不同的心境,产生不同的意象,而调用不同的手段,创造出不同的画境。色彩浓烈者有之,水墨淋漓者有之,繁复凝重者有之,逸笔草草者有之;有静谧似水的巴山春雨,也有热烈如火的海南朝日。形式醒人眼目,其意蕴动人心臆。他的画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极大地跳跃和变化,到了不拘行迹、随心所欲的境地。显然,这也是一个真心艺术家和那些专事克隆别人、那些“画千张画如一张画”、那些故弄玄虚而欺世盗名的所谓名家的实质区别。凭借自己的艺术禀赋和恒心,郭显中先生淡然地创造着自己的艺术,是那么自然而然,热烈清新。他在水墨丹青艺术中寻求一条新路,这种新,是从功力到手法、意识到形式的整体蜕变。同时,他还为水墨丹青事业,长期做着力所能及的有益工作。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不慕世俗的浮荣,画画就是他终极目的。郭显中先生自己说:“除了读书、画画、写字,我什么也不是。”



  秋池夜雨    郭显中1987年作

  林木先生在《随意有造境 从心不逾矩》文中写道:显中先生自称其画为“自然意象”。这或许是其画如此变化丰富原因之所在。中国画之最高品格在自然。唐人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把画之品格分成五等,而称“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且再论“失于自然而后神”,故名冠神品之上。但张氏所谓“自然”,非今天大自然之“自然”,而是情感心绪表达之自然而然,是真切无拘,是道家所谓任运无为之“自然”。何以如此,因中国美学之发端,三千余年前之《尚书•舜典》“诗言志”即为表征之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之诗是如此,中国之书是如此,中国之画也是如此。汉代扬雄言,“书,心画也”,宋代米友仁亦有“画之为说,亦心画也”之说。既然画为心声心画,当然以率性为之,直抒胸臆,心无挂碍之“自然”为最高要求。中国艺术画为心画之要求,则其艺术形象当然不能如西方般以“摹仿”为目的,而是 “因心造境”,“以情造景”,是因心为象,是以意为象,以意造象之“意象”。也因为此,意象的艺术要求心灵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此岂非郭显中先生“自然意象”之艺术么?



  巴山沟   郭显中作

  意象,意是人的思维、情感,或者是一些难以尽言的情怀,是作家艺术家的多种感情,多重意念的复合;是一瞬间涌出胸际的艺术冲动;是一种无法准确界定、难于量化的情感状态和思维深度。象,是达意依托的对象,是文学艺术作品构成的基本元素,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介质,是作者寄情之物。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意由象生,象由意达,心、意相通,心、物契合,物于心化,心与物融,而“立象以尽意”也,因此说,意象是以情感为中介,融合意蕴与形象的结晶体;是意、情、象由心相化而生成的复合物;是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是心与物在审美理想支配下相互碰撞的产物;是理智和情感的共生体;是融意于情而赖审美媒介以呈现的创造性想象。意象,既入理又含情,它包含着方方面面物质与精神的层面,具有了鲜明的人文情怀。



  夜读   郭显中1990年作

  意象形式之美是自然与人的情感相融后,物于心化的共鸣体,是借自然之景把自己的文化观点和情感展现出来的艺术载体。意象之美有着虚幻的诗梦境界,意象的表现技巧和田园的诗性精神,或用语言或用笔墨,勾勒点染,泼墨赋彩,浑然默契,和谐统一,用独立创造的意象手法生成了最高的艺术理想境界。接触自然,体验自然,探索与这一主观愿望相契合的自然美而加以意象描绘创造,借自然意象之美,抒写心灵感受,借物写心,从而达到心物契合、浑然默契、融情于象、浑厚华滋、“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意象由心,道法自然。意象已不同于了自然形态的物象,它早已蕴含了万物之情性,具有人文内美的关怀。意象智慧在中国画的学养积淀中生成,在自然山水万物的滋养之下生成,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境界之下生成。山水画的笔墨靠着对事物本源的不断上溯和追寻,靠着对传统文化的不断体验,遵循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遵循着“游”的精神的自由解放,把握山水画笔墨的语境,以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山水家园。



  夜沉沉    郭显中作

  林木先生评论说,显中先生的画从题材上分可分为山水画、动物画。但从风格技法上看,变化就更多了。有的浓重深厚,有的轻快淡雅;有的繁密,有的简洁;有的以线之交织为特色,有的以点的跳跃为基础;有的以满实为主铺天盖地,有的以空灵置陈以少胜多;有的干笔渴墨,有的水意淋漓;有的纯然水墨肇自然之性,有的五色分明随类赋彩;有的以点线应物,有的则以块面象形…… ; 一个画家的创作风格面貌如此多样,是很少见的!

  郭显中先生绘画中那种千变万化,确属其不断变幻之心灵之心象与意象,所谓“中得心源”。但万变不离其宗。显中先生的 “自然意象”从外在形象的变化上的确堪称千变万化:有的偏重线,有的偏重点,有的由面构成,有的纯然水墨,有的偏重色彩,有的繁,有的简,有的疏,有的密……郭显中画面变化极大。但不论画面有多大的不同,“外师造化”的基本原则却是既简且准,写意非简笔画亦非儿童画。



  仓惶    郭显中作

  徐亮先生评论说,境由心生,唯心莫测,正道魔道一念之间,个中真谛最是难求。顕中先生作画,立意自然、情真意切,与其人生感悟一致。大千世界气象万千,焉得千篇一律。于是先生画中,此情此景、彼情彼景,彼此间不因熟悉笔墨混淆。不同境地生发不同情愫,不同情愫演化不同意象。

  直抒胸臆自然天成者,当具两种修为:一为胸中块垒,是否晶莹;一为手上功夫,能否随心。六法中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一说,说的是笔墨当随自然。形而下而言,其为方法;形而上而言,可成大道。相对自然,物我相忘,得意忘形,则自然形态遂升华为自然精神,如此观照物象,笔墨、自然通灵,于是迁想妙得,破墨破笔中破壁而出者是也。



  鹤子   郭显中作

  笔墨化境,化而不化,不化而化。化而不化者,处处见笔,其行笔过程了然纸上。作人作画,总有理想、追求。理想总在明日,过程即是今天。重视过程、在人生是对今天的珍惜,在绘画是创作的畅快。顕中先生将其愉悦的过程通过作品清晰的诉诸受众,赏心悦目,笔笔生辉;不化而化者,笔意清晰又交织成篇。其间了无芥蒂,融会贯通。笔形于物之意象情之流畅,聚合成就后,是一片空明。



  雨洗月色新    郭显中作

  魏东先生评论说,纵观郭显中先生多年来有代表性的中国画作品,无论从主题思想到表现形式,总的说来可以“中国意象”四字加以概括。本着对中国画程式语言多年来不断的追求创新,形成了他特有的精神面貌和艺术风格。“自然意象”既是对传统国画精神的精准阐释,也是郭显中先生绘画艺术一以贯之追求的方向。他以传统哲学为画理源泉,创作实践深深扎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他以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的笔墨为主要艺术语言,以重写意、重意境为价值尺度,突破传统视觉方式的局限,化古为我,并吸纳西方绘画的现代因素。笔墨精到、气韵天成,使传统中国画呈现出别开生面的面貌和机趣,即所谓“形色染乎世情,笔墨顺乎时代,既苍如古铁,又灿若明霞”,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现代气息,具有文化属性与精神深度完美统一的艺术智慧。



  秋天的海边     郭显中作

  此次展览将集中展示郭显中先生近年来有代表性的近六十幅中国画作品。其中不仅有对自然山水如色彩对比强烈的热带风光的表现,也有描绘猴、鹤等我们所熟悉的动物题材。作品笔力苍辣、手法灵动,彩墨浑然相映,蕴涵着无限的激情与勃勃生机。这此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家本人近年来创作历程的一次集中展示,而且对进一步繁荣重庆的文艺创作,以及对重庆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贾德江先生评论说,  郭显中的山水画给人突出的感觉是,他以传统哲学为画理源泉,以传统与创新融为一体的笔墨为主要艺术语言.以重写意、重意境为价值尺度.突破传统视觉方式的局限,化古为我.并吸纳西方绘画的现代因素,使形色染乎世情,笔墨顺乎时代.既苍如古铁,又灿若明霞.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现代气息。郭显中是性情中人,豪爽淳朴,有士人之风;于人于事,胸怀坦荡.于书于画,执著真诚,有书卷之气。在当下的浮躁时代,他能以“澄怀味象.宁心静气”的心态专注于艺术;在物欲的诱惑之中.他能居心物外去追求精神的真纯。这不仅体现了画家超凡脱俗的人格,同时也形成了他气势豪迈、意境深远的画风,使他的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品位的美学价值。

  蔡律    2012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