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写了一篇文章《简评毛泽东对中国人口的影响》发在博客上,一位网友发邮件给我说:“毛泽东时代人口增长迅速,是因为在五十年代错误地批判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导增中国人口失控,后来实行计划生育是为前人的错误买单。”看到这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观点,我想起了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一个故事:
在战国时的魏国,西门豹任邺县令。他到邺县之后,了解到巫婆、三老和官绅借“河伯娶媳妇”一事骗钱害人,导致当地有女孩子的人家纷纷逃走。于是,西门豹决定将计就计。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来到河边,巫婆、三老、官绅以及许多老百姓也都会集在此。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扶着这个女子走到西门豹面前。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对巫婆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你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就叫差役们抱起巫婆,把她抛到河中。过了一会儿,他说:“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河中……总共抛了三个弟子。西门豹说:“巫婆、弟子,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说清楚。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又把三老抛到河中。西门豹恭恭敬敬地面对着河站着等了很久。在旁边看着的众人都惶恐不安。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想再派一个廷掾到河里去催他们。廷掾吓得在地上叩头,脸色象死灰一样。西门豹说:“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从此以后,谁也不敢再提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别人去见河伯是可以的,但轮到自己是万万不行的。与此类似,对于计生支持者来说:把别人计划掉是可以的,但把自己计划掉是万万不行的。以前有一位计生支持者在我的博客留言说:“支持计划生育!中国3亿人口足矣!”我想问:你说中国3亿人口足矣,这意味着你认为中国有10亿人口应该被计划掉,但如果被计划掉的是你,你又会怎么想?
1979年,《光明日报》上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意思是说,由于在五十年代错误地批判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致使中国人口多增了三亿。很多计生支持者都认同这个说法,其中也包括一些在实行计划生育之前“误增”出来的人。这里就有了一个悖论:如果说这三亿人是“误增”的,那么包不包括自己在内?这些“误增”出来的人既然认为马寅初的理论是对的,那么是不是说他们认为自己的出生就是错误的?认为自己本来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如果是的话,那么是否应该去自杀来改正这个错误呢?但我还没听说过有哪一个人是为了证明马寅初理论的正确性而自杀的。这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他们认为别人的出生是一个错误,但自己的出生却不是错误。
有人说:“怎么能让误增的人自杀呢?”对此,我的回答是: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误增”的人口。如果你认为存在“误增”的人口,那么,什么叫“误增”?是错误地生出来了?那么如何改正这个你认为的“错误”?按照“误增”的逻辑,当然是自杀了。我认为没有错误,所以不需要改正;你认为有“误增”,也就是有错误,所以才需要改正!所以,让“误增”的人自杀,正是从计生支持者的逻辑推导出的结论。
假定“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是正确的,并且精确到个位,那么,在这三亿人之中,谁是“误增”的?如果谁认为自己是“误增”的,那么也就等于否定了自己。假定这三亿人谁都不认为自己是“误增”的,但又支持“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这种说法,那么其结果就是:这三亿人之中,每个人都认为其余的299,999,999个人是“误增”的,而自己却不是“误增”的。
另外,也有一些人排行老大,他认为自己的弟弟妹妹是“误增”。例如,《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在《中国人口太多这是一个常识》中说:“历史上曾经的错误,导致了上几代人的生育失控,一生就生五六个、七八个,这是人口提前‘透支’。比如笔者兄弟姐妹就有五个,确实多了,如果我的四个弟弟妹妹不是统统去了欧洲,那现在会是如何窘迫的生活景况。过去生育得太多,接下来几代人只好受点委屈---一胎为常态,二胎为特殊,否则人口超生的债是难以还清的。”徐迅雷出生于1966年,排行老大,显然,他认为自己应该出生,但他认为他的四个弟弟妹妹是不该出生的(或至少有三个弟弟妹妹是不该出生的)。一个人嫌自己的兄弟姐妹太多,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