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书法引起的巨大效应,人们往往举出蔡邕书写的三体石经,竟然吸引满城人驱车前往观摩,人群堵塞了大街小巷。
事实果然如此吗?我查阅了沈鸿根著的《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其中讲到:“东汉熹平四年(175年),汉灵帝命蔡邕与堂溪典等人,正定六经文字,然后由蔡邕书丹上石,精镌细刻,立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据说,立碑当天,前来观摩学习的上千人,来往的车马把通道都堵塞了,真是盛况空前。”由此看来,不是虚传。
梁武帝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称:“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沈鸿根先生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说:“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声名赫赫的《熹平石经》,好像不是那回事。”他认为《熹平石经》书法严整典雅有余,生动自然不足,是典型的庙堂之作。
一幅中规入矩,全失去自然意味的庙堂之作,就其自身的艺术魅力而言,不可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众人赶来观看,恐怕主要是由于蔡邕的名气大,又是奉旨书写儒家经典,书碑又立在太学门外那么显眼的地方,因而出于好奇心,纷纷赶来看热点新闻。
那么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呢?我认为是那些激情涌动,又借助深厚的书法功力流露到笔端,“任情恣性”地挥洒出神采飞动、可遇不可求的艺术精品。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可谓是这类精品的典范。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天,唐玄宗召见安禄山。安禄山心虚,谎称有病不去。事后,他觉得夜长梦多,决定尽快行动。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就这样开始了。
安禄山率领大军一路南下,烟尘滚滚,杀声阵阵,惊天动地。这些地区本来就是安禄山的辖区,加上一百余年来天下太平,几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人们措手不及,叛军如入无人之境。
安禄山初反时,曾命令颜真卿率兵驻守黄河沿岸。颜真卿趁机派人抄近路直奔长安报告军情,同时抓紧防守部署,严阵以待。
大梦初醒的唐玄宗,听到黄河以北地区沦陷的消息,连声哀叹:“河北二十四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当听说平原郡来人时,急忙命令直接骑马到殿前奏报,唐玄宗看了颜真卿的奏表,知道平原郡已做好了迎敌的准备,长舒了一口气,喜忧参半地说:“我不记得颜真卿是什么样子,做事竟这样有见识!”
安禄山起兵时,打的是奉皇上旨意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很多人被他迷惑。颜真卿派人将朝廷的告示散发到附近的郡县,揭露了安禄山的真实面目。平原郡首先举起了义旗,周边的各个郡县纷纷派人到平原联络,推举颜真卿做盟主,然后与朝廷取得沟通,共同平定叛乱。
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当时任常山郡太守,他在南下的叛军冲击时,无奈只好假意归顺。诡计多端的安禄山并不放心,派叛将李钦凑守在军事要地井陉关进行监督,自己继续统兵南下。颜真卿委派外甥卢逖去联络平叛的事,颜杲卿设计杀死了李钦凑,活捉了另外两名叛将,押送到长安,并一举收复了井陉,切断了叛军与后方的联系。河北军民士气大振。
叛军后路被断绝,成为孤军,军心动摇。安禄山急忙回头攻打常山。颜杲卿奋力抵抗,最终弹尽粮绝,不幸被俘。安禄山暴跳如雷:“我让你当太守,为何还要反叛?”颜杲卿大骂安禄山:“我家世代忠义,怎能反叛朝廷,是你边地牧羊之徒,叛逆作乱,我恨不得砍下你的脑袋!”安禄山恼羞成怒,把颜杲卿残害致死。这次战斗中,颜氏一家有三十余人壮烈殉国。颜真卿得知后,义愤填膺!国仇、家恨使得他抗敌的意志更加坚定。
由于唐王朝指挥失度,安禄山和史思明趁机攻破潼关,接着唐玄宗西奔,长安陷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颜真卿数次遣使以蜡丸裹书,表奏河北战事,受到唐肃宗的嘉奖。随后,安禄山派兵进攻平原,颜真卿在弹尽粮绝情况下,率部弃城,历尽艰险,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至凤翔谒帝,肃宗加封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颜真卿刚在后方安定定下来,就派死里逃生的侄子季泉,到河北寻找杲卿一家的流落人员。结果找回了颜杲卿、颜季明以及外甥卢逖等人的遗骸。其中颜季明的遗骸,只剩下一颗头颅。
季明是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常山起义时仅有十几岁,他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这个颜真卿十分疼爱的侄子,却不幸惨死在叛军的刀下。对此,颜真卿悲痛欲绝!激愤和着血泪,像滔滔的黄河水从笔底一泻千里,写下了震撼人心的千古名篇《祭侄文稿》。
从结体看,文稿疏朗开阔,字中留白较多,显得气势雄奇,神采飞扬。开篇心情异常沉重,落笔冷静,书写缓慢,字字笔墨饱满,墨色凝重而近于凝固。很快激愤之情渐次高扬,行笔加快,涂改之处、枯墨之笔频现纸上。从“蒲州”二字开始,墨色渐重,笔姿放纵,此后笔势渐次跌宕,可以看出颜真卿的心情越来越不平静,如波涛起伏,汹涌激荡。在“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一处,竟连续涂改三次,难以定稿。在笔墨翻飞之间,他想到了与自己手足情深的族兄颜杲卿,难以抑制悲愤之情跃然纸上。当写到“土门既开”时,字体突然放大,行笔加重。当写到“百身难赎,呜呼哀哉”,“抚念催切,震悼心颜”时,人们仿佛看到颜真卿老泪纵横,痛摧心肺。当“呜呼哀哉”第二次在文中出现时,手稿已经是满篇狼藉,肆意涂抹,无列无行,雷霆轰鸣。
在整个过程中,颜真卿的行笔忽快忽慢,时急时缓,左冲右突,一会儿正,一会儿斜,有非常娴熟的连带,也有直截了当似断还连的断笔,显示出颜真卿真实的内心世界。
这件忘情而又传情的艺术杰作,不仅被公认为颜氏行书中的顶峰之作,在中国书法史上还被称为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元代的陈绎曾评价说:“沉痛彻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兰亭序》哀乐虽异,其致一也”。
陈绎不愧为深识书者,“天真烂然,有不可形容之妙”,一语中的,说出了《祭侄文稿》真正的艺术价值之所在。
颜真卿乃楷书大家,传世作品极多,如《多宝塔》、《礼勤碑》、《麻姑仙坛记》等。后世学颜体者,多学《多宝塔》,至“书家无不收置一本”。其实《多宝塔》因锲刻之故已多失真至呆板滞俗。可这样失去真味的颜字,却如明人盛时泰所言:“《多宝塔碑》最窘束而世人最喜。”人们所以最喜此碑,是因为此碑最适合于习字,殆非从艺术角度作出的判断。倒是颜真卿不经意而为之的《祭侄文稿》,却为后世书法家奉为圭臬。元代张晏跋《祭侄文稿》云:“书简出于一时一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无意而工反而极其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明代的董其昌说:“唐时欧、虞、褚、薛诸家,虽刻画二王,不无拘束法度,唯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王羲之)灵活之致。”这是艺术家对艺术家的理解,属“真知灼见”之言。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尽管颜真卿书写时情绪激越,悲愤难抑,无意技巧,不计工拙,但他坚实而又深厚的书法功力,还是充分的显示出来。文稿枯笔不少,但枯而不燥,反有润泽之意。涂抹的地方较多,但线条是藏锋的,饱满苍茫,浑厚朴实。他蘸上一笔顺势写去,直到墨将竭而止,大大小小,参差错落,连绵顿挫,和谐一体。
这充分说明,任何人的抒情,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而每一种形式都需要技巧做依托,技巧程度越高,抒情达意的能力就越强。
再拿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作比较,可谓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兰亭序》的最大特点,是自然的抒发,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和矫饰,文如泉涌,笔墨随之。其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同《祭侄文稿》一样,也是真情与功力的融合。
以《兰亭序》中的20个“之”为例。米芾说:“二十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这20个“之”字,在《兰亭序》中,或舒展大方,或团抱紧收,或断而复连,或引而不发,形态各异,自得其宜。
《兰亭序》纯属即兴之作,20个“之”字不会是冥思苦想的产物,它们的奇妙之变,显示了王羲之娴熟的书法功夫和随类赋形的高超本领。
当然,王羲之、颜真卿在《兰亭序》和《祭侄文稿》中所表现出的书写技巧,不是一般的“入规中距”之类,而是精通娴熟,真正做到了“眼到心追,心到手随,心手双畅,神形兼备”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理想化境。
李成年学书感悟: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