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逻辑,商业的模式
文/著名企业管理教育专家平梵
前言:
中国为什么不能诞生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国美之争中,黄光裕和陈晓孰是孰非?马云有没有违背契约精神?天使投资人是天使还是恶魔?有限责任是“无赖特许状”吗?国企如何赚钱、赚谁的钱、为谁赚钱?自从央视推出系列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之后,关于公司话题的书籍非常热门。
公司是什么?公司是如何运行的?它遵循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游戏的参与者包括谁?什么样的游行规则才能体现效率、公平与正义?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如何影响公司模式的?顺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就自然得出了“公司的逻辑”。公司是当今社会的细胞,即使你没钱“开公司”,你也离不开公司,你要买公司生产的产品,你要在公司里上班赚钱,你赚到的钱还可能买公司的股票,你存在银行的钱最终流向了公司。
其实,整个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以公司为核心进行交换和循环的生态系统。因此,不管你是企业家、工商人士,还是普通大众,你都不能不了解公司的逻辑。所谓“逻辑”,就是“讲道理”。事件的背后是逻辑,逻辑的背后是复杂的经济学、法学与管理学原理。
企业家、资本家、职业经理人、劳动者以及债权人,是公司里最主要的角色,他们以签订长期契约的方式“加入”公司,其权利与义务已经被《公司法》标准化。这些主体的地位与责任,构成了公司治理的基本的架构。如何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公司治理的最主要内容。
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公司是按照一定组织形式形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赢利为目的,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某些目的而成立的组织.以实现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市场机制在社会经济的运行。公司作为法人的一种形态,其特质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必然使公司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并且,由于公司自身的优点,使其成为最典型的企业法人而在市场经济的主体中居于重要地位。
成功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辩证法的演绎史。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要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否定自我的过去,构建自我的未来。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如今的企业巨擎,关键在于其在不断变革过程中的采用新的发展模式与管理方法。
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娃哈哈集团之所以能够从作坊式的生产车间脱颖而出发展为国内着名企业,和他们在管理上从职能导向转向流程导向,再晋升到市场链导向的变革是分不开的。商业模式“教父”平梵老师认为,通过变革搭建起来的新管理系统,使人才成长、员工积极性、绩效调整以及新思路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自动扩张与成长机制,对于面临入关、信息化和靠冲锋陷阵打拼出来的大批国内中小企业,只有依据环境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调整企业的核心能力,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为了顺应时局变化、把握时代脉搏,中国中小企业当前应当及时的确立"一个构架、五个导入"的企业改革框架与定位,即"以目标管理为框架,导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市场预决策体系"。构建这样的管理体系将为国内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稳步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客户关系管理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管理方法,他是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经济竞争环境的增强和人类情感多元化衍生迩来的管理思想和技术。他强调和客户建立长久、和谐、忠诚的共生共赢关系,以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企业生存的根本在于有客户与之进行交易,通过这种交易企业实现了利润,保持了发展与增长。
企业文化塑造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升华企业员工的思想境界,使企业的管理层次得以升级。企业文化塑造优异的企业实现各级了员工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的一致,内部冲突会大大减少,其管理更多的是依靠员工的自我管理,领导者可以集中精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内外部环境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步以几何级数增长,平梵老师表示由于消费者的消费爱好与消费走势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作为以顺应市场变化为特长的中小企业来讲,如何准确的把握市场走势,及时的向市场投放最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需要建立科学的预测与决策体系,而不能靠一隅之见和一时的头脑发热拍板决定,以保证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以正确的方式发展和进步。
iPod、Wii、PSP、Kindle这些轻巧的手持终端似乎可以让人把整个世界都带在身上,它们颠覆了所在行业的游戏规则,同时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但是就在几年前,人们还不得不以这种方式生活:看书需要去图书馆提前占座;19点是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的时间,20点则意味着最热门的电视剧只用了几年的时间,读书、玩游戏、欣赏音乐和电影,以及与他人交流,人类精神生活的这些领域所惯常遵循的方式就被颠覆了。主导这些颠覆的,是伴随互联网和计算机的革命而崛起的新兴公司推出的产品,我们将之称为精神领域的颠覆性产品。它们为颠覆而生,甫一面世即为其所处的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一些更深刻的改变也已经或者正在发生。IPTV机顶盒的不断普及,会让一家普通的电视制作公司,甚至一位有足够幽默感的网络作者成为堪比老牌电视台的超级制作者。谷歌的搜索引擎让信息搜集变得易如反掌,并让“学习能力”有了新的内涵;同样由这家公司热情倡导的云计算则告诉我们,所有能连上网的设备都可以变得智能—网络上物美价廉的计算机组足够让你找到所需的资源与服务。
作为品牌的所有者——企业,应该为自己的品牌做些什么呢?平梵老师表示简而言之,就是去构建超级品牌,但如何去构建则是最难回答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企业必须深入理解消费者,从消费者立场上看待问题,用他们的方式来看待世界,用附和他们的方式来生产、营销;其次,品牌所有者必须找到本品牌与同类产品的差别;再次,企业必须去主动支持自己的品牌。任何致力于投资品牌的企业的领导者若不认为在其工作中应将品牌的领导重任摆上其日常议事日程,将会丧失品牌权。
品牌管理是从品牌战略层面上规划的,且具体操作时着力点则在战术方面,是具有实务性的。品牌管理就是运用作业方法体系依据目标和品牌的实际状态界定出达成目标的几个关键接点,并以之为核心,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外部各种资源,提供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而达成品牌和市场提升的最终目标。
品牌管理作业战略层面中更注重游戏规则和胜败攸关因素以及战略性战术的研究确立,品牌管理作业平台的系统与科学性保证了最佳品牌战略的产生。科学的方法论只有与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迅速提升企业的品牌,实现预定目标,发挥其最大的效果。
传统企业总是把重心放在内部,试图通过加强管理、强化执行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获得更大收益。也有一些企业试图在企业外部寻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但因为缺乏实际可行的办法,最后又回到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的提升上。 品牌帮助企业把眼光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企业借助打造品牌能够获得企业外部市场的丰硕成果,能够非常实在地感受到品牌在帮助企业应对竞-全球品牌网-争、创造顾客、提高收益方面的实际作用,从而自觉地将企业经营的重心转移到品牌的打造。
传统的公司战略很多是企业的长远目标、远景、使命。它是典型的一种由内而外的思维。 品牌战略面向竞争,立足于企业在业务层面是否能打赢,如何能打赢。它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思维。面向竞争,引导企业内部资源去获得企业外部的成果,这才是战略的精髓。
没有品牌战略支持的公司战略,其公司战略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 真正的公司战略应该以支持品牌战略的战术实现为基础,围绕品牌战略的实现配置资源,组织力量。 不是公司战略指导品牌战略,而是品牌战略决定着公司战略。 品牌战略优先于公司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