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家开店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在2005年前,基本上都处于小打小闹、自我娱乐阶段;2005年起,以个人护理用品整店输出模式为代表,厂家开店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然而,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之后,爆炒的整店输出模式就因为单店赢利等问题急剧降温,只是厂家开店的脚步却并没有停止下来,不少厂家开店获得了成功并建立了颇具规模的连锁体系。
从营销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厂家理应抓好生产,折腾好品牌,这才是厂家的份内之事,缘何跨界进入零售领域呢?难道是想抢终端零售店的一碗饭吃?或者是有其他图谋?与业内多位从业者沟通分析,总结出厂家开店的五大“图谋”,一一“正反”剖析之。
图谋利润?
正方观点:
厂家开店,基本上废除了代理商的中间环节,由此也省却了要分配给代理商的利润,毫无疑问,厂家开店将获取比代理制更高的利润空间。
代理制的盛行,基于厂家的弱小,基于物流的缓慢,基于中国的地大物博。但如今,企业实力够了,交通发展了,一切都不再成为障碍。
反方观点:
虽然厂家开店不用考虑代理商的利益分配,但由此带来的房租、水电、人工等零售店的经营成本也相应增加,而且,厂家开店将在总部形成比代理制更庞大的服务团队,不一定比代理制省钱。
细细分析目前厂家开店的那些主儿,好像有不少体系还是在不断地投入,并没能如厂家所想的那些财源滚滚哪。
老易观点:
厂家开店,无论是直营还是加盟,显然能够获取比代理制更高的利润空间;但这不是重点,因为店的经营好坏,才是支撑厂家开店并且形成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本原因。如果只是想能够多赚点钱,这样的店,肯定是开不好的。
图谋情报?
正方观点:
厂家开店,能够获取一手的消费者信息,从而规避了代理制存在的市场信息反馈缓慢与失真的问题,这有利于厂家的战略规划与营销决策。
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行业逐步迈上规范与法律化的轨道,基于经验加情报基础之上的营销行为,才有可能是正确的。
反方观点:
只鳞片爪的信息,不足以支持整个品牌的运营决策,厂家从态度上不一定重视这些情报的获取,更缺乏足够的人手来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反而是代理商能够汇总和提炼市场信息,使信息更具参考意义。
而且,有那么多的外部机构可以帮助获取这些信息,有时候第三方的信息,可能更专业、更公正与更权威。
老易观点:
曾经依靠经验和模仿来操作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市场的进步,厂家实力的增强,理念的更新,对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利用已经越来越受重视,但显然,就整个日化行业来说,这种重视度也还有待提升。
图谋多元化?
正方观点: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市场的进步,使更多的日化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多元化成为必然,而在同一领域的纵向延伸,显然是符合多元化的基本规律。
纵向延伸,还能有效解决横向延伸有可能出现的模仿与竞争问题。很多企业之所以踯躇不前,就因为犯了简单的抄袭毛病。
反方观点:
操作品牌与零售贩卖,是两桩很不一样的事情。厂家开店,更有可能意味着二次创业,其成功的风险依然是非常大的。
曾经的整店输出,包括现在众多厂家连锁体系存在的问题,都证明了厂家在开店时有可能遭遇水土不服或其他问题,形成尾大不掉。
老易观点:
多元化的两个方向,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总比从化妆品跨到卖凉茶要好。只是方向的选择,关键看企业的战略规划与资源配给,或者说,资源更重要。
还有重要的一点,日化专营店的快速发展势头已经受挫,零售渠道的竞争也越来越惨烈,而成本的增加又使越来越多的专营店经营惨烈甚至是倒闭。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之上,要关于懂得分析并判断经济与行业大局的发展。
图谋连锁?
正方观点:
放眼中国,日化领域没有覆盖全国的连锁巨头。即使是屈臣氏,也做不到全中国版图的有效覆盖。没有巨头的江湖,就是机会多多的江湖。
早在很多年前就有行业专家预测,中国日化领域十年之内出不了世界名牌,但有可能诞生一个世界级的零售连锁体系。
反方观点:
正因为巨头的不存在,意味着要在日化零售领域覆盖全中国的理想是极难实现的。雅芳建立了6000家专卖店,几乎媲美中国邮政的终端网点,却最终放弃连锁而毅然回归直销道路,理由何在?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发展的不均衡,都使连锁体系的复制极易出现走形,核心理念无法保障贯彻。缺乏统一性的连锁,或者说只是共用一个名头的连锁,还叫连锁吗?
老易观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当然,厂家开店,牵涉到不只是自身品牌的经营权属问题,否则就会遭遇单品牌或单企业整店输出的失败困境。只是,从点做起,从区域强店做起,理想总有一天会实现。
而且,国家的均衡发展思路已经在逐步实施,各级市场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步缩小,这就使得复制成为可能。麦当劳为什么会设定开店的经济与人口条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图谋资本?
正方观点:
产业的迅猛发展,已经引起国内外资本的关注。但缺乏零售终端支撑的销售数据,总让人觉得是镜花水月,有了零售终端,资本的兴趣将更大,而估值也会更“合理”。
行业里已经有了资本切入零售渠道的先行案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企业涉足零售网点的构建,至少能为企业的未来布局。
反方观点: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而且,厂家开店在走上资本这条道路之前,反而需要企业更大的资金支撑。如果时局不利,等不到资本的那一天,将会是一件很崩溃的事情。
而众多的区域性连锁体系,除了在谋划全国布局,也在资本的诱惑下进行各种尝试。
老易观点:
拥有零售终端不是走向资本的唯一道路,但也许是能够增加一些谈判的砝码。而且,基于遵从法律与完善财务基础之上的资本运作,才有可能是良性的。资本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回望当年的中国日化市场:从弱小中走来,企业的第一目的是生存,然后才是考虑发展壮大。经历了不自觉的投机,经历了简单的模仿,也经历了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带来的痛苦,但时间给予了中国企业更多机会,努力成就了中国日化市场的繁荣。
厂家开店,也许由此展开了中国日化市场诞生伟大企业或品牌的美好未来。
(2012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