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猪肉经济学之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于1928年提出来的。介绍货币幻觉之前,我们先引入另一个概念,即平均消费倾向(APC)。
毫无疑问,消费和收入是有很大关系的。根据凯恩斯的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这似乎是废话)。重点在后面:但是(根据经验,重要的内容往往出现在“但是”后面),消费的增加量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即为消费倾向:
c=c(y)
在此基础上,就不难解释平均消费倾向APC了。
平均消费倾向的含义是,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以c表示消费力,以y表示收入水平,其公司为:
APC=c/y
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货币幻觉:
假设消费者货币收入增加,但同时物价也以相同比例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只注意到了货币收入的增加,而忽略了物价水平的上升,则会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其平均消费倾向(APC)也会上升,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货币幻觉”。
作为一个称职的猪肉贩子,我自然是十分愿意看到猪肉消费者出现以上幻觉的,这意味着他们对猪肉的需求会大大增加,随之而来 是营业额的大幅增加。但是,这种幻觉所带来的效果很有可能是有限的,甚至是相反的。
之所以这么说,要从中国人著名的储蓄习惯谈起。中国人爱储蓄是出了名的,相对于西方世界,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远远地将那些喜欢超前消费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西方人抛在了后面。可与之相应的是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如何促进投资?货币这个东西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把它放在银行或者锁在自家柜子里是不会实现其真正的价值的。(对此话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
国家自有办法——降息。利率低了,自然有人愿意贷款,而存钱的也宁愿放弃少得可怜的几个利息(还要刨去利息税)去挪作他用。事实上,如果有更多的人能明白实际利率的含义,我想他们宁愿不去和高高在上的银行打交道。
货币幻觉的效应是比较短的,因为消费者很快就会发现,刨去物价上涨的因素(比如过去7块一斤的猪肉现在都12了),他的实际收入其实并没有多一毛钱。于是,他很明智地选择了少吃猪肉,多吃蔬菜,如果是冬天,他则会向鸡鸭它们下手要蛋白质。更有甚者,对物价上涨的恐惧导致他更多地储蓄,更少地消费,猪肉都可以不吃了。
总之,像我这样的猪肉贩子, 是不会在消费者的货币幻觉中窃喜很久的。
未完待续。
我的猪肉经济学之货币幻觉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