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煤炭价格双轨制正当时


  有报道称,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计划出台电煤价格并轨政策,全面放开煤炭价格,一个具体的行动是不再出台煤炭订货以及价格指导政策,从2013年起,一年一度的煤炭订货会也不再举办。这意味着历时16年的煤炭价格双轨制将有望从明年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煤炭价格将全面实现市场化。(11月10日《华夏时报》)

  价格双轨制,这在已经进行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似乎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上个世纪80年代,在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时候,我国对商品价格进行了“闯关”改革,对一些诸如煤炭之类的重要的物资,在确保国计民生重点项目需要之外,推行自由定价的市场化机制,由此形成了当时的价格双轨制。这种价格制度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产物,它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两种价格使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原则无法全面保障,同时导致产生寻租空间。因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价格已经普遍推行市场化,而民众对此也已基本适应。

  从1983年开始,国家即逐步缩小了煤炭的指令性计划的实施范围。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决定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后,市场出现了变化,煤炭价格连续5年的上涨使电力生产企业深感压力。1996年,国家为了确保电价稳定,设立了国有大型电厂的电煤价格机制,从此形成了“计划煤”和“市场煤”两种价格,价格双轨制在煤炭这一重要物资上再次出现。但是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压低煤炭价格,让一部分煤炭企业为其作出利益牺牲,实际上造成了煤炭市场的价格混乱。同时,它也使电力企业养成了高枕无忧的隋性,不利于其自身深化改革。

  现在,国家决定将两种煤炭价格并轨,让市场来决定煤炭价格,这对于理顺煤炭市场的价格机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就目前来说,正是推进这一改革的有利时机。据发改委发布的煤炭生产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煤炭生产、运输、消费增幅回落,我国主要港口存煤4076万吨,同比增长53%,煤炭企业库存9800万吨,同比增长更是高达70%。这种高库存使煤炭企业承受了很大压力,因此,即使放开煤炭价格,也不会引起煤炭价格的急剧上升,相反可以为消化高库存提供便利,也不会对电力企业形成冲击。

  需要我们警惕的是,多年来习惯于享受煤炭价格双轨制的电力企业,是否会借着此次改革提出上涨电价的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是,电力企业在这几年普遍出现超额盈利,其内部员工的高福利早已人尽皆知,但电力企业却还是喊穷,要求政府对其进行财政补贴。而由于电力企业背靠政府,因此他们的这种要求总是能够得到满足。电力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目前基本上由国家资本实行垄断,如果说这种垄断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它必须对民众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它必须努力在内部挖潜,消化煤炭价格双轨制取消以后可能形成的压力,而不是把这种压力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实际上,煤炭价格双轨制之所以能够在物价改革“闯关”以后的上世纪90年代再次出现,并且一路畅通地延续到了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是电煤企业之间长期为了各自利益博弈的结果。在这场博弈中,煤炭企业占了下风,价格双轨制的确立使国有电厂能够得到低价煤炭产品的充足供应。由于电力企业基本由国有资本垄断,因此它能够更方便地打着维护电力市场价格稳定的旗号,要求政府保护它的利益。而与电力企业不同的是,我国煤炭企业虽然仍有不少国有企业,但民营资本已经广泛渗透其中。这个格局,对市场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是很清楚的。所以,面对长期以来煤电市场的现实境遇和目前的有利时机,取消煤炭价格双轨制可谓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