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债那些事儿


   我们以前在亲情,友情等的名义下所做的隐性的经济活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更多的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出外谋生,那么这种隐性的经济活动相应的减少了他的生存土壤,自然就要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一一被货币化了。比如我们以前的时候要搬家的时候一般都是叫朋友帮忙的,是以“人情”的形式存在的,而现在搬家一般找的是搬家公司,是以货币的形式存在的,这里就形成了对货币的需求;以前的养儿防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买养老保险,这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比如我们出外打工,以前的社会很多是自带干粮棉被等一些必须品,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的,但现在的我们出外读书,工作都是以货币作为媒介的,这里也形成了对货币的需求。由点及面,总之当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被货币化了以后,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没有得到发展但他的货币需求却是不断增长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释了为何钱多了却没感觉到富裕,因为我们以前很多的经济活动被货币化了以后,什么都需要钱了。但是货币的投放量也是有个度的,比如今年我国的M2增长率放在美国这个已经高度货币化了的国家,那恶性通胀早就爆发,不过我国要是不回收流动性也逃脱不了。由于货币化出来的钱越来越多但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低,创新能力更不必说,投资的渠道狭窄,政府高度管制金融和金融有由国家垄断的情况下,资产价格扭曲,泡沫层出不穷,随便上哪都可以找到这方面的例子,就不举例说明了,呵呵。

   下面来说说国债,其实债券市场是最早发展的证券市场,起源于政府因战争对融资的需要。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1780年美国政府面临的是政府债券无人购买,士兵不愿再收政府欠条作为军饷,没人愿意接受大陆币,虽然后来从法国借入250万的金币喘了口气,不过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作为人质去法国旅游了,可以说如果没有债券这个金融市场,美国早已不复存在了。而美国从建国以来都是“穷国富民”的政策,这样的政府是有求于民的,需要民众的税收作为生存的保障,这样的政府权利扩张不了的。而且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将“枪”分成三分,不让同一个人拥有完整的“枪”,宪法规定公民都可以拥有枪支,这无疑给政府套上了层层的紧箍咒。如果可以不通过税收就能富有的政府最后终将走向专制,因民众很难制约它权利的扩张,如果“枪”还在他手里,那结局早已注定了。

  

   美国在19世纪初由过去的生产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以借贷推动消费,再利用消费的增长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为我们通常都是在青年的时候有很强烈的消费需求却没有消费能力,到老年的时候却是有消费能力但却没有了消费需求,而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由此而生,而目前我国在快速发展的信用卡,甚至是股票市场因它是对未来收益的贴现(在监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进行高速的扩容,完全是将中国的资本市场摆出来给人打,明知道这种结果却还开这种想哭的玩笑,简直是拿中国商品与中国经济的安全开玩笑,决策层总说要防止中国资本市场泡沫化,在国家经济没有明显好转,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对股市进行大幅度的扩容,这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也等于在打自己的嘴巴,如果有了解期货市场的人对于郎的说法就不会觉得多夸张了,又离题了,打住!)发行的国债都是消费驱动型的信号,在某种意识形态上说,消费驱动行是与需求主导生产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为什么一直要采取赤字的政策--美国国债的利率大约在4%左右,这是美国民众无法做到的融资成本,美国民众与别人借,不如美国政府替美国民众借同时降低税收让民众将钱留着投资,比如美股市的年收益率大概在10%左右,那么美民众即使投资股市平均可以得到6%的回报。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民众为什么越来越富,而美国政府越来越穷的原因。美国政府什么时候真正停止这个发展模式呢,那就是当美国民众投资的年收益小于美国债的4%年利率的时候,那时就是美国真正停止发行赤字的时刻。所以我们这里就可以计算了,如果政府的投资回报率低于民间资本的回报率的时候,政府即不应借债更不应加大税收,更应该做的是减税特别是在民间资本的回报率大大高于国家投资的时候,还富于民,最后结果肯定是双赢的局面。如果这时反而加大税收幅度,拓宽税收渠道,无异于与民争利“杀鸡取卵”,最后是一起完蛋。我国财政收入所占GDP比例与美国相当,但是美国绝大部分都是用于医疗,教育等民生与军事等方面,而我国的财政支出没有透明性,而且在财政收入大大高于GDP增长水平的情况下扼杀的是经济的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缺乏的是财富的再生能力,而且民间的借贷成本平均在16%左右,这说明赢利的水平高于16%,而这远远高于国债的4%的年利率。还富于民,让民众创造更多的财富是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