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经济发展那些事儿


   50年代,菲律宾曾有过持续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居第2。但进入60—70年代后,由于政府的政策缺乏连续性并有严重失误,加之70 年代两次世界性石油涨价的冲击,菲律宾发展经济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全面恶化,经济增长率仅在1.3—6.7%之间波动。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菲律宾经济以7%以上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可谓是东盟国家中的“经济虎”。危机爆发后,菲律宾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增长率连续两年只有3%左右,位居东盟各国末尾。1998年,电影明星出身的埃斯特拉达上台后,由于未能出台振兴经济的有效计划和措施,加上国内腐败现象日趋严重,社会安全形势恶化,经济复苏乏力,经济、金融改革进展缓慢,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增长也日益落后于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

   菲律宾经济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同时农业和制造业也占相当比重。菲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1982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此后受西方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明显放缓。90年代初,菲采取一系列振兴经济措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菲冲击不大,但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近几年来菲将发展经济、消除货困作为施政核心,加大对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内需和出口,国际收支得到改善,经济保持平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