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职业化过程应该在大学完成吗?


  网友“易小术”在微博上讲述了一起实习生“拒订盒饭”事件:在一次电视台策划会上,主任对一名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结果该实习生认真地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这条微博被多次转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这名90后实习生“拒订盒饭”,其实是一个“个体事件”,有媒体跟进做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90后”学生,是愿意订盒饭的。但是,这起个体事件还是引发网络热议,显然是因其触动了大家的某处神经,有的本来就对“90后”群体有意见,认为他们个体意识太强,缺乏团队协作意识;有的则觉得职场太世俗,“90后”在变,但职场陈规一成不变。

  其中有一个意见,似乎大家都比较赞同,就是现在的大学生职业化程度不高,不懂得职场规则,进而呼吁大学重视学生的职业化教育。这是一种貌似正确,但却既害大学教育,又害学生成长,还波及用人单位的观念。我赞成大学生应该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但并不认为大学生的职业化,要全部在大学完成。

  确实,大学生的职业化程度是不高的。但谁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主要责任不在大学,尤其是实行精英教育的大学,而应该由社会来完成大学生职业化的过程。如果把大学职业化的责任全部交给大学,必然的结果是,大学变为职业培训所。这正是我国大学教育贬值,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根源所在。

  通常来说,大学教育应包含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识教育是基本的、非功利的、非职业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文理基础和人文素养,职业教育则是职业化、技能化、功利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对于实行精英教育的大学,主要实行通识教育,而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技术本科、高等职业学校,则实行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所有大学在统一的就业率要求下,都特别关注学生的就业,学校的办学和学生的求学极为功利,具体表现在:通识教育课程被认为是无用课程,被压缩甚至砍掉;学生们关注的是工具性、技能性课程学习;相当多学生一进大学,就开始逃课实习;在不少大学,毕业这一年全部成为“就业年”。这样的大学教育,显然严重缩水,学生们的某些就业技能或许提高了,可是,他们却没有打好一个大学生应该打好的基础,一走上社会,社会用人单位就会对他们很是不满。

  可社会用人单位想过没有,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和大学生十分功利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人才需求方的用人单位的用人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用人单位能主动承担大学毕业生社会化、职业化的过程,而不是强调大学毕业生一出校园就特别“职业化”、“社会化”,情况有可能完全不同。笔者接触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他们对新进的大学毕业生都有“管理储备生”计划等帮助大学毕业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计划,具体而言,就是用两年时间,对新进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让有经验的经理带教,帮助他们了解企业价值观,并熟悉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企业称这是自身的“社会责任”,但其实,他们是在为自己拥有长期的核心竞争力考虑,只有有一流的人才,才能让企业拥有创造性活力,而培养一流人才,不是学校一方面就能完成的任务。

  在我国,一个名校毕业生离开校园找工作,却去报一个技能培训班,会被嘲笑是“回炉”,认为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可在国外,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名校本科生,毕业之后,还有一段职业化过程,要么报考研究生,读一年或一年半课程(国外大学研究生,有相当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我们这里的高学历,搞学术);要么就去上职业培训班,考一个职业证书。这样,大学按照其特色和传统进行教育,为学生打好基础,社会再在这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职业化,就相得益彰。

  回到这名拒绝订盒饭的实习生,他就是以功利的思想来看待实习的——什么有用,我才干什么,没有的,我为什么要干?这与在校园里不学所谓无用的课程,是一个道理:我上大学,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的,这些东西对我找工作有帮助吗?没有帮助为何要学?近年来,就有很多大学生提出不要学数学、物理,让学校多开能“派上用场”的课程。

  正确认识大学教育的功能,让大学能坚持自己的特色办学,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如果把很多非教育的功能全部交给大学,把本该由社会用人单位完成的事,也归学校,大学教育的变异是不可避免的,最终是大学教育、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