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究竟难在哪儿?——大学生就业难系列谈之四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没有人否认这个事实。然而,难点究竟在哪里呢?就业市场也是遵循供求规律的,既然发生了就业难的问题,自然是因为供求关系出了问题,社会需求如果小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所以才会发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然而,经过理性分析后的结论却是,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远远超过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的数量。那么,人们又都觉得就业难,这其中的症结究竟是什么呢?这就需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取向进行结构性的分析。原来,如今的大学生将自己的择业目标都过于集中在了那些象征着安稳、轻松、收入高、待遇好、面子光鲜好看的少数一些职业,如大城市中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再就是金融、石油、电力等垄断国企。而社会中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最广泛吸纳就业人群地方,却很少有人问津,往往成为年轻人就业取向中最无奈时的去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发生就不足为奇了。显然,就目前我们就业市场的总体形势而言,大学生作为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群体,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之所以出现所谓的就业难,完全是一种畸形就业心态主导下的虚假现象,并非是供求关系失衡,而是心态和观念的失衡所致。 
因此,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重要的并非千方百计开拓新的就业空间,而是应对当今大学生积极进行正确的就业导向,改变他们一味角逐公务员等理想职业的畸形就业心态,端正对基层、中小城市、民营中小企业普通职位的态度。只有坚持这样的积极引导,才既能解决那些偏远地方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又能使年轻人的职业之路走的更加扎实牢固,为以后的职业成长奠定坚实的职业和人生基础。当然,对大学生们进行这样的就业方向引导,仅靠讲些笼统的大道理是不可能奏效的,必须要用真实生动的事实说话。要设身处地为大学生们的现实着想,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追求,进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澄清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理性坚定地找到更适合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正确人生之路。
当公务员与去基层工作哪个会更有发展?似乎这是个在很多大学生看来根本不用思考的问题,他们认为公务员职业才更有出息,这正是目前考公务员如此高烧的原因。然而,这仅仅是事情的表象,没有基层的工作积累,即便进入了公务员队伍,也只能是去个打杂跑龙套的角色,不是所有人都会安于这样的职业角色的。当还不清楚自己究竟适合怎样的职业角色定位的时候,如果先去没有门槛的基层去认识社会、适应环境、了解自己、学习技能、积累经验,待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经验之后,再去竞争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由于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竞争力,成功的几率自然会明显增加。同时,选择了自己喜欢并适合职业的本身,就是个快乐和幸福的开始。那种人云亦云的从众跟风式的考验、考公,不仅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其效果也往往事与愿违,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实在是一种不理性的冒险,很不值得的。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往往定位于一线城市和银行国企,其结果就是慨叹就业怎么这么难?在屡屡碰壁之后,他们或是勉强降低择业标准,在一线城市里苦苦坚守着;或是继续向家里求援,继续不懈地坚守着自己的择业标准。在遇到这样的年轻朋友和我进行职业交流的时候,我的确感到很遗憾。一方面明确地提醒他们要理性地认清自己在职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强调一线城市和那些高门槛单位的从业机会不是不能去争取,但关键是要认清自身的状况,在专业背景、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经验积累等多方面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否则仅凭热情和执着是无法奏效的,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是不值的。另一方面就是真诚地建议他们,在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没必要将自己的神经绷的过紧,如果先在非一线城市的一般企业历练一番,完成基本的职业学习和预热阶段,在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方向有了更清楚理性的认知后,再去接受强度更大的职业挑战似乎才更为现实。
帮助大学生朋友避免进入盲目虚荣的求职误区,既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也是有效化解大学生就业难,解决人才供求不平衡的社会症结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