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一线”美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三点一线”美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发布时间: 2012-11-18 11:23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凡丽绒、杨慧群)美丽的村、美丽的镇、美丽的城,这“三点”实际是繁星万点,加上核心景点的连珠一线,正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展现无穷魅力,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增添绝妙的一抹亮色。
 
  11月18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鄂西圈决定4周年的日子。省发改委战略规划办徐新桥博士介绍,4年来,伟大的决策激励鄂西人民同圈共建,交通日渐畅达,生态更加美好,文化旅游欣欣向荣,经济社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响应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美丽鄂西的“三点一线”。
 
  一点:美丽的村
 
  4年来,鄂西圈结合环一江两山生态景观工程,引入长效机制和民间力量,建设和总结推广美丽村落建设,包括谷城县的堰河村、宜城市的王台村、十堰市的樱桃沟村、远安的青龙村、宜都市的红春村等等,正在按照省政府批准的鄂西圈三年行动计划,扩大试点村落建设范围,启动广水市桃源村、南漳县漫云村等示范村的建设。内涵是“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文明复归”,把农村建设得“看起来更像农村、住起来堪比城市”,按照鄂西圈“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实现建成30个“绿色幸福村”的任务目标。以此为载体,让农村人享受现代文明,让城里人享受田园美境。同时,让农民在自家门口从事一二三产业复合的产业,自食其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也为那一部份不必要的城镇化诟病卸载减压。
 
  一点:美丽的镇
 
  与一般的“安居镇”不同,鄂西圈着力打造的是安居复合乐业的镇,使镇具有文化旅游的产业增益功能。4年来,鄂西圈通过每个镇最多资助200万元,建设老镇改造型的神农架木鱼镇、武当山镇、钟祥市的客店镇,移民安置兼致富型的丹江口市均县镇、郧县柳陂镇,为核心景区配套服务同时自身再造核心吸引物的恩施市女儿寨镇,重要游线节点的房县野人古镇、宜昌雾渡河镇、民族团结致富的洪湖市老湾回族乡等。其特色是将丰厚的特色文化底蕴通过合适的镇区布局与建构筑物表达出来,尽可能按照田园风貌恢复生态,按照市场导向整合建立旅游六要素功能模块。比如,恩施大峡谷脚下的女儿寨镇,正在整合土家族各式各样的吊脚楼和窗格子,建起来后除了为大峡谷景区的游客提供配套服务之外,自身还成为土家族建筑博览园,成为摄影写生创作基地和民族建筑欣赏大本营。
 
  一点:美丽的城
 
  以襄阳绿道为示范,改变传统的城市构架和布局,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鄂西圈“以奖代补”1000万元示范的这种绿道也迥异于目前国内外的所谓“吐气”的生态人行道,它是“扬眉”用宽阔的生态文化廊道将人们日常需要的学校、医院、菜场、公园、博物馆、景区之类的对象串联起来,由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组成,禁止机动车上路。为此,一般行车的交通和其它非公共服务建筑物都得让路--那些东西自有其板着面孔的地铁、高架桥和川流不息的马路链接。在这种绿道上,人们怡然无虑地享受城市田园与各种现代服务,而不是被现代的汽车和高楼大厦挤压。襄阳绿道将延伸到县市区,建设总长850公里,主干网共6条,其中一期线路由襄阳环古城及滨江段绿道、岘山段绿道、岘山文化(烈士陵园)广场、尹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绿道和串联襄阳各景区(景点)绿道五大工程组成。而以宜昌旅游标识标牌为示范的旅游城市标识系统建设,则是让游客不仅能够在每一个十字路口知道屈原王昭君的家往哪儿走,更能感受春风扑面的温馨氛围。
 
  一线: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
 
  环绕“武汉-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汉”交通沿线1139公里的风景廊道打造工程,是省政府确定的鄂西圈“十二大”重点工程之一,是鄂西圈总体规划“三圈”(交通圈、生态圈、文化旅游圈)中“生态圈”的重要建设内容。该工程自2009年开始已滚动实施两期,省政府专项投资共1亿元,带动省直相关部门和地方配套资金5.65亿元,带动老百姓特色民居改造投资约3.57亿元。沿线植树造景5.4万亩,提升交通路政路权内的景观970公里,提升服务区、出入口22处,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节点25个,改造特色民居5.1万户,竖立旅游标识标牌658块,均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肯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和游客的高度美誉。目前已经启动的三期工程,包括公路生态景观、特色民居改造、旅游节点功能提升与景观建设、特色示范项目、旅游标识标牌及其它工程项目49个,总投资35871万元,其中,省政府专项资金5000万元,地方政府21361万元,省林业厅3070万元,省交通厅6050万元,省旅游局300万元,省民宗委100万元。三期工程将全面完成《湖北省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总体规划》规定的各项任务,串起鄂西圈十大旅游区的主要景点景区,提升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整体品质。比如,针对1800多年来襄阳单一主打诸葛亮文化的弊端,因势利导策划“阳春三月三,襄阳看牡丹。牡丹哪里好,还是黄家湾”,打造诸葛亮隐居地的古隆中和他的夫人黄月英故居的黄家湾8公里智慧爱情主题的生态文化景观长廊,提升襄阳景观整体品质,力图产生倍增效果与示范效应。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三期工程完工后,鄂西圈一条生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亮点看点纷呈的国家级风景廊道,将展现在游人眼前。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

      导读:为什么要创造性地实施如此之大的一个鄂西圈?怎样实施、实施得怎样?其价值又在哪里?本材料给出简要的答案。不变体制,只变机制,整合协同,成效明显。鄂西圈战略,伟大!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耦合创新
(党校讲座稿)
 
 
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
徐新桥 
 
为什么创始搞鄂西圈(2008年)?
      2009GDP为4980.46亿元,占全省的38.8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48.98亿元,只占全省的22.70%
      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28元,比全省均值少392.9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8元,比全省均值少2829
鄂西圈人均收入在国内外的地位
       依据IMF20104月发布的数据,世界182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人均收入(以GDP计):最高卢森堡104512 USD/人,第9位美国46381 USD/人,日本1739731 USD/人,最低布隆迪163 USD/人。
       中国3678USD/人,位列第100位。尽管经济总量十二五开始将超过日本,但人均收入还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
       湖北3289.93 USD/人,对应介于位列第103 位的Cape Verde佛得角(3445 USD/人)和104 位的Turkmenistan 土库曼斯坦(3242 USD/人)之间。
       2009年,鄂西圈人均生产总值18303.11元,以当年年底人民币兑换美元价格6.81计算,约合2191.63 USD,对应介于位列第119 位的Indonesia印尼(2329 USD/人)和120位的Iraq伊拉克(2108USD/人)之间。如果作为一个国家来比,鄂西圈在世界上处在中等偏下的位置。
 
生态基础+文化资源
 
鄂西圈所处经济发展阶段
     总体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鄂西圈寻求工业化路径的挑战
鄂西圈要旨
      运用后现代理念
      以生态为基础
      以文化为内核
      以旅游为切入点
      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
      人民安康幸福
鄂西圈工作机制
“5个1”
      1个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1套总体与专项结合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1个省委省政府层面的纲领性文件
      1批重点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库
      1个省政府投资专项及授权经营的投融资平台
鄂西圈三年巡礼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
      景区建设迅速提档升级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速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大幅度提高
      旅游市场主体纷纷入驻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文化产业得到大发展
      品牌价值
鄂西圈3年来主要指标增长情况表
例举:五A景区+市场主体
      A景区保有量:
    湖北省3年前为2个,其中,武汉城市圈1个(黄鹤楼景区),鄂西圈1个(三峡大坝景区)。
    3年后的现在,湖北省增加到6个,增加的4个全部在鄂西圈(武当山景区、神农架景区、三峡人家景区、神农溪景区)。
      投资客商纷至踏来:
    投资过亿元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企业)由3年前的25家,增加到现在的93家。
鄂西圈实践成效:五超
      超自身历史、超全省平均、超全国平均、超国家定点监测的全国119个重大景点平均、超湖北周边旅游发达省份平均
      2011年,鄂西圈——
      旅游人数1.05亿人次,比开始实施鄂西圈建设的2008年增长118.03%,年均增长29.66%,远超全国(14%)、河南(15.23%)、安徽(24.07%)、湖南(25.7%)的年平均增速;
      旅游总收入656.54亿元,比2008年增长163.79%,年均增长38.21%,远超全国(23.97%)、河南(20.74%)、安徽(27.03%)、湖南(27.98%)的年平均增速。
文化万紫千红
       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
       宜昌三峡旅游文化节、端午节世界非遗及节庆
       十堰世界传统武术节、太极武当、女娲节、七夕节、诗经节
       恩施恩施生态文化旅游节、丽水金沙土家女儿会
       随州炎帝大歌、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
       世界超级模特环球大赛总决赛半决赛
       荆门长寿文化节、油菜花节、网球节
       荆州关公文化节
       神农架生态旅游节
       梅帅元策划大型演出
…………
鄂西圈实践成效
在全省全国全世界的地位上升

       3年前鄂西圈战略起步时的相对数据:
       2009年版图面积占全省的68.77%,人口占全省的48.23%
       GDP4980.46亿元,占全省的38.81%
 
       3年后的2011年鄂西圈相对数据:
       GDP8060.58亿元,占全省的41.1%,提高了3.78个百分点
       与武汉城市圈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1年人均GDP
       中国35199元,相当于5578.29美元(IMF5414,),第89位。
       湖北34233元,相当于5425.19美元,处在第88位的多米尼加(5639)和第89位的祖国(5414)位置间。
       鄂西圈26939元,相当于4269.31美元,在世界的地位处于第100位的北美洲伯利兹(4349)。第101位的大洋洲汤加(4221)之间。
       这比启动时的3年前在世界181个国家和地区的地位上升19位(同期中国上升11位,湖北上升15位)。
       洪湖14998元,相当于2205.58美元,第124—125位(菲律宾2223—不丹2121
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像湖北省……
      将半个省份划成一个大圈
      具备如此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集合
      整合协同如此之多的行业
      整体协同差异定位示范推进精彩纷呈
      互利多赢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突然改变几千年来封闭的小农经济命运
 
没有改变体制,而只改变机制,就产生如此巨大的效能。应该给湖北省委省政府申报集体经济学诺奖!
 
 
鄂西圈价值提炼
      和而不同
      整合协同
      绿色发展
      跨越式发展
      共享繁荣
和而不同
  和:共圈、合作
不同:差异、竞争
整合资源
      自然生态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
      市场诸要素
      政府行政资源
 
协同联动
      省直相关部门(发改、交通、旅游、住建、文化、林业、环保等)
      各地政府
      有关单位(省鄂西圈投资公司等)
      鄂西圈与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乃至省外相关省市和景区
绿色发展·跨越式发展
      增量发展直接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确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好
      按照后现代理念,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老路,而是通过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及其相关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现代化和人民小康。量:快
因此——
      鄂西圈是湖北省提出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
      鄂西圈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圈,而是一个特色经济发展和文明社会进步的综合圈,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试验区。
共享繁荣
      经济转型
      现代化
      小康
 
新举措·亮点——鄂西圈未来
新举措——
整合协同:一方面自身,整合自然资源(清江)、行政力量(政策)、市场主体(竞争合作集中协约兼并收购适当集中做大做强),加强产业链产业集群(生态文化旅游),另一方面与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一元多层次其它战略乃至周边和关联省份的协同发展。
示范拓展: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风景廊道完善工程、恩施州民族特色化工程、襄阳绿道工程、宜昌旅游城市标识标牌工程、武当太极传奇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工程、郧县生态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示范、客店古均州女儿镇等3个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安居示范镇、12个绿色幸福示范村庄等,示范并适时拓展推进。
新举措·亮点——鄂西圈未来
新亮点——
基础设施:一个铁水公空快捷和毛细血管通畅的旅游交通骨干网络(比如武当山机场开建)
新景点:包含十大旅游区在内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核心景区
新服务:鄂西圈公众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并运行
新文化:至少一台国家级的大型实景演艺精品闪亮登场
新通道:1条国家级风景大道
星星点点:一批包含“绿色幸福村”、“绿色幸福镇”、“绿色幸福城”在内的各类示范试点工程
世界级的黄金大环线:两江两山黄金游
 
 
十二五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5年,圈域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圈域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
      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4亿人次,旅游年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相当于鄂西圈GDP12%,使之成为鄂西圈重要的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鄂西圈GDP比重达到5%。
 
 
 
徐新桥简历:管理学博士,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省直机关党校等多个学校的兼职教授。7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在《经济日报》、《艺术百家》等发表《武汉城市圈工业化阶段的判析及国内外比较》、《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文化创新双极效应与耦合效应——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例》等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合著3部,科研成果10多项。具体主持起草了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武汉城市圈社会发展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