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探底了吗


 

 

    自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至2012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了7个季度,并且GDP统计数据出现了“破八”。这7个季度的经济的增速分别为9.8%、9.7%、9.5%、9.1%、8.9%、8.1%、7.6%。

    这些数据无形之中加重了国人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同时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在这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变化中,中国经济是否已经探底呢?

 

    第三季度GDP数据

    从10月15日公布的第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一如此前所预料的那样,我国经济并没有能够走出下行通道,7.4%的增长速度甚至跌破了7.5%的目标水平,创下了14个月来的新低。虽然环比仍增长7.7%,但是能否实现全年7.5%的增长目标,还要看第四季度经济的运行情况。

    然而,对此数据,不少分析人士却纷纷表示乐观。这些评论诸如——“经济下行见底或将触底反弹”、“中国经济已触底,不存在硬着陆可能”、“经济出现明显触底信号”等等。

    的确,从短期市场信号来看,中国经济具有探明底部的概率。理由有二:一是GDP的历史数据表明,1992年GDP增速达到了最大值14.2%,随后即扭头向下连续下降了7年,到1999年GDP达到最低值7.6%时,探明了底部,并迎来了新的高速增长。这次GDP变化很具有惊人的历史相似性,只差时间不重合,只有5年多的跨度。二是政策效应的叠加有助于经济形成阶段性底部,当然资本市场也有可能在2132点上方产生底部。

    然而,从中长期以及全球产业结构变迁来看,中国经济要形成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底部,时机还不成熟。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的探底和转型才刚刚开始。这是为什么呢?

 

    经济高速增长动因

    要解析中国经济是否真的探底的问题,就需要对中国经济过去20-30年的高速增长的动因做出清晰解释。而这个动因主要来自两次大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全球制造业向中国集中,给中国带来的“世界工厂”机遇。

    解放之后、计划生育以前,中国人口高速增长,从5.4亿增加到了1978年的9.6亿,使中国具备了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1992年邓小平南巡,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此时,全球信息化革命方兴未艾,ERP等远程信息管理手段得以大力推广,各跨国跨地域公司的管理能力大大增强,加之石油等价格非常廉价,都促使欧美企业纷纷将制造业向外转移。而中国是最佳的转移目的地选择。因为中国劳动力充沛廉价,且不必提供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方会从早获得巨大的利润空间。

    同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强化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在这次危机中,东南亚的国家饱受重创,中国则因为人民币固定汇率,资本项目未开放而受冲击较小。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令中国制造业产业集群更具竞争优势。

    第二次浪潮是由人民币升值所引发的资产泡沫狂潮。

    2005年,人民币开始单边升值,这意味着投机人民币升值的无风险套利机会,由于中国抓住世界工厂机遇,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币内在价值增强,而长期固定汇率下,人民币的确被低估,这对国际热钱产生了巨大诱惑。

    同时,2005年,中国也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这意味着中国股市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成为国际热钱可投资的市场。于是,国际热钱和海外华人资本通过各种形式纷纷涌入中国,先在2007年10月将A股上证指数推高到6124点的巅峰,再在2010年底把楼市推到了天高。

    正是这两次浪潮,把中国推进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周期,也使得GDP以10%的速度增长成为常态。然而,当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到如今均已在走向了衰退或反面,或许中国人应做好未来几年过苦日子的准备。

 

    正在失去比较优势

    从世界工厂效应而言,中国之前具备的一些比较优势正在渐行渐远。

    中国的人口红利盛极而衰,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大批独生子女已逾30岁,与以前的劳动力是天壤之别;各个跨国公司早已渡过投入期,每年开始向外转移大量的利润;人民币大幅升值,货币成本大幅攀升;资源由原来国内的廉价提供到不得不使用国际高价资源,例如石油早已变成净进口国;美国开始鼓励跨国公司回流美国或美洲,力推再工业化战略;全球贸易保护升级,东亚政治局势不再安然无恙等。

    同时,资产泡沫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在股市与楼市的博弈中,由于中国企业投资者并没有国际投资的经验和能力,在股市10万亿计与楼市100万元计的财富再分配中,均成为输家,不仅将过去30余年的财富积累亏在其中,更将未来的预期劳动收入深深套在了楼市泡沫中,这也推高了制造业成本,让企业难以负荷。

    此外,由于911事件与金融危机阻障了美国的发展,中美两大国的竞争天平第一次倾斜向了中国。但是,中国并没有抓住这次机遇,进行高新科技创新的产业升级、大力推进环保循环经济、乘国际2008年国际商品资产价格大跌而购买海外优质资产,结果劳动力不足、海外资源依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把中国推进了巨大的楼市泡沫中。而反观美国,却以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小复兴。

    由此可见,中国过去的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已盛极而衰,正面效应正陆续转为负面效应。在旧动力机制衰退、新动力机制未能再造之前,中国经济只能是继续探底,近期也只是很短反弹后,将加速探底。

 

    如何有效提振经济

    如何有效提振中国经济呢?我认为,必须在政策、手段、措施上应做出作出积极的调整、应对与尝试。

    其一,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过于稳健和谨慎,缺乏灵活性。特别是近段时间的频繁逆回购,几乎脱离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虽然从表面看,没有直接补充市场流动性,不会出现矛盾;但是,M2的过度增加以及逆回购的大量到期,会使通胀的压力加大、调控的难度增加。

    其二,出台相应的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遭遇瓶颈的情况下,有效的财政政策是解决难题的主要手段。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似乎不大愿意动用财政政策手段。因而,减税政策迟迟没有出台或者力度不大,导致实体经济难以复苏。所以,现在必须要加大减税力度、增加财政补贴、财政扶持等手段,在未来几个月内,让财政政策手段充当主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其三,把握基础设施投资的节奏。在经济运行困难、消费和出口不畅的情况下,投资是必然的选择,但前提是要把握好投资的节奏和方向,不能完全依靠非生产性投资拉动,而是要激活生产性投资,这样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才能健康、有序,具有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才不会大起大落。

    其四,要有效激活民间资本。俗话说,民间资本不活,实体经济难醒。中国的经济只有民企成为主角,其活力才能真正增强。而对民间资本的支持和鼓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例如,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必须要落实到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的工作中去,这样投资者才会放心,生产才能活跃,经济复苏的基础才会牢固。

 

    经济转型离不开调整经济结构,以及扭转突出的结构失衡,这样的做法会使得经济增速慢下来。但是如果经济减速在预期范畴之内,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相对稳定,结构调整就能在有利条件下进行,不至于伤及经济本身。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着这样的挑战,而这需要一个开明的领导权威来推动变革。眼下,中国新的领导层刚刚交接完成,面对艰难的中国经济形势必定会加以重视。相信,7.4%的沮丧数据不会丧失中国的信心、决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