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 使用价值的结构分析


第二节 使用价值的结构分析
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法来探索事物的使用价值,可以更深刻地、更全面地发现其规律性。
一、使用价值的分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影响同时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内部因素,即一些内部因素起促进作用;另一些内部因素又起阻碍作用。根据这一观点,事物在向主体的本质力提供动力的同时,又对主体的本质力产生一定的阻力,或者说主体在接受某些功能服务的同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需要耗散一定的功能特性。例如,生物为了从食物中获取生物化学能,就必须花费一定的食物能量来维持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组织与器官的工作。为此,可以把使用价值分解为两个分量:效用价值与耗散价值,它们分别用于描述事物内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于使用价值的影响程度。
效用价值:事物内部所有积极因素对于主体本质力的影响程度称为效用价值,用Qf来表示。
耗散价值:事物内部所有消极因素对于主体本质力的影响程度称为耗散价值,用Qh来表示。
使用价值:事物的效用价值与耗散价值之差称为该事物的使用价值,用Qu来表示,即
             Qu=Qf-Qh                    (2-1)
使用价值反映了事物对主体本质力的绝对影响量,它已经扣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负面效应。由于耗散价值可以看作是负值的效用价值,因此使用价值可以看作是所有正负效用价值的代数和。
有些事物的使用价值往往不是一次性释放出来的,而是以一定的时间逐渐地释放出来的,为了描述事物使用价值的时间特性,现提出以下三个概念。
效用价值力:事物在单位时间内所释放的效用价值称为效用价值力,用Uf来表示,即
                 Uf=Qf/T                  (2-2)
其中,T为作用时间。
耗散价值力:事物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效用价值称为耗散价值力,用Uh来表示,即
                  Uh=Qh/T                 (2-3)
使用价值力:事物的效用价值力与耗散价值力之差称为该事物的使用价值力,用Uu来表示,即
                Uu=Uf-Uh                 (2-4)
显然,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力存在如下的关系
                Uu=Qu/T                   (2-5)
二、使用价值零值定理
显然,当Qf=Qh时,Qu=0,即效用价值等于耗散价值时,事物的使用价值为零。
对使用价值进行分解后,人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事物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使用价值为零。例如,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界的事物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但人类在吸收和利用它的过程中需要耗散另一部分效用价值,当事物的耗散价值等于效用价值时,其使用价值就变为零。根据“边际效用规律”(详见本章第一节),事物的效用价值随着主体对它的消费速度的增长而下降,当消费速度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其效用价值趋近于耗散价值,该事物的使用价值就趋于零。由此得出“使用价值零值定理”。
使用价值零值定理:当事物的供给速度或消费速度足够大时,该事物的使用价值趋于零。
由此可见,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许多具有效用价值的事物并没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事物并不意味着人类主体不需要它、不利用它,而是因为主体对于它的消费速度或消费规模足够大,从而使它对于主体的效用价值等于耗散价值。
三、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
传统的观点认为:自然资源具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但它们都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实,这一“常识性”观点是一个天大的谬论。
自然资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稀缺的自然资源;二是稀缺的自然资源。
1、不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为零自然界中不稀缺的自然资源(如水分、空气、阳光等),由于可以充分地、无代价地得到供应,人们总会去充分地利用它,即不断地增大对它的的利用规模和应用范围,其结果是:这些不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不断下降,直至趋近于零。其它任何非自然的资源都是如此,只要是不稀缺的,只要人们能够充分地、无代价地得到供应,那么它们的使用价值就一定会趋于零。统一价值论认为,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分解为功能价值和耗散价值两个分量,它们分别用于描述事物内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于使用价值的影响程度,即:使用价值=功能价值耗散价值。当事物的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相等时,其使用价值为零。一般自然资源对于人类主体的耗散价值是相对稳定的,而其功能价值会随着人类主体对于它的利用规模的增长而不断下降,即服从“边际效用规律”。自然界中不稀缺的自然资源(如水分、空气、阳光等),由于可以充分得到供应,人们总会去充分地、无代价地利用它,即不断地增大对它的的利用规模,其结果是:这些不稀缺的自然资源的功能价值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不断下降,直至趋近于其耗散价值,则其使用价值不断下降并趋近于零。显然,使用价值为零的事物并不等于人们不需要它,而是因为它相对来说并不稀缺,能够充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当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增长到足够程度时,其功能价值趋近于耗散价值,该事物的使用价值就趋于零。
2、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大于零。对于稀缺的自然资源来说,由于其利用的规模受到限制,其功能价值通常不能无限地趋近于耗散价值,因此其使用价值通常大于零。因此,要使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大于零,就必须使其具有稀缺性,那么,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如何产生的呢?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对于猿猴来说,除了食物(有时还有水),其余任何自然资源都是不稀缺的,都没有使用价值。显然,人如果没有学会对火的利用,煤和柴都不可能具有使用价值,许多食物都不会具有任何使用价值,人也就不会成为杂食性动物;人类如果没有掌握炼铁和炼钢的技术,所有铁矿石都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因此,自然资源稀缺性的产生,完全来源于信息与知识(详见“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一文)。人们只有认识了自然资源的本质特性及其规律性,只有认识了它的存在形式、分布状态、开采手段、利用方法、操作手术、应用范围等,才能有效地利用它,并使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或者说使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总之,信息与知识是一切资源产生稀缺性的根本原因,是一切资源产生使用价值的根本原因,而人类的劳动又是信息与知识产生的根本原因。
3、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增长。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可利用自然资源的类型、区域、方式、内容和规模不断扩展和深化,自然界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总量在不断增大,这在根本上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地球上的所有自然资源之所以具有了越来越大的使用价值,就是因为人类一辈一辈地在生产实践中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知识,使人们逐渐具有了开发利用其功能属性而产生的,这不是因为自然资源中天生地具有了使用价值,只待人类去开发和利用,而只能说明这些自然资源具有了某种功能特性,人类只是将这些功能特性转化为使用价值。显然,目前还有许多自然资源的功能特性还没有开发利用起来,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没有使用价值(或只有很少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具有较大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例如,目前的海水并没有多少使用价值,但如果人类掌握了可控核聚变的技术,那么海水将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之源。虽然,自然资源本身并不是人类创造的,但自然资源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却必然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人类一代一代的知识积累而形成的,知识的使用价值在很大部分就是体现在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水平上,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当然,使自然资源具有使用价值的知识包括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例如,使铁矿石具有使用价值的知识除了冶炼技术,还有与之相关的科学、文学和艺术等,以及必要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另外,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展,许多本来不稀缺的自然资源逐渐转化为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而造成的,这也是人类劳动的间接产物。许多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地、草木、河流、山脉等)最早都是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但有功能价值),只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知道了怎样来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从而使这些自然资源具有了使用价值(这就是科学技术的价值体现);另一方面,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展,活动内容的不断深化,使得许多自然资源由充裕转化为稀缺,从而使其使用价值由零值转化为正值,这也是人类在其活动扩展过程中的间接劳动所产生的。例如,月球上的物质虽然没有凝聚直接的人类劳动,但是通过几千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了解到月球上的物质能够具有某种商业价值、科研价值、政治价值或文化价值,若干年以后,月球上的资源也逐渐拥有了稀缺性,逐渐具有了使用价值。城市中土地的使用价值之所以会逐渐升值,是社会进步与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社会中各种经济、政治与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凝聚了众多社会成员的劳动成果(尤其是脑力劳动成果)。
四、使用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手段
人类进行使用价值的生产,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手段:
1、提高效用价值。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耕地开始具有了效用价值;人类开始学会了火的利用,煤与柴就具有了效用价值;炼铁和炼钢的技术发展,使铁矿石具有了效用价值。人类通过一些劳动工具和科学技术,将一些自然资源进行改造,使其效用价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对于猿猴来说,除了水果(有时还有水、避署和御寒的洞),其余自然资源的效用价值几乎都是为零,都是不稀缺的,都没有使用价值。人如果没有学会对火的利用,煤和柴都不可能具有效用价值,许多食物都不会具有任何效用价值,人也就不会成为杂食性动物;人类如果没有掌握炼铁和炼钢的技术,所有铁矿石都没有任何效用价值。
2、降低耗散价值。劳动工具广泛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使许多事物的耗散价值不断下降,从而相对地提高了事物的效用价值或使用价值。例如,低品位的矿石由于其效用价值与耗散价值基本相等,因而没有使用价值,一旦采用了先进的制造工艺、开采设备和运输工具,就可能大大降低矿石中化学成份的提炼成本,矿石的效用价值或使用价值就会得到提高。
五、严格区分的几对概念
传统的观点认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界自发形成的,与人类劳动无关。“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这个观点看起来有点荒唐,严重地违背了人们的常识,而要充分、深刻地理解这个全新的哲学命题,必须严格区分如下概念:
1严格区分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自然资源本身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是自然形成的,但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许多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在人类发展的早期,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自然资源才逐渐具有了使用价值,显然,这些使用价值完全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脑力劳动的产物。
2、严格区分自然资源的效用价值与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分解为效用价值和耗散价值两个分量,自然界中许多不稀缺的自然资源(如水分、空气、阳光等),由于可以充分得到供应,其效用价值等于其耗散价值,则其使用价值等于零,此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存与发展不需要它。
3、严格区分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直接创造者与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间接创造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化的劳动工具和科学技术,还要大量的基础知识作为前提,一种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挖掘往往需要集合众多社会科学者与自然科学者的智慧,还要集合许多普通劳动者的生产实践经验,甚至还要追溯到文字与语言的创造者与传播者所凝聚的心血,而且还与其它经济、政治与文化要素的开创者、维护者与改革者所付出的代价有关。正是因为众多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逐渐积累,才使许多自然资源具有越来越大的使用价值。此时,虽然许多自然资源还隐藏在地下而没有被发现,但它们已经预先地具有了使用价值。当开采者(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直接创造者)把这种自然资源开采出来,并把它投入到社会生产过程之中,它所拥有的使用价值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这种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间接创造者往往是几年前、甚至几千年以前许许多多与这种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开发和利用有关的自然科学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普通劳动者。总之,自然界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形成和增长最终都可归结为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使用价值的增加总量就等于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使用价值总量,这些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4、严格区分自然资源本身的使用价值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使用价值。一般自然资源可以作为原材料,经过粗加工和精加工以后,转变成为品种繁多的生产资料或生活用品,由于加工过程中凝聚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其使用价值总量将会大幅度地上升,并远远超过自然资源本身的使用价值。自然资源本身的使用价值通常在其开发利用以前,隐藏在其中而没有表现出来,只有在它经过开发利用并转变成具体的生产资料与生活用品以后,与新增的使用价值一同表现出来。
 5、严格区分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绝对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展,许多相对不稀缺的自然资源逐渐转化为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使用价值得以不断增长,显然,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这种变化也是人类劳动的间接产物,不过,这种变化往往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变化,往往凝聚着整个社会无数劳动者的劳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