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光棍节与一地鸡毛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光棍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广为认可的一种是说它起源于1990年代南京高校的校园趣味文化。当年在南京大学“卧谈”的4个男生可能怎么也没想到,一句玩笑话“11月11日就叫光棍节吧!”,竟然在今天如此火爆。从最初的玩笑、到校园内细细碎碎的自嘲活动、再到孤独的上班族借口小聚,最后成为商家眼中的新锐“节日”,经历一步步的推波助澜,“光棍节”脱颖而出,竟与圣诞节、情人节并肩。
似乎是“光棍节”这一怪异的节日,才促成了这一日的消费神话。但是,这显然经不起推敲。平心而论,如果没有商家“最高五折封顶”的“吐血跳楼价”促销噱头在前,光棍们至于打破头挤在网上,抢着下单吗?对于真正的男女光棍们来说,除了“11·11”,剩下的364日,天天也都是光棍节,这个日子对自己来说,实在附载不了更多的意义。面对光棍节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过法,著名营销专家谭小芳(www.tanxiaofang.com)老师罗列了四类人的光棍节过法。
一、快乐炫耀型
这是一群没心没肺的家伙,把偶们光棍的痛苦放在阳光下爆晒。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群家伙的炫耀张扬,让光棍节日益壮大,让更多的光棍们能够忘记自己的棍痛,<广告>敢地直面棍状,体会品位和青春友谊同行的快乐棍时光。
二、消极逃避型
这类光棍一般是棍龄较长的老光棍,或者是突然变成光棍的单飞鸳鸯,他们对光棍节很敏感。对他们来说,能让自己忘掉这个节日就是最快乐的过节了。之前几天的工作聚着,等到光棍节那天,把自己埋在文件堆里,对同事们谈论光棍节的事情显得无暇顾及。中午午休不能休息,晚上留下来加班,让繁忙的工作彻底麻痹自己那颗孤独的心。这样努力,被单身老板看在眼里,说不定另有收获哟。
三、积极脱光型
光棍节其实是光棍们脱光的一个绝佳机会,与其躲避或者自得其乐,不如充分利用机会大胆出击,在光棍节和光棍生涯说拜拜,这种光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值得学习啊。从现在就开始密切留意报刊杂志和街头海报,注意有没有酒吧舞厅的光棍节活动广告,或者留意周边院校和单位是否举行相关活动。
四、忧郁自恋型
这类主要是屡受打击的都快断成两节的光棍,苦大仇深一族,他们无法回避这个节日,但又无法在这个节日微笑,他们将选择诗人般的浪漫,独自品位光棍节那份伤感的美。这一类光棍,中午十一点十一分对他们没有意义,他们的节日时间是夜晚十一点十一分。希望那天下着纷纷的牛毛细雨,在近午夜的十一点十一分,他们会打着一柄黑色的步伞,踯躅在阒静的街头,看着在雨雾中摇曳的淡黄的路灯,轻轻吟诵着那首网络流行的经典诗歌:
著名营销专家谭小芳(预定节日营销课程,请联系:13938256450)老师认为,狂欢过后,紧接着的就是发货潮了。从前天开始,快递业就进入到了一场接货送货连轴转的“战役”中。要发送的货物堆积成山;因为取货,物流基地周边的交通也比平日里繁忙了许多;快递员们左奔右跑,一天要完成两天的工作量,忙得连午饭都顾不上吃……
因为快递毕竟发展的时间太短,还是初级阶段。我们国家的快递从80年代进来,真正发展起来也就是这几年,就是邮政体制改革以后,这个行业才慢慢发展起来。再加上这几年的社会需求太旺盛,业务量太大,而且我们长期的供需矛盾难以解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服务的问题还是很明显。
狂欢过后“一地鸡毛”?尽管“光棍节”制造了百亿大蛋糕,但昨天在很多社交媒体平台,随处可见网友吐槽这一场大促。有人形容,购物盛宴的背后,留下来一地鸡毛。从支付宝充值到购买商品,消费抱怨有不少,还有人更是为自己的冲动购买行为后悔,称被噱头冲昏了头。
有人形容,刚刚过去的“双11”,有钱的刷淘宝,没钱的刷微博。精明的电商,在今年,将大众口中戏谑的“光棍节”,依靠独特的网络文化,打造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网购狂欢节”。2012年的“双11”,确实是网络商业社会的历史性时刻。
据谭小芳老师了解以战绩最惊人的淘宝为例,全网一天的成交额达到了191个亿,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也是淘宝去年“双11”交易额的6倍。比起实体商务来说,这更是个不可企及的数据――今年全上海整个黄金周395家零售商场才勉强追上这个战绩――而淘宝成立,不过短短9年。所以,阿里巴巴的马云骄傲地说,这是新的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的大战。
双十一”也就是所谓“光棍节”。这个虽然已经在网上流传多年的网络诨名,在今年经过电商们大手笔的广告轰炸,和长达一个月的集中预热之后,终于固化为一个如国庆元旦春节一样,和消费相关的节日理念。光棍节,不再是单身屌丝们顾影自怜自怨自艾自嘲的网上互慰凭吊日,而成了实实在在的“大折扣”消费狂欢节。
当“光棍节”以一种嘻哈的色彩颠覆了曾经的沉重,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可是,当“光棍节”被商家彻底嫁接过去成为一个促销的舞台时,这个“美好的节日”又让人心中感觉一丝丝不爽。事实上,从去年那个“世纪光棍节”起,这个节日的狂欢主角已经从“光棍”转移到商家身上。当“光棍们”在这个舞台上莫名其妙当了一回主角时,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自己到底是占了便宜,还是跳进了陷阱。
抢购中有很多问题,比如刷屏死机,支付堵车,快递喊堵,但这些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幸福的问题。实质在于,以商业社会改革者姿态出现的网络商业,并没有在一场惊人的交易日中,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恐怕是网购仍未成人的短腿。
仅仅过了一天,对于双11的回顾,看到最多的是消费者的投诉,关于“提价再打折”,“特价品不包退”,“产品以次充好”等等。几乎每个地方的纸媒,都有实体探访,对线上线下的产品价格与质量做对比,大多数“网购”是雷声大雨点小。可以预计,销售爆棚加上网购特性,售后的麻烦事还会更多。
都是这些套路,要么提价,要么缺货,要么在线支付陷于瘫痪,下不了单。总之,是利用价格战的幌子,吸引来巨量的人气和流量。但是在实实在在的折扣承诺上,移花接木、瞒天过海、偷工减料。消费者为了广告中几十几百块的降价蝇头小利,蜂拥而至,非理性抢购,商家则借此打捞一笔,赚得盆满钵满。谁赔谁赚,一目了然。
不少声称全场5折的服装类旗舰店里,出现热销产品“临阵下架”的情况,一些品牌旗舰店当季的产品早在11日前一周就已经陆续下架,取而代之的是去年开始长期在“特卖”“对折”的老款。这次“双11”促销,许多电商不再采用打折降价方式,而是采取了“返券”促销,也给比价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据国家邮政局昨天发布的消息,“双11”当天的高峰时段,快件量每小时增加了100万件。申通快递昨日单日发货量达750万票,创该公司历史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