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脚步临近,国内光伏企业也深感寒意。据报道,处于内忧外患的光伏产业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市场投资热情骤减。报告显示,未来三年将有180家光伏企业走上倒闭或被收购的道路。
国内光伏产业走到
如今困境,与之前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哄而上不无关系。时至今日,简单的资金注入已无力救赎光伏企业,反而会让产能过剩的矛盾积重难返。行政部门只有积极拓展下游市场的潜力,光伏产业才可能走上复苏之路。
可以说,过去数年国内光伏产业的辉煌与“有形之手”的推动不无关系,业界大佬尚德与赛维在创立之初皆得享地方财政的全力支持。此后,这两家企业给地方财政的丰厚回馈反哺引发了羊群效应,各地争相建立光伏产业园,产业热潮由此掀起。有数据称,我国光伏产品制造企业仅在浙江就有200多家,其中一大半是2007年之后成立的。需要提及的是,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的垂青有其自身诉求。一方面,光伏产业属于新能源产业,符合环保节能理念,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光伏项目对晶片、组件、逆变器、蓄电池等上下游产业具有强大的提振作用,能为地方创造高额GDP。
但遗憾的是,各路资本疯狂涌入光伏产业导致市场供求渐次走入失衡困局。2011年我国光伏组件总产能达30GW,而全球装机量预计只有20GW,产能过剩问题已十分严重。同时,光伏产业的利润率已经从2007年的139%下滑到20%。此外,光伏产业对外高度依赖的现状又加剧了行业风险。由于光伏发电上网成本高企、并网技术滞后等现实问题致使国内市场仅能消化不到5%的产量,大批光伏制造产品不得不寻求向海外市场延展,其中70%左右的产量需要靠欧洲市场吸纳。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做出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反倾销结果的初审,征收高达31%到250%的反倾销税。随后,欧盟委员会也掀起了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海外市场大门的收窄,直接导致了国内光伏产业提前“入冬”。
据悉,为了拯救低迷的光伏产业,近期各部委及国家电网可能密集出台光伏发展相关政策,通过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和启动第二批金太阳工程等举措进一步开拓光伏企业国内市场。应当指出的是,拯救光伏企业脱困首要为其降温,防止盲目扩产行为再度发生,并淘汰落后企业实现产业的优化。另外,政府部门“救市”的着眼点应当聚焦于国内光伏发电的推广。
在这方面,欧洲的相关举措可值得借鉴。欧洲的做法是通过支付房主和商家较高的价格,鼓励其生产绿色能源。例如在德国,许多家庭的屋顶和仓库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在西班牙,风力涡轮机明亮的白色叶片也随处可见。欧洲通过财政倾斜性补贴推动可再生能源位居市场领先地位。相形之下,国内光伏新政也强调了对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诸多优惠,并提出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政策扩容下游市场的意图可见一斑。但从现实操作层面讲,光伏发电分布式接入将会改变传统配电网形态,对保障电流质量、维护电压频率稳定等均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在资金、技术以及制度各层面实现系统对接。唯有如此,大量沉淀的光伏产品才可能在国内寻求到释放承接途径,改观目前供求严重失衡的尴尬局面,实现光伏市场产销良性互动的格局。
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下,企业遭遇并购整合抑或倒闭关门并非新鲜之事,但光伏企业整体陷入低迷则应引起主管部门的关注,而下游市场突围绩效则关乎此番救赎之举的成败。
提振光伏产业还需“内需”突围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