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徘徊不前,正是需要有话语权的经济学家勇敢站出来说真话加以推进的时候,而备受推崇并被大家寄予厚望的林毅夫先生却无忧无虑地大放卫星,这种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古训置于脑后而不顾的异常表现着实太令人失望了。为什么如此讲呢?简而言之,尽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但是经济关系仍旧没有完全理顺。更加让人不安的是,尘封已久的政治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由于无法适应全球化大趋势或向现代文明转型的需要而呈现紧张状态。所以本质上说,鉴于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缺乏应有的缓冲余地,以致于中国经济系统本身的抗冲击能力非常脆弱。这样一来,愈发显得改革任务艰巨,迫不及待,特别是在西方金融危机还振荡不止的外部环境下。也就是说,没有改革的切实推进,中国发展动力的持续性至少是值得怀疑的事情。当然了,改革是一种深层次探索,肯定有一定的风险。如果应对不当,不要说十年高增长,就是三五年也未必如愿以偿,而二三十年的高增长就更不可想象了。进一步说,这种预测如果实现,主要还是依赖于成功的改革,而不是预测者的精明。况且,稍微有点数学基础的人,谁都可以这样不栽桃树只摘桃子,做一些无关痛痒甚至空洞无物的类似预测。我想,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经济学家,没有一点批判性,专拣好听的话讲,不能不让人觉得其有迷上惑下混淆视听的嫌疑!!!
=======================================================================================
国研中心魏加宁:过去5年最大教训是错失改革良机!今后1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不改革。老实讲我们现在许多成就其实吃的是小-=平-=南-=巡-=讲-=话和90年代宏观配套改革的老本儿!今后改革需要危机意识但不能完全被动依靠危机来推动。有些危机一旦爆发就不可收拾,比如说社会危机,等爆发时再推改革就太晚了!!!
=======================================================================================
新京报讯
前天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北大国际BiMBA举行了“朗润校友大讲堂暨校友欢迎林老师载誉归国会”。作为这两个机构的创始人,林毅夫以一句“我回来了”为开场白,赢得了全场长时间的掌声。
在回答有许多经济学家不认可他预测的“中国经济至少还可以保持20年8%左右的增长”的提问时,林毅夫解释说,不要用过去的眼光和理论观念来看待问题,“要说放卫星我在1994年就放卫星了,当时出版了《中国经济奇迹》,认为中国经济要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还是保守了,现在卫星变成了行星”。
林毅夫曾有过在2008年成功预测通货膨胀之后的全球通货紧缩的经历,也有过成功预测全球金融危机时限会远超过西方经济学家预测三季度至七季度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也使得他乐观地预测中国经济发展上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