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公交车上“让座”的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上课时也与学员交流关于让座的伦理问题,看到媒体上每每因为迫使别人让座而起的纷争更是厌恶。
偶然的机会,坐上了天津刚刚开通的地铁3号线,刚刚坐定,就听到车上的广播:“请您主动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让我起了疑心:“主动让座”?难道让座还有“被动”的吗?如果不主动让座会怎么样?什么叫做“有需要的乘客”?是不是凡是有人说:“我需要一个座位”,你就得让出来?如果让出来,你会不会琢磨:“我是不是‘有需要的’那个人”?
和朋友们分享这个场景,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我想多了——不就是让个座嘛!可是我想不是。正如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到的,这里面其实包含着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伦理和秩序,比如神圣伦理,比如个人的权益和权益在个体之间的转移,比如你在让座过程中的情感。等等。让座行为好了,是对社会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促进。但是,如果让不好、或者被迫让,就让人心生不良情绪。
所以我觉得,车上的广播,只能看成是一种劝善行为。而劝善行为,非要让人主动而且不太客气,就值得商榷。还有,最好不要说什么“有需要的”,你可以不这么省事儿,就说“老弱病残孕”,岂不更好。
有趣的是,坐定后看到,一个小伙子或许是在广播的感召下,还真的为一位刚刚上车的不怎么老的“大爷”让座了。大爷也不好意思坐,说我三站就下车了。小伙子坚持,大爷就坐下了,一再地道谢,爷儿俩还聊了几句。真是很和谐的一幕!我赞赏小伙子的行为,当然也偷偷地谴责了自己几句。同时我还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小伙子的让座,是出于一种怎样的想法?列位看官可能又要说我神经了。其实我想不是。我想说的是,我希望这个小伙子的让座,是在他知道自己暂时对这个座位有使用权,而处于道德和良知而愿意自觉地把它让出来!我不希望的是,这个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听了社会上和广播里说的——有人需要,你就应该让座——这样的简单的说辞。
说到这里,您大概就知道我想说的是什么了。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源于道德主义的传统,我们中的很多人对自己的权利、自己的利益没有十分清晰的概念,对于“群己之分”也没有足够的思考。许多的行为,只是在照着别人的说辞和别人的想法来做。有时候,照着别人的说法做了,自己在过程中觉得有些委屈,但又不知道这委屈所从何来。这或许就是造成我们人内心许多积怨的原因了。这也就是熊培云先生所说的:自己的人生,由别人来做主。
想起了胡适先生那句话:“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胡说“让座”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