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转型,这是近年人们听得比较多的一个新词。所谓转型,就是从原有的形态,以一种尽量平稳的方式过渡到另外一种新的形态。从广义上说,外交转型属于中国现阶段各种转型中的一个分支,其内涵也包含众多含义,诸如:中国外交是否将告别韬光养晦,而走向更有作为?中国外交是否将更具主动性、立体性和务实性?
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外部世界比较关注的是,报告正式提出中国要建“海洋强国”。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如何实施?军事、经济、外交如何协调?长期目标和中短期策略如何平衡?中国是否将在“海洋强国”的战略之下,对周边采取更为咄咄逼人的战略?
但其实,“十八大”政治报告还有另一些新的提法,诸如首次将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并列提出;提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首次增加“共赢”两个字。另外,政治报告也提到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
问题是,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往往没有接收到这些善意的信息,而更多感受到的却是中国外交近年在转型过程中咄咄逼人的态势。显然,无论从中国外交界人士的解读和客观的观察来看,这都是一种片面的认知。但中国有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中国崛起给国际社会造成巨大心理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外交一个看似无意,甚至因缺乏部门协调而导致的举动,往往就给国际社会,尤其是周边国家以足够的负面印象,并冲淡了乃至冲垮了苦心经营多时的善意外交的成果。
有学者提出,中国外交现阶段亟需要做的是“硬实力的软使用”,亦即以柔软的身段与和颜悦色的方式,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硬实力的崛起感到放心乃至心悦诚服,远悦近来。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人们看到更多的却是“软实力的硬使用”,亦即由于种种操之过急、协调不够的情况,导致国际社会看到的中国外交往往是一个咄咄逼人的形象。
最近发生的中国新护照风波和一些地方宣布对进入南中国海争议水域的外国船只登船检查,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
韬光养晦vs有所作为
半年前发布的中国新版护照,将南中国海有争议的地区都以中国主权范围的形式标志出来,引起周边国家强烈反弹,乃至一些与中国存在主权争议的国家甚至宣布拒绝在新版中国护照上盖章。与此同时,又有消息显示,中国将在南中国海有争议地区,对于过往的外国船只实行登船检查。此举一出,也引起周边国家反弹;印度海军总司令甚至威胁,印度海军将进入南中国海维护印度的权益。
对于中国这两个举措,自然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是认为中国展现强硬,既符合中国崛起的趋势,也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是中国自信增强的表现;二是认为中国崛起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以足够的软实力来赢得周边信任,而非一味展现强硬,或者至少不应在这个时候出台这些必然容易引起冲突的举措。
这两个不同的解读,本身就折射了中国外交转型过程中的艰难抉择,即究竟是继续韬光养晦,还是逐渐有所作为?其实,这两个方向对转型的中国来说,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既然是逐渐过渡的过程,那就必然有一个面对挑战、处理挑战、逐渐消除误解和敌意的过程。归根结底,中国外交转型除了目标之外,在方式和风格上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度”的把握。
对于今天和未来中国外交转型的方向,理论上基本上不会存在太大的争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国民期待,抑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要求,客观情况都不会再允许中国继续上世纪80年代那样的韬光养晦政策。
面对不断上升的对中国的压力,中国需要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有所作为;同时也需要以自身的实力为基础,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外交产品,并尝试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化解疑虑和压力,更多融入国际社会。
但这却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首先,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外交产品(比如参加国际维和、参与解决国际矛盾和纠纷、参与国际新秩序塑造和全球治理等)与中国自身面临的压力(比如周边的海洋主权纠纷等)往往是彼此割裂的两个过程,前者的功勋在相当程度上不会被转到后者的账号上去。这在外交实务操作的层面上,确实会引起一些具体的困扰,因此也就很难在心态和策略上保持持续的沉稳。
说到心态,这其实是外交转型背后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却是更为重要的问题。从历史和宏观层面看,中国数百年积弱贫穷,因此近年高速崛起的背后,一种深深的“历史悲情”几乎无处不在。这既折射在国民集体心态上,也体现在外交实务运作和决策精英的思维深处。因此,这几年外界从中国外交决策和操作上看到的,是几个彼此联系的现象:一是进步快,学习能力强;二是经验依然严重不足,缺乏成熟大国的“老谋深算”;三是经常充满情绪化的表述和举措。
以上三点归纳起来,其实是一个年轻、成长很快但却尚不成熟的大国的特点。西方人常说“贵族需要三代培养”,中国外交要达到成熟大国“老谋深算”的地步,至少需要几十年艰苦的磨合与历练。最近发生的新护照风波和南中国海维权的登船检查措施,大概也属于这一范畴。
中国外交“九龙治水”?
根据中国学人一般的理解,此次新护照乃由公安机关发放,属于部门行为;而南中国海登船检查,则属于沿海某省的地方行为;同时,新护照的地图显示并不针对具体国家,而且登船检查也只针对进入中国已宣布领海基线的岛屿周边12海里范围或在此范围内从事非法活动的船只。
如果这一理解属实,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些行为事先有没有经过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这些举措在出台前,有没有从外交整体战略的角度做过综合评估?尤其是有否对国际社会可能的各种反应(无论是误解还是炒作)具有足够的准备?同时,对于国际社会的各种误解和炒作,到底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有的放矢的解释和媒体公关?
新护照事件和南中国海登船检查事件发生后,除了外交部发言人和沿海有关省份的外事部门负责人的表述外,人们没有看到来自中国官方的更多的媒体公关行动。
周恩来主管中国外交时有句名言“外事无小事”,虽然严厉了一点,而且具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但却显示出对外交统一口径和协调工作的重视,也显示出从战略高度对外交工作的重视。今天的中国外交则某种程度上有点“九龙治水”的状态,不但影响外交决策的因素众多(如军队、大型国企、地方政府和民意等),而且各方面都可以对外交工作发表意见,甚至做出一些各自为政的举措,以致于让国际社会误认为这就是中国政府的统一政策。
权力分散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多元化发展无疑是一个进步,但在重大的战略问题上,国家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则也是考察一国国家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归根结底,部门协调的问题比较好解决,但外交转型中的“度”的把握,则十分考验今天和未来的中国外交。
所谓“度”的把握,无非就是软硬得当。今天中国外交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该软的不软,该硬的不硬”。所谓“该软的不软”,就是该放下身段展示柔软或以柔克刚时,中国外交往往显示出异常的强硬,以致于每每将朋友变成了对手,将对手变成了敌人,或把可以化解的敌人变成了死敌;而所谓“该硬的不硬”,则指当该展示强硬,“狭路相逢勇者胜”时,中国外交则往往除了口头强硬外,再也没有更多的底气和举措。
有人将其背后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外交系统的人事结构(即“翻译官搞外交”),也有人将之归结为外交系统置身其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笔者对之不予置评,仅想从宽容的角度指出,所谓的大国外交是一个长期学习、磨合与历练的过程,其间尤其需要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谦虚。
中国外交早已开始了从韬光养晦走向有所作为的进程,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但走向有所作为并不代表鲁莽,更不代表傲慢。转型中的中国外交需要更多学习的是“硬实力的软使用”,而不是现在经常看到的“软实力的硬使用”。
外交转型切忌“软实力硬使用”
评论
编辑推荐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