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届热过一届,大家趋之若鹜、过江之鲫,因为现在就业艰难、生活压力大,社会经济不稳定无保障、人们对未来没有把握,而国家公务员还是相对福利保障比较好、生活比较稳定的,中国从现实情况来看是一个“国富民穷”、“国进民退”的国家,政府拥有强大的物质财富实力,“大树底下好乘凉”,人们便想方设法要投奔政府、依赖政府了,拼死拼命要参加国考、挤入机关,过上衣食无忧、四平八稳、“不撑死也不饿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日子。
但是,其实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在中国的各级机关政府里,除了部分官员的日子过得很优裕,因为他们有权,可以掌控和支配公款,而且有很多“黑色收入”以外,广大普通公务员的日子也并不是很好过的,工资低廉,工作辛苦,没有实权,任劳任怨,并不比别的行业强。
前几天一个公务员网友给我写信,向我倒苦水,描述其现实处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借鉴,也希望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网友来信:基层公务员生存
李老师:您好。因为经常看您的博客,所以想起给您写这样一封信。
我是山东省德州市某县的一名基层公务员,参加工作已25年了,科员,月工资仅仅只有2000元多一点点。除了这两千元没有任何的补贴资金。因为夫妻双方都是公务员,所以月工资共4000元,两人要日常生活开销、孩子上大学要用钱、双方4位老人生病赡养要用钱等等,在一年不出现任何变故、不生病、不置大件用品的情况下仅可维持生存,有时想想基层公务员的饭碗捧得太心酸。
不是工作不努力,一个单位公务员、事业人员几十人,而科级、副主任科员名额仅五、六个,许多人一辈人也只是个科员,而且有时事业人员提了副科级,占着公务员的职位拿着职称的高级、副高的工资,太不合理了。
希望能通过您的博客,关注一下基层公务员生存状况,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如何建立合理的基层公务员工资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不是也是民生的一部分。谢谢。
(我回复:多谢您的关注和信任,我会考虑写篇文章。)
再次感谢。其实我是一个很单纯的从不谈钱的人,许多年了,没太在意工资的事情,可人到中年,才知道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人总要生存。我们县的情况确是如此。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79青年干部”(70年代出生,90年代毕业当公务员)的文章,也反映了这个类似问题,大家也可以看一看。
我的文章:为“79青年干部”而作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根底深厚,其中有许多重要的东西使一些人受益终生,譬如比“读书都为稻粱谋”的口号还要响亮的一句口号“学而优则仕”,在前些日子索性被湖南卫视支柱节目“快乐大本营”当家花旦李湘演主角的连续剧《快嘴李翠莲》中一位“相公”改成一句意思更直接的大白话“学习好就做官”并且用一张大大的白纸写好贴到时时刻刻背在肩膀上的书箱外招摇过市,终于万幸遭遇旷古“明君”,“慧眼识人才”,于是自己也高兴地“售于帝王家”,建功立业,飞黄腾达,春风得意。历史上类似的还有“愿者上钩”姜太公、“鞠躬尽瘁”诸葛亮、“圣主人镜”魏征、“后朝军师”刘基、“铁嘴铜牙”纪晓岚、“一代廉吏”于成龙等等(只可惜《快嘴李翠莲》中的“人才”与“明君”,似乎更是些搞笑的高手而已,当然这也是本片初衷)。
但也有许多不太好的东西,使另一些人罹害无穷,譬如仍是这句“学而优则仕”也就是“学习好就做官”,如果阁下不幸未遇上“明君”,或更不幸并非“人才”(“学习好”与“人才”恐怕还不能划等号),或更更不幸既遇上“明君”、自己又系“人才”但没有建功立业机会,甚至最不幸的是有建功立业机会却并未建功立业,如被贬来贬去的柳宗元、苏东坡、范仲淹、林则徐,被罢官的海瑞,被挖心的比干,被砍头的岳飞,自绝投江的屈原,以及过于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却只得“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当然还有志大才疏的马谡、恃才放旷(那也不过是些小聪明)的杨修、屡试不中的周进(《儒林外史》中的人物)、穷酸而不得志的“高老夫子”(鲁迅同名小说人物)、光会说“窃书不算偷”的孔乙己(鲁迅同名小说人物)等等。在历史长河中,也许后一类人比前一类人多得多了。
传统观念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影响至深。直到今天,社会制度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老百姓心目中,学习好、考上好大学的年轻人,毕业后应以到重要政府机关部门去做官,那才是“正而八经”、“学有所用”,否则一切都属于“歪门邪道”。老百姓的思想很实际,很直接,很片面。所以当笔者几年前费去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考上京城一家名牌大学,毕业时却“反常”地没有留在什么大部委工作,只在外地落后地区找了个小教书匠的“泥饭碗”,消息传到老家,父老乡亲们大失所望,连连叹息:“可惜了,可惜了!白读这么好的学校……”弄得我只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偶尔回去,便作“灰溜溜”状。
相反,我的一个堂兄也是比我早几年考上这所名牌大学,毕业后在省政府上班,即使目前还不过是个小小的科长,日子过得并不那么惬意,但乡亲们以为他当上“省官”了,故每次回老家“省亲”都要“打肿脸充胖子”,作“衣锦还乡”状。而他的老父母平时在乡下也既心安理得又暗自惭愧地接受着大家尊敬的目光。这真应了那句俗语:“在中南海做清洁工的也是中央干部。”所以我对当今千千万万“79青年干部”(70年代出生,90年代毕业参加工作)所屡屡流露的那种复杂矛盾心态抱以深切理解。我由衷地向当今千千万万“79青年干部”致敬(但我也为你们难过、悲哀)。真的,咱们活得都不容易。
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过去封建王朝不可同日而语。过去做官是“售于帝王家”,为皇帝这一个“老板”“打工”,现在到政府机关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是共和国公仆。要说好听点,他们都是报效祖国,为民请命。而从世俗角度看,可能不少人难免存在一些希图获得较高权利、较多报酬的心理,最终目的就是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但在社会生活中,刚毕业工作才几年的小公务员,由于复杂的现实情况,不可能马上就“才尽其用”,“建功立业”,并获得“较高权利、较多报酬”,更多的倒是碰上这样那样问题,有这样那样困惑,如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中所写(南京作家祁智、湖南作家王跃文等人也有类似作品)。现实与理想有距离,心理平衡失调,产生一些苦恼甚至牢骚,很正常。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深入,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政府机关还会有许多变化,其中有利于“79青年干部”之处——过去一些体制上的不良现象要改善;也有不利于“79青年干部”之处——国家公务员的地位与报酬要适当调整。
每个人的志向有不同。想到政府机关工作的,不管是基于高尚理想还是基于世俗意图,借用一句经济学术语,只要是“取之有道”,无可非议。治理国家、建设地方这样的大事,若是你也不去我也不去那怎么行?“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这可是圣人的谆谆教导。而要干好这份工作,我想不外乎这几大因素:1、真有才干;2、有领导赏识;3、碰上良机。如不是真有才干(或者这种才干与你现在所做工作关系不大),再“学习好”恐怕也难有成就,可以考虑换岗位,可以一直充满信心等着(不自知的),可以一直平平庸庸过下去(自知的)。如有才干,就等着新领导赏识、等着良机,或换个新单位。还想在机关干的就继续干,有了问题(只要不是牵涉到生存、死亡这样关键的抉择)一方面是正常现象可不计较,另一方面也可找个好的方式方法解决,如何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善于合作艺术,从而完美地开展工作;不想干了或觉得干不了的,走人,很干脆。何必在乎那么多呢!
我想,你若是真有才干,早晚有一天会被领导发现,或碰上良机,于是“才尽其用”,“建功立业”。至于暂时的问题与困惑,倒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个真理。生活中毫无问题与困惑,那还真实吗?你要干一番事业,有时候的确需要等待,但更多时候倒是需要技巧,即磨合、合作的高明方式方法。自古至今这都是一条策略。“79青年干部”同志们,未来是你们的,你们大有希望,积极进取吧,这才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