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实:从“三术”到经济学家


1.从“三术”到经济学家

 

记得十几年前在宝鸡文理学院物理系就读的时候,一位姓刘的老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朱正元教授。其中,相当精彩的两点内容是:第一,朱老是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名校博士,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物理教育家。第二,朱老生前曾经说过,要做一个合格的物理专业教师 , 必须具备“三术”,一是学术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二是“技术”(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即实验能力或使用各种教具的技能),三是“艺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尤其是表达能力)。对于物理教师这三术的要求,在我经历了四十天的教育实习以后更是深以为然。那么,学术技术艺术在经济学层面又具有哪些内涵?我认为,在经济学范畴内,学术就是理论的提出,技术就是理论的论证,艺术就是理论的应用。而且,无论是提出理论,论证理论,还是应用理论,都是创造性劳动,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说白了,学术.技术和艺术各自对应的其实是精湛的思考.缜密的论证以及巧妙的应用,其中不论哪一个都是一门大学问。如果用心琢磨,出点成果,肯定足够各路英雄去付诸一生了。这样一来,无论是提出理论的理论经济学家,论证理论的论证经济学家,还是应用理论的应用经济学家,从事的都是创造性劳动,具有相互平等的地位,根本没有必要拔高这个,贬低那个。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在院校也罢,在政府也罢,在企业也罢,在民间也罢,都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平等个体,无论是谁,都没有资格囿于门户之见把任何人排除在学术技术艺术这个圈子以外,即便是某个权威也没有这个权利或权力。更进一步讲,是学术也好,是技术也好,还是艺术也好,皆是为术而生而死,大家可以争争吵吵磕磕碰碰,但是都必须学会静心理解宽容,在良性竞争互相促进的基础上,取得经济学的大发展。

 

 

2.经济学家的五个共同点

 

在西方的语境里,凯恩斯认为,经济学研究似乎并不需要任何极高的特殊天赋。与更高深的哲学或者纯科学相比,经济学不是一门极其容易的学科吗?它是一门容易的学科,但是这个学科中很少有人能出类拔萃!这个悖论的解释也许在于杰出的经济学家应该同时具有各种罕见的天赋。在某种程度上,他应该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必须了解符号并将其表达出来。他必须根据一般性来深入思考特殊性,并在思绪奔放的同时触及抽象与具体。他必须根据过去、着眼未来而研究现在。他必须考虑到人性或人类制度的每一部分。他必须同时保持坚定而客观的情绪,要像艺术家一样超然而不流俗,但有时又要像政治家一样脚踏实地。由此可见,在凯恩斯眼里,经济学是易进难出的学科,而且成为经济学家必须具备包括数学.历史和哲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中国的语境中,我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经济学家,大概有五个共同点需要强调:[1]具有深厚广博的知识结构,其中以经济学知识为主;[2]专门从事经济研究,而且有主攻方向;[3]贡献了知识增量,或进行了理论创新;[4]其作品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社会基础;[5]有胆识,有风骨,有雅量。或者说,在解释力.创新力.预测力和影响力这四力中,经济研究人员只要居其一二者,都可以称为经济学家。但是,要成为大师级经济学家,必须四力齐备,缺一不可。而要达到此种境界,实在有赖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即存在一个英明睿智的决策层,并且得到基本认同;地利即既适合国情,又顺应全球化潮流;人和即可以为人民谋幸福,切实造福民众。再或者说,经济学家“要”力求真实,“要”体现风骨,“要”言之有物,“要”彰显雅量,这个“四要”在特定意义上比在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都重要,而且在当下中国对这个“四要”的现实要求最迫切!

       什么是真实?
       答:身份是独立的,观点是自由的。是一,不说是二。
       什么是风骨?
       答:追求真理,不畏惧任何外来压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什么是言之有物?
       答: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社会基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问题。
       什么是彰显雅量?
       答:高度自觉,善于借鉴。能够面对任何质疑,能够接受任何批评。

 
3.五类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鼓动者,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有目共睹。那么,经济学家这个群体应该划分为几类呢?经过长期而慎重的思考后,我认为大概可以划分为五类。
  第一类,有一定的经济思想的生产能力,但是没有把经济思想转化为数理化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这类经济学家擅长用质朴而易懂的大白话来表述自己的经济思想,不会用数理化语言来阐述自己的经济思想。
  第二类,没有自己的经济思想,但是可以把别人的经济思想用数理化语言来加以表达。也就是说,这类经济学家虽然没有经济思想的生产能力,但是可以把别人的经济思想通过数理化语言简洁地.清晰地.严谨地表述出来。
  第三类,既有经济思想的生产能力,又可以把自己的经济思想用数理化语言来加以表述。也就是说,这类经济学家不但有自己独特的经济思想,而且可以转化为数理化语言。
  第四类,没有经济思想的生产能力,但是可以领会别人的经济思想,并且把毕生精力用于讲解或宣传别人的经济思想或已经数理化的经济思想。
  第五类,专门从事经济思想的应用或拓展工作,也就是说在深刻领会别人经济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济活动的特点,为政府或企业出谋划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第一类经济学家是建造房子的,第二类经济学家是装修房子的,第三类经济学家既会建造房子也会装修房子,第四类经济学家是推销房子的,第五类经济学家是住房子的。可以说,这五类经济学家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也十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他们的工作是环环相扣,相互依赖的。本质讲,他们之间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都是在做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益的工作。

 

4.经济学家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

 

[1]健全人格的塑造
    经济学家从事的是为天下苍生造福的事业,一个有重大人格缺陷的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这个资格的。而且,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可以通过读书,也可以经受历练。
[2]逻辑思维的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讲,经济分析是技术活,对经济学家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当然,接受这个训练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学校之外,可以是数理化的方式,可以是文史哲的方式,可以是经济学的方式。
[3]基本国情的教育
    经济学家必须植根于本国的实际,以解决本国经济社会的实际问题为宗旨,而不是拘泥于经典教科书经济学的条条框框。接受基本国情的教育,可以是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可以是个人生活的体验,可以是一时一地的调查研究。
[4]独特思想的创造
     本质上讲,经济学家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经济学家就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而要进行独特思想的创造,就必须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必须经历有无的转换与生死的考验。凯恩斯认为,经济学家的思想无论是否正确,其力量之大都超过对他们的普通理解。事实上,世界总是受这些思想统治的,许多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实践家却往往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所以,在这个层面讲,经济学家轻易不要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如果实在时代需要,这个思想体系构建之前必须经历千锤百炼。
    从经济学家三级跳的角度看,经济学的学习,是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事情,需要悟性和毅力。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悟性和毅力,就有怎样的学习状态,就有怎样的造就。所以说,悟性和毅力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对概念一清二楚,对体系融会贯通,对模型心领神会。学习的第二步,就是要做到:考察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经济问题的,即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也就是明确思考方式。学习的第三步,就是要做到:善于调查,扎实研究,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即如何理论结合实际,如何继承与如何发展,如何坚持与如何创新。第一步,主要学习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和文章,需要五六年,是小难。第二步,主要是学习国内经济学家的著作和文章,需要八九年,是中难。第三步,主要是学习文史哲的知识和做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以形成自己的经济观点或理论体系,需要十几年,是大难。也就是说,要做到这三步,不是三五年的事情,不是八九年的事情,甚至可以说需要几个八九年。在这种状况下,就需要我们甘于寂寞,勇于突破,乐于奉献。所以说,只有我们拥有了过人的悟性和超常的毅力,才能比较顺利地走完这三步,才不会停留在死记概念和模型的阶段,进而提高自己探索和研究经济问题的能力。

 

5.经济学家需要德术兼修

 

最近,在我生活的区域,感冒比较流行。我家里人,先是父亲,然后是母亲,最后是我,都患上了感冒。这种感冒(自己不懂医学,不知道得的是什么性质的感冒以及这种感冒叫什么名称)的症状是:一不咳嗽,二不吐痰,三不发热,就是咽喉疼痛,甚至有时候咽唾沫都疼。我最严重,饮食都无法正常进行。在患病的这十几天日子里,天天求医问药。可以说,医生见了一个又一个,药吃了一包又一包,吊针挂了一瓶又一瓶,钱是花了一百又一百,就是不见好,不但一点作用都没有,而且越来越严重。最后,听说一位老医生看病看得好,能够药到病除,有妙手回春的功夫。由于这种感冒折磨得我够呛,诊断的医生一大堆,也没有见什么效果,所以开始不太相信能有这样的医生。在父母的催促下,我就去了。去了以后,是一个很小的诊所,设施十分简陋。老医生看病开方,老太太抓药,媳妇打针。老医生七十多岁,气色不错,身体还算康健。看病的人很多,要排队。等到了之后,老医生就诊断了一会,最后说一不需要挂吊针,二不需要打针,我给你配些药,回去吃吃,就会好的。就配了三天的药,算了十几块钱。回家以后,就按老医生的叮嘱,饭前吃什么药,饭后吃什么药。结果,吃了第一顿药,就产生了效果,咽喉不是那么疼痛了,饭也能够吃了。就这样吃了三天的药,病魔彻底赶走了,一切都正常了。通过这次看病,我十分惊叹老医生的医术高明,十分佩服老医生的医德高尚,可以说,老医生在方圆几十里是有口皆碑,名不虚传。
  为什么同样是医生,差别就这么大?为什么钱多不治病而钱少能治病?为什么大医院看不好而小诊所能看好?。。。。。。等等问题盘旋在我的心头,琢磨了好久,觉得还是医德和医术的问题。医生治病救人,医德和医术要兼顾,修“德”和修“术”如马车之两轮,应该并行不悖。“德”不厚,“术”不精,就算不上是一位称职的医生。“德”厚了,“术”精了,就能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就能够有口皆碑.名不虚传。德厚就是认识到看病是第一位的.是主要的,利益是第二位的.是次要的,只要能够把病治好,钱尽量能够少收就少收,不能一味为了钱.为了利益去治病行医,不能把利益放在第一和主要的位置。术精就是把药性要吃透摸准,把病情要吃透摸准,这就需要有过人的悟性.超常的毅力和不俗的胆识,就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经验的问题。“德”与“术”是医生的命根子,要毕生去修炼.去积累.去开拓.去升华。
  我们的经济学家是社会的医生,虽然与纯粹的医生职业不同,但是同样是为了谋求民众的幸福:一个是治疗生理的疾苦,赶走病魔;一个是治疗社会的疾苦,赶走病魔。那么,经济学家需要不需要“德”与“术”呢?可以说,太需要,特别需要,非常非常需要。为什么老医生配药有奇效呢?就是因为德厚,就是因为术精。我们经济学家经世济民.出谋划策,就更离不开德厚,就更离不开术精。只有经济学家的德厚了.术精了,才能摆脱庸医的魔咒,才能把政策的药配好,才能收到老医生配药那样的奇效,才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才能“有口皆碑”.“名不虚传”。经济学家要德厚,就需要为人民服务,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要知情.严谨.负责.独立。经济学家要术精,就必须精通经济理论,就必须通晓本国的国情.历史与文化,就必须懂得经济实践。德厚了,术精了,才能“细心提出问题.耐心解决问题.虚心讨论问题.安心形成政策”,才能成为一位称职的经济学家。(注意:我所提到的这位老医生是一位西医大夫,早年毕业于正规的学校,也曾在大医院当过医生。)

 

6.经济学家的论文情结

  

经济学家读论文,写论文,是家常便饭,就和农民播种收获是一个道理。只不过,经济学家是用资料文献来播种,收获的也是论文。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北方,连种带收,玉米需要一个季度,小麦需要两个季度。而栽植经济作物,桃树需要三年才第一次挂果,猕猴桃需要五年才第一次挂果。那么,我们看经济学家出论文,有几个月出一篇的,也有一年出一篇的,也有好几年出一篇的,等等,不一而足。当然,我这里所说的论文,包括经济学家写的各种文章,既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短小精悍,既可以是非常讲究规范,也可以是随随便便发挥。在人大经济论坛,有人相当固执地认为,长篇大论一定比短小精悍好,讲究规范一定比随便发挥好。而我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一贯主张,只要思想性和逻辑性得以彻底体现,即便短小精悍,或随便发挥,也有可取之处。而且,对于习惯写这类文章的人要一视同仁,尽量杜绝随意划线甚至隔离排斥等带有严重歧视性的做法。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先生提出,法无授权,政府不可为;法无禁止,百姓即可为。那么,经济学家这个群体中有极少一部分人习惯或喜欢写短小精悍的文章,甚至有时还随便发挥,就让他们写好了。只要不触犯国家法律,他们可以尽情地写,既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或理会某些人的指手画脚,甚或任何人也没有权利或权力来干预甚至禁止这种创作形式。也就是说,这一小撮人尽兴了,既可以实现个人价值,也可以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更没有侵犯任何私权或公权,何乐而不为呢?我想大家都清楚,在中学语文课本,各种形式的文章都有,包括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诗词,古文,等等,什么都有,试问哪一个没有价值?本质上,文章,无论长短,还是讲究随意,都有优秀作品,它们之间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说句实在话,如果以后我写的哪一篇经济学小文章能够有幸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作为一位独立经济学家,我非但不会引以为耻,反而会引以为荣。当然,对于擅长写正式论文的各位经济学同好,我不会有任何偏见,并且对他们在经济学方面的贡献乐观其成。所以说,在中国推行市场经济已经三十多年的今天,我们要尽量不做“塞其源,禁其性”的事情,大力倡导“畅其源,尽其性”的事情,让自由平等深深扎根,在全面促进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法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同时,尽快实现中华民族“民富国强”之伟大理想。

 

7.更多关注国内经济学家

 

随着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历程,国内经济学家这一群体也走过了60年的历程。60年来,中国经济潮起潮落,国内经济学家的命运也跌宕起伏。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他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了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他们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当中国经济经历挫折的时候,他们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仗义直言,为民请命,舍得一身剐;当中国经济步入正途的时候,他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正因为国内经济学家精通经济理论,所以他们通晓发展经济的奥秘;正因为国内经济学家深谙实际国情,所以他们的所建之言每每可以适宜老百姓的具体情况;正因为国内经济学家善于调查研究,所以他们的所献之策时刻可以切合经济发展的阶段需要。没有国内经济学家的积极贡献,中国经济仍然可能在黑暗中苦苦摸索;没有国内经济学家的艰苦奋斗,中国经济可能仍然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没有国内经济学家的辛勤探索,中国经济仍然可能在迷茫中徘徊;没有国内经济学家的鼎力支持,中国经济仍然可能遇到难题时不知所措。正因为有了国内经济学家这一优秀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才有了生产力的大发展;正因为有了国内经济学家这一团结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才有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正因为有了国内经济学家这一坚韧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才有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增强;正因为有了国内经济学家这一智慧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才有了改革开放阶段性的大胜利。在解释和预测中国经济这一方面,谁最有发言权?无疑,是国内经济学家;在支持和推动改革开放这一方面,谁最有力量?无疑,是国内经济学家;在面对和解决中国发展困惑这一方面,谁最为积极?无疑,是国内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遭遇挫折时,谁最坚定不移?无疑,是国内经济学家。总之,在相当程度上说,国内经济学家是国家繁荣富强的第一生产力,是中国经济顺利前行的第一推动力,是改革开放事业的第一智慧力。
  当然,从西方经济学或世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国内经济学家的著作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与西方经济学家相比,不是那么新颖,不是那么先进,不是那么前沿。但是,从中国基本国情或具体实际出发,仍然是新颖的,仍然是先进的,仍然是前沿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社会制度与西方不同,因为我们的资源禀赋与西方不同,因为我们的发展阶段与西方不同,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与西方不同。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同,所以国内经济学家与西方经济学家在经济眼光.具体思路.研究的课题.关注的焦点与处理经济问题的技术手段方面也就自然有不同。可以说,从狭义经济学或纯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内经济学家与西方经济学家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但是,从广义经济学或泛经济学的角度看,仍然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么,究竟为什么要更多关注国内经济学家呢?因为在国内经济学家是最稀缺的资源,我们的经济发展特别需要有更多的经济学家来出谋划策,我们的现代化事业特别需要培养擅长中国经济研究和分析的年轻一代经济学家。而我们年轻经济学学子就应该响应这个特别的需要,艰苦奋斗,不辱使命。要成为一位称职的国内经济学家,就特别需要有实事求是的品质,就特别需要有以人为本的胸怀,就特别需要有放眼世界的视野,就特别需要有全面发展的理念。要做到这些,就特别需要关注国内经济学家,特别需要以国内经济学家为榜样。只有如此,我们年轻一代经济学学子才能夯实知识基础,做足理论准备,练好过硬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我们强调更多地关注国内经济学家,不是不关注西方经济学家;我们强调更多地关注国内经济学家的著作和文章,不是不关注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和文章。我们必须承认,国内经济学家同西方经济学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还有许多不足。譬如说在经济理论创新.经济理论数理化.实证计量分析等方面,这些差距和不足确实是客观存在,甚至可以说还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国内经济学家向西方经济学家学习,在这些方面做足文章,下足功夫,从而逐渐缩小差距,弥补不足。
  我们的年轻经济学学子中不少人眼中只有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和文章是有价值的。也就是只有言必称西方,才是最时髦的,才是最有前途的。在这里,我们别忘了: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是植根于西方经济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不只是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所展示的一面。如果经济理论脱离了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或环境,它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逻辑是多么的一致,构造是多么的精致,手段是多么的先进。教科书经济学是理想化条件下的产物,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精雕细刻的赝品,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要有批判意识,不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可以说,不深入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就无法真正懂得西方经济学理论。如果我们只学习了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就做出判断,妄下结论。这种情况就只能是管中窥豹,就只能是以偏概全。如果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下给经济社会开方治病,就肯定做不到对症下药,就势必会落下一个庸医的骂名。由于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条件去体验西方的社会.去学习西方的历史,如果我们有一颗谦逊的心和一个冷静的大脑,就必须承认我们对西方经济理论是一知半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仅仅懂得皮毛而已。如果我们更多关注国内经济学家的理论,那么自然对于提出理论的社会背景(包括经济理论背后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等状况或细节),我们就有深刻的切身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容易领会理论的精神实质,更容易看清理论的本来面目,更容易真正对理论提纲挈领.知根知底。而且,学习经济学本质就是为了发现和解决经济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沉迷于理论的迷宫中大搞貌似抽象科学的智力游戏,尤其要警惕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那种只是一味强调逻辑一致和构造精致而不顾社会背景如何从而严重脱离实际的扭曲学风。所以说,要真正懂得切合现实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要真正培养出自己发现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更多关注国内经济学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8.学习研究中国经济须知

 

在当下中国,学习研究中国经济之前都要打下一个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无论是关于西方经济学,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此,已故的陈岱孙先生有一个谆谆告诫,那就是:弘扬马列,锐意求新;借鉴西学,体察国情。尤其是对于西方经济学,存在不少生搬硬套的情况。也就是说,运用西方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必须事先经历一个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借用西方经济学的体系。那么,什么是创造性转化?简而言之,就是学习西方经济学要透过“形”而知其“神”,切实训练出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套用西方经济学中固有的模型。当然,我今天主要要探讨的不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而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即有了经济学这个知识基础之后,学习研究中国经济必须要知道的八个基本常识。或者说,学习研究中国经济必须入乡随俗(即熟悉国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以下八个基本常识:
        [1]中国经济是转型经济(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投入向技术进步转型);
        [2]中国经济是二元经济(即城乡的二元格局,譬如教育.社会福利以及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
        [3]中国经济是混合经济(即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并存);
        [4]中国经济是失衡经济(即政治紧经济松的状况);
        [5]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即区别于发达国家);
        [6]中国是社会主义(即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
        [7]中国是自然资源匮乏.人力资源丰富以及创造性弱(即区别于自然资源丰富.资本充裕以及创造性强);
        [8]中国是儒释道与马克思主义并存的多元文化体系(即区别于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