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独领天下先——领悟梅道


  敢为人先梅之道。没有见过梅花时,却不止一次唱过《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这是一首国人喜爱,久经传唱的经典歌曲,将红梅的精气神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尽了咏梅、赏梅、赠梅、用梅、食梅、梦梅的方方面面,堪称梅花大观园。咏梅诗句信手拈来: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闲中诗草如春笋,梦里梅花满故园”……

花魁大名响天下。梅为蔷薇科杏属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0米。树姿苍劲,铁骨铮铮,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花态文雅,婀娜多姿,高雅清秀,生机盎然。于隆冬百花凋零之时,仍傲然挺立,喷红吐绿,向人们展示出春光明媚,妍丽动人的景象。梅花花香独特,沁人心脾,素有暗香清香馨香幽香远香之称,正所谓暗香疏影,孤压群芳顶暗吐幽香穿别院。杨万里更有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 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历来被视作咏梅佳作,广为传唱。在早期,梅以果出名。如殷商时的文献《书经·说命》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又如《周礼·天官》记载:馈食之笾,其实核撩核撩是梅子古称。后来,梅的精神价值提升。至今,梅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元素与中国精神象征,具有强大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有花语曰高雅与坚强。梅花以花中之魁入列中国十大名花榜首,是天下第一花,也是树上第一花

神州大地遍植梅。梅树分花梅与果梅两类。梅的姊妹成群:宫粉梅、照水梅、大红梅、玉蝶梅、洒金梅等,梅花品种300多个。其中,红梅、紫梅、绿萼梅、鸳鸯梅大名鼎鼎,是梅中名品。梅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片椭圆状、宽卵形。先叶开花,花有香气。花梗短,花萼红褐色或绿色或绿紫色。花瓣白色或淡红色,宽倒卵形。果实近球形,黄色或绿白色,果核椭圆形,表面具蜂窝状孔穴。祖国大江南北,梅花渐次绽放,西南12月至次年1月,华中2-3月,华北3-4月开花。4-7日盛花,20-25天花败。先知春来到,报春当花使。欧阳修《蝶恋花》: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红蜡枝头双燕小,金刀剪彩呈纤巧。旋暖金炉薰蕙藻。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绣被五更春睡好,罗帏不觉纱窗晓。梅可赏花,亦可食果。梅果为核果,味酸,制作梅干、梅酱、话梅、酸梅汤、梅酒等。梅之花蕾,开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

是梅非梅为蜡梅。有一种叫梅却非梅的树,叫蜡梅。不要将蜡梅误作腊梅,蜡是说开花的颜色像蜡一样黄。蜡梅与梅花是两码事。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植物,多在冬天开黄花,古称之为黄梅花,以赏花为主。梅花是蔷薇科杏属植物,花果齐名,多春天开花,但人们习惯上将梅花叫做腊梅。蜡梅落叶丛生灌木,是中国特产名贵观赏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唐代诗人李商隐称蜡梅为寒梅,有知访寒梅过野塘诗句。蜡梅花为百花之先,特别是虎蹄梅,农历十月即放花,故人称早梅。蜡梅先花后叶,花与叶不相见,蜡梅花开之时枝干枯瘦,故又名干枝梅。蜡梅花开之日多是瑞雪飞扬,欲赏蜡梅,待雪后,踏雪而至,故又名雪梅。又因蜡梅花入冬初放,冬尽而结实,伴着冬天,故又名冬梅。还有一种叫杨梅的树,与梅花、蜡梅都带梅字,却不是亲戚。

中国悠久植梅史。梅树栽植起于商代,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出土的殷商陶罐、铜鼎器皿刻有梅核图案,竹筒上有脯梅元梅等字样。成书于1186年的《梅谱》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为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当今,各地植梅赏梅之风再度兴起,在园林、绿地、庭园、风景区孤植、丛植、或群植,也在屋前、石际、路边配植。以常绿乔木或深色建筑作背景,衬托梅花玉洁冰清之美。梅花插瓶千姿百态,古朴典雅。布置成梅岭、梅峰、梅园、梅溪、梅径更有趣味。无锡梅园,以梅饰山,倚山饰梅,是江南五大赏梅胜地之一。苏州邓尉山梅林,获得十里香雪梅美誉。武汉磨山梅园,梅树虬曲多姿,如诗如画。南京钟山更有梅花世界称谓。上海淀山梅园以百年老梅闻名。俗语说老梅花,少牡丹。陆游《古梅》道梅花吐幽香,百卉皆可屏。一朝见古梅,梅亦堕凡境。现在,中国有五大古梅,即楚梅、晋梅、隋梅、唐梅和宋梅。湖北沙市章华寺古梅,据传为楚灵王所植,至今2500余年;湖北黄梅江心寺古梅,据传为东晋名僧支遁和尚亲手所栽,距今1600余年;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古梅,相传为佛教天台寺创始人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法师所种,距今1300多年;浙江超山大明堂、云南昆明黑水祠两棵古梅,相传为唐开元年间所植,至今1000余年;浙江超山报慈寺古梅,为宋时栽植,距今800年,六瓣梅花,甚是稀奇。

为梅痴迷为梅狂。南北朝时《金陵志》有如下传奇故事: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幅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从此梅花又得名五幅花,成为美化生活、传递祝福的吉祥图案。此故事以后多次被写进咏梅诗中,还出现了以它为背景的乐曲《正月梅花》。姜育恒为电视剧《梅花三弄》演唱的主题歌《梅花三弄》更是当代乐坛的一桩美谈。在梅文化中少不了北宋文人林逋。林逋自幼父母双亡,勤奋好学,淡泊名利,40岁时到杭州城外的孤山隐居,结庐为舍。他酷爱梅花,房前屋后植梅数百株,还养了一群鹤。他在梅下品茶、花间饮酒,细察梅花品性、歌咏梅花风骨,靠梅花换回柴米油盐解决温饱生计。林逋隐居20载终身未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写诗作大都写隐居生活的闲适心情,其梅花诗更是超凡脱俗、淡雅高远,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名句千古传诵。

一生知己是梅花。无独有偶,清末名人彭玉麟(1817-1890),字雪琴,人称雪帅。彭玉麟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在感情生活上令人唏嘘。《曾国藩日记》和《郭嵩焘日记》不约而同地提到他每谈家事为之叹息无家事之欢。彭玉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悲剧。他小时在外婆家长大,与外婆家名叫梅姑的养女青梅竹马,情投意合。迫于礼教,奉母命另娶他人。梅姑嫁别家四年后死于难产,彭玉麟身心俱裂,哭吟一生知己是梅花,发誓用余生画十万梅花以纪念梅姑!每天通过画笔在于梅姑交流,每晚都透过梅花在于梅姑互诉衷肠。每画成一幅,必盖章伤心人别有怀抱一生知己是梅花。诗梅花三生石上因缘在,结得梅花当蹇修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颓然一醉狂无赖,乱写梅花十万枝生平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阿谁能博孤山眠,妻得梅花便是仙。由此,彭玉麟被称为兵家梅花,与郑板桥墨竹合称为清代画坛两绝

一树繁花一树诗。历代咏梅诗数量很大。早期咏梅诗多以梅花落形式出现,晋代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春歌》中写道: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燕女游春月,罗裳曳芳草。”“梅花已落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写出了梅花盛开时的喜悦和败落时的哀叹,抒发春光易失的无奈。这多少有点像人们在欣赏樱花时的情感体验。后来,梅花具有了传情的功能,南朝宋人陆凯在《赠范晔》诗写道: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晋杂曲歌辞《西洲曲》有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诗句。王维诗云: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画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再后来,人们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了梅花蕴藏的精神价值,不仅将梅的色、香、姿、韵描述得淋漓尽致,并视梅花为一种凛然骨气,一种精神象征,在梅花自然美中赋予了人文的隽永韵味。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称赞梅花中气节最高坚,严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陆游《卜算子咏梅》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东坡《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诗人自比品格高洁的梅花,既不与杂花齐开,也不与行人齐来,不在梅未熟之际匆忙煮酒,而是要看细雨熟黄梅。全诗比喻贴切,表现被流放之后遇赦北归的内心世界。一代伟人毛泽东平生酷爱梅花,在《咏梅》中唱吟: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见,梅的文化载体功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梅花传承龙精神。中国人赏花,赏花表,更赏花所蕴含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赏梅,讲究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赏梅花瓶插,强调三美: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韵。梅花凌霜傲雪,寒冬飘香,铁骨冰心,气节坚贞、品质崇高。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梅的气节与品格书写了龙的传人精神面貌。中国文人钟爱梅花,梅诗梅画,难尽其数,其他树木花卉望尘莫及,无法企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格言,令人精神振奋。望梅止渴成语故事,使人勇往直前。《梅花三弄》词牌、小说、电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俗语,令人心驰神往。

中国文化梅符号。梅花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梅、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梅、迎春、水仙、山茶合称雪中四友,,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梅、竹、松、水竹、月季合称五清。五瓣梅花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吉祥物,代表喜庆、热烈、美满、和谐、繁荣和幸福等祥瑞之意。梅开五福即梅花五瓣象征五福:快来、幸福、长寿、顺利、太平。辛亥革命时期,五福象征着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大团结。

从市花走向国花。南京、无锡、苏州、泰州、武汉、丹江口、鄂州、淮北、梅州、南投等城市确定梅花为市花。南京、武汉、青岛、苏州、太湖等地,一年一度举办梅花节。在中国戏曲界设立有梅花奖。不少人力推以梅花为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