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仙境 天宝山罗汉寨


天宝山罗汉寨风景区宣传片解说词
 
人间仙境 天宝山罗汉寨
 
秦岭山脉东西走向横贯中国大陆中部,绵延千里,跨越甘陕鄂豫四省,是中国南北气候上的分界线,也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它身上流淌下来的涓涓乳汁滋养了中国中部地区的广袤土地,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在湖北省西北边境,秦岭山脉东南端与南北走向的大巴山北端支脉相汇,郧西县店子镇境内罗汉寨,正是秦巴交汇处独特地貌和植被形成的一处神奇自然景观。
罗汉寨位于郧西县店子镇东北八公里处的天宝山之巅,相对海拔1500米,主体面积约十平方公里,异峰突出,峰峦如聚,是一片罕见的岩溶地貌奇观。岩溶地貌在地质学上又称为喀斯特地貌,据科学鉴定,这里是距今2.7亿年前大海海底石灰石沉淀区,由于地壳的运动,海底上升露出海面,经海水、雨水的溶融、冲刷和风化,约在二百万年前形成拔地而立的石峰。在山峰之间,是古人修筑的石头城墙,将这一片奇峰秀石连接起来,围成了一座兵寨,森严壁垒俨然一体,易守难攻。
罗汉寨古兵寨由老寨和新寨两部分组成,老寨始建于北宋,新寨建于清朝,现存城墙总长近2000米,城门四座,哨所、箭塔数处,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石筑城堡。罗汉寨古兵寨依山顺势而筑,雄伟壮观,最高达二十米,兵寨东西南北四面有巨石垒成的城门。兵寨内洞穴通道甚多,小则通人,大则为室,其中一洞称为气洞,每至下雨前一天雾气升腾,幽深莫测。
罗汉寨主峰天柱峰位于山寨正南,次峰名玉指峰位于山寨正西,天柱峰、玉指峰傲然矗立,直耸入云,山寨四周另有五座小山峰,各峰长势独特,拔地而起,自成一体,本地百姓依其形分别称为蜡烛峰、旗杆峰、石榴山、仙桃山、狮子山。
罗汉寨诸山峰及城墙总体远看恰似巨龙盘踞,天柱玉指两峰好像两只龙角,兵寨城墙恰似龙身龙鳞,一到云雾之天,龙首龙身若隐若现,呈青龙蜿蜒欲飞之状,巍为奇观。
秦巴山区自然景观奇致,而罗汉寨是奇中见奇,群峰如刀砍斧削,形态各异,奇峰秀石聚集,宛若天工巧作,山上奇花异树,山内洞穴相连。景区内悬崖峭壁无数,幽涧沟壑纵横,山峰独特,奇壮秀险,形态各异,似坐狮,似卧虎,似白马飞空,似天犬咆哮,或仙风道骨,或龙腾虎跃,可谓天工造物,鬼斧神工,更有古代石窟佛像,镶嵌在悬崖绝壁之上,令人叹为观止。
天柱峰南面绝壁有三处石窟群,共计十一尊古代浮雕神像。各佛坐姿为成道像,高约一米三,神佛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双膝上,结定印,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内,手指指地,佛家表示大地做证,为解救众生不惜牺牲一切的言行。众像面带笑容,慈祥温和,泰然自若,神采飘逸,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和谐、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
岩壁下平台站立着十八尊罗汉雕像,青石材质,高约半米,形态各异,笑容可掬,栩栩如生。
罗汉寨石窟群始建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唐朝、清朝有续建,石筑兵寨始建于北宋时期,清嘉庆年间重建。罗汉寨位于秦楚边境,因其山高林密、谷深路险而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万夫莫开之天堑,自东汉以来,这里不仅是名人骚客悬壶僧道的修身济世之所,还是兵家扼险而守的要塞。这里的一山一石,记录了一千多年的传奇故事,如歌如泣,苍古悠远,荡气回肠。
石窟寺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在开凿的洞窟中陈示佛教雕刻、彩塑或壁画。中国最早凿建石窟寺的是今新疆地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到达中原,形成高潮,唐宋时除在原有的某些石窟群中续有凿建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窟群,元明以后凿窟之风才逐渐停息下来。
罗汉寨石窟群一号窟凿佛像六尊,呈倒三角排列,上三尊神像分别为燃灯佛、释加牟尼佛、弥勒佛,中间两尊佛像为释伽牟尼佛两弟子阿难和迦叶,最下一佛为地藏王菩萨神像。雕凿精美,石窟佛像雕造神态趋近于汉人和胡人之间,为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作品。根据史书记载,武帝时期,汉朝多次派使节经略西南夷,并在这些地方设立益州等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造成大量北方人民南移,其中不少进入十堰山区。北方移民的迁入,有力地促进了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梁武帝,即萧衍(464-549),南朝梁的建立者,502——549年在位。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他重用士族,对农民剥削残酷,多次镇压农民起义。梁武帝崇奉佛教,大建寺院,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名山奇峰所在雕造佛像蔚然成风,罗汉寨历史上隶属益州,群峰险秀,石质优良,为峰中奇品,自然被佛家相中。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当时佛教大兴的写照
二号石窟供奉的是药王菩萨和智贤菩萨神像,体态丰满,雍容华贵,雕塑于唐朝。天宝山古称金宝山,传说盛唐初年,陕西省耀县人孙思邈游历山川,遍尝百草,来到金宝山后,见这里万木峥嵘,药种繁多,于是在天柱峰旁边的溶洞里定居。他一面采药尝试,一面给乡民治病,足迹遍布湖北郧西和陕西旬阳、白河、山阳、镇安等地,而且百医百效,声名远播,一直传到唐都长安。唐王李世民闻讯,下旨派钦差将孙思邈召进长安,让他施药诊治发生在长安城中的瘟疫,孙思邈只用了一剂药就扼制了全城的瘟疫,唐王亲口封他为“济世药王”。孙思邈告诉唐王,郧阳境内有金宝山,山高顶天,山中多救人之宝,可否请唐王赐名为“天宝山”。唐王闻之大喜,就亲笔题写了“天宝山”三个大字,让工匠们制作成金匾,差人送到罗汉寨,唐王还拨了一笔专款,在这里盖了一座“药王庙”,塑药王神像,金匾悬挂在药王庙的大殿门头之上。至今,每逢四月二十八日药王会时,进香客借药王的神灵蜂涌而至在此采药。
三号石窟为清宣统年修建,凿刻三尊神像。庙宇遗址有断碑记载:清朝宣统年间,旬阳、镇安、郧西三县富豪士绅筹资重修罗汉寨寺庙,并塑三霄娘娘神像。
罗汉寨又名杨八姐寨。传说北宋时期,以蛮王为首的十八个强盗见此山险峻,遂赶走守庙人,改药王庙为“洪门寺”,假装和尚,勒索钱财,霸占田产,为祸乡里,这十八个假和尚饮此山神泉之水,力大无比,武功高强,并与辽人勾结,欲图谋反,还在碗长沟修筑了一条可直通山寨的秘道,约有数百丈长作为藏兵器和逃遁之用。朝廷派杨八姐到天宝山清剿,足智多谋的杨八姐摸清敌情后率兵从密道进入寨内,一举歼灭了这群作恶多端的和尚,并将寺庙改名为“石林寺”,修造十八尊罗汉雕像,以戒后人。出征西夏失败后,杨八姐带部分军士重返此地,筑城修寨,依山寨为据点,抗击辽兵,打击地方匪寇,杨八姐在与湖北地方土著的一次冲突中牺牲。为纪念巾帼英雄,当地百姓作八姐神像供于石窟左侧的溶洞之内,当地人称“仙女洞”,并将兵寨称为杨八姐寨。
寨东侧仙桃山岩壁上有长达数丈的水平槽痕,当地人称“箭槽”,关于箭槽,当地有一个关于女英雄杨八姐的神话传说。北宋年间,辽兵入侵中原,杨八姐率领的军队以罗汉寨为据点阻击,骁勇善战,辽兵战败,辽国派使者前往罗汉寨议和,企图收买杨八姐,划清“国界”。杨八姐愤然向辽使说:“我在此射一箭,箭头射多远,你们就撤出多远”。辽使心想:“杨八姐一介女流能射多远,就任她射吧!”辽国使者作了保证,就以一箭之地比划国界,决不食言。杨八姐即命随从到她住的“梳妆台”抬来了祖传的宝弓和穿云宝箭,杨八姐神情自若登上了罗汉寨西边的狮子山,弯弓搭箭向辽国使者说:“你们看准,我要开弓啦!”。站在山下的众家兵丁齐声呐喊,辽使者轻蔑狂妄地应道:“射吧!射多远,我们就退多远。”杨八姐运足了气力,瞄准西北方,只听“嘭”的一声,天摇地动,穿云箭呼啸着怒射而出,从罗汉寨马槽中穿过。箭羽扫过,力透石壁,石沫飞溅,仙桃山绝壁之上立时出现一条水平笔直的深槽,穿云箭越过八百里秦川,射在了陕西潼关的城墙上。杨八姐的神勇威猛让辽国人吓破了胆,退兵千里之外。至今,陕西省东潼关的古城墙上,还留着杨八姐穿云箭的遗迹。
明清时期,罗汉寨成为官军和义军必争之地,使得山寨历经战乱凶险,今天所见罗汉寨石城墙大部分建于此时期。
明初,朝廷不许流民进山,担心流民啸聚山林谋反,然而非但未禁住,反而更多。种种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造成明朝中期以后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荆楚山区成为最大流民聚集地。1465年流民刘通、石龙在房县起事,称汉王,国号汉,建元德胜,兵至数十万,1470年流民李原再反,称人平王,兵达百万,转战于襄阳至南漳、南阳至内乡、西安至渭南等地,流民响应者达百万,成化七年(1471年),义军兵败,李原在竹山被擒。罗汉寨天设其险,部分义军在此与官府对抗,后遭官府清剿,官兵焚毁山寨。当地传说义军首领曾在罗汉寨埋有大量财宝,“石门对石鼓,黄金二万五,谁人识得破,买下郧阳府”,这首藏宝诗谣流传至今。
清朝同治年间黄陂人金国均造访罗汉寨,留有文记。文中记载,明朝中叶,苛捐杂税不堪重负,法门之所广置田产以获暴利,附近失去土地的百姓迫于生计揭竿而起,五百黎民聚集在此凿井饮水起兵造反,自称铜头铁臂刀枪不入,后被官军剿灭。史称“官军百战经岁时,铜头始被天戈斩,毁庙堙井成荒丘”。据此文大致可以推定,罗汉寨古庙宇毁于公元1465—1475年间。
1769年,嘉庆皇帝刚刚登基,鄂川陕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王聪儿、姚之富率领义军攻陷郧西城、上津城,又北上进军,一时烽火四起,警讯连连,千山万壑皆漫延。农民起义大军路经天宝山时,地方官兵、乡勇自知不敌,乃聚集于罗汉寨以求自保,十里八乡的黎民百姓也蜂拥而来以避灾祸,“同时立寨竞修筑,兵蹑其后(乡)勇踞前”。义军面对如此险峻要塞久攻不下实感无奈,加之因清政府坚壁清野带来的军需供应问题,遂悻悻罢兵。
至1839年,其时尚有断碣残碑留存,只是字迹莫辨,金国均文中记载“洞中旧塑阿罗汉,遗像至今存者半,耕地往往得金身”。意思是洞窟尚存古代塑造的佛像,数量还相当不少,农夫耕作时常常会发现埋没在田地下面的罗汉佛像。
战争已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留下便是这雄壮神奇的石头城堡,昨日规模宏大香火鼎盛的庙宇,只剩崖壁之上的柱槽。上得城墙高处,遥想战马嘶鸣旄舞动,打量人生,思考万宇,兵寨与神佛共存,野蛮愚昧与磨难悲壮交织,冥冥之中,远古的遗迹似乎在诠释人类存在的真谛。千百年来,苍天和大地就在这种若即若离的疏离和感应中,默默面对红尘人间,任春来秋去,看物换星移。
历史的记忆里不仅有故事,还有诗歌,这是一座写满了诗歌的文化胜地。
秦岭中的许多道路都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路径,蜀中才子求取功名、失宠官宦贬谪蛮荒、南北商贾货殖谋利、文臣武将走马上任、遭灾流民迁徙漂零往往都要跋涉秦岭,走向他们人生的下一个重要驿站。或为了修身养性寻求一片清静的山水;或待价而沽、由终南捷径走入长安的官场。这些来来往往穿越驿道或结庐深山的人中,有许多就是名垂青史的伟大诗人,他们在翻越天宝山时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对天宝山一往情深,一首《题秦岭》,若狂若癫,将天宝山的巍峨神奇云翻雾涌展现给世人。
唐朝著名地理学家杨筠松在此游览,以山峰形状将天柱峰左侧小山命名为“龙楼”,右侧独立小石壁命名为“凤阁”。罗汉寨整体似蟠龙,“龙楼”所在正是蟠龙头部。天柱峰右侧突出的一块孤生石壁很像一只凤凰头部的冠瓴,又名“一线天”,下面的数层呈梯状的山石,由不同色彩的树木花草映衬,很像传说中凤凰的身体和尾部,整体看像一只凤凰在天柱峰旁边停立。杨筠松留诗赞曰:“蟠龙凌空起秦岭摩彩云。来凤栖霞配,山河展红绫。崖高梵室悬,紫门倚千仞。谁识仙福地,青烟漫野径。”
唐朝诗人刘禹锡去京城赶考路过天宝山,为美景所动驻足留恋,写有著名诗句“去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北伐路经此山时题词:“寡人游览到圣地,参观山景世间稀。药王神像今犹在,庙宇不存空留迹。回顾山光接风光,万里江山锦绣状。一片金霞映大地,两座玉峰指上苍。一山连接无数山,弯弯曲曲似龙盘。白云笼罩大地景,万峰朝拜天宝山”。
天宝山是八百里秦岭上屈指可数的高峰峻岭之一,她的每一条沟溪,她的每一道山梁,都隐藏着亘古以来人们难以知晓的秘密,它是一部上天造就的巨书,它的重重峰峦就像一页页厚重的诗卷。
如果说罗汉寨的山峰雄壮奔放,神佛远古神奇,兵寨幽然宏大,让你在庄严静谥的环境中,返璞归真,去细细地体味和追溯历史的脚步,那么,天宝山下和其周围的万山千水则是一副动感的山水长廊,带给你的是甜美怡然心神放松。
只一眼,你便被这里的风光醉倒了,苍绿的翠松,白的云,蓝的天,山峰之上的云涛雾浪,朦胧而又迷离,恍惚间如置身于人间的仙境了。
穿着一身亮丽服装的锦鸡,在树林间嬉戏,绿叶之间,灌木丛中忽闪忽闪的小眼睛,那可能是一只花狸在紧张地注视着你。
在三岔沟口汇集成大坝河的三岔河和城门沟河,像舞者柔软的双臂,将天宝山包绕了起来,河水清澈,时急时缓,哗哗作响,为这里的美景增添了灵动鲜活。在三岔河中游,一道六十米高的大坝将山谷拦成了平湖,波光粼粼,湖光山色,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碰到雪白的鹮鹤在水面上翩跹起舞。
三岔河上游,由于山高坡陡,涧深水急,在许多地方形成瀑布和急流深潭。水口、石鼓等处,飞涧流瀑,如诗如画,风光无限。蜿蜒曲折,犬牙交错,溪泉争涌,三潭九瀑,小桥流水,茂林修竹,或低吟浅唱,或狂舞高歌,汇集山川之灵气,浓缩天地之精华,真可谓三步一景,五步一观,景随步走,步移景换,加之那鸟啼蛙鸣,让你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使你回味回穷,这里山上有水,谷中有泉,巨石伫立,流水清浅,山花烂漫,伴有高山峻岭,突兀奇峰,峰回路转,柳岸花明,可谓五步一美景,十步一重天,溪水潺潺,宽处有倒影,窄处水争涌,时而轰鸣如万马奔腾,时而叮咚如古琴独奏,正是“空青积翠,万仞如翔,三千琉璃水,八百翠微峰”,雄中含秀,秀中有极。
天宝山一年四季各具特色,尤其是春秋两季,满山的桃花和红叶堪称绝美。
春天,这里是桃花的世界,白的,粉的,漫然遍野,每一片桃花的心蕊,在春的气息里用力地吐露着芬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置身于桃林,闻着桃花淡淡的幽香,听着桃花的私语,感受桃花的争奇斗妍,这种赏心悦目,定会如痴如醉,心旌荡漾。手捧桃花,那细腻令人爱不释手;心念桃花,说不出的缱绻缠绵。“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仙借“桃花流水”吐露了自己潇洒出尘之心和归隐山林之志,你若徜徉于桃林中,任花瓣飘落于怀,任水滴洒落于心,是否也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了呢。
天宝山的红叶,面积大,色泽艳,品种珍贵。一百零八座峻岭,九十九条山谷,一到十月,霜叶争奇斗妍,映红蓝天碧水。鲜红的娇嫩欲滴,深红的绚若晚霞,紫红的流光溢彩。既有南方灿烂的栌叶,又有北国火红的枫叶,还有几百上千年树龄的黄栌王和银杏,树冠巨大,遮天蔽日,为山川罩上一层锦袍罗缎。
天宝山地处北纬33度线,依秦岭地理分界之优势,兼顾秦岭南北两种气候类型和独具特色的南坡小气候,终年云雾缭绕,隆雨充沛,属鄂西北典型的高山型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动植物资源创造了良好的繁生条件。这里有五千余种动植物资源,中草药就达3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草药生植物14种,国家珍贵树种7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8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的有13种。这里人参、天麻、何首乌等野生药草资源丰富,这里还有穿山甲、马鹿、花面狸、金雕等珍稀动物,天宝山是一座珍贵的秦岭动植物活体基因库。
这里山青水秀,石怪峰奇,这里珍奇植物无数,奇花异草遍布,是一处景色秀美,空气清新的天然氧吧。
核桃、板栗、霜柿饼,是当地闻名的土特产,绿色天然,这里盛产的药葡萄,酿造出的红葡萄酒,甘冽爽口,富含营养,养生药疗,是当地百姓招待宾朋的山珍佳品。
天宝山的富饶神奇,养育了一方勤劳朴实的人民,在劳作之余,吹拉谈唱,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山歌脱口而出,唱出的歌词雅俗共赏,唱腔介与湖北花鼓与安徽黄梅曲之间,粗犷豪放而不失温柔婉约。一佛一仙一座庙,一山更比一山高,一沟一岔一河水,一时潮涨一时消”,唱的是悠闲淡泊。“姐在园中摘黄瓜,郎在园外撒泥巴,打落了雄花有几朵,打落了雌花不结瓜”,唱的是情窦初开。“山歌出口不能收,杯中有酒不能留,酒满敬客莫先喝,一点一滴也不留”,唱的是热情敦厚。围一炉篝火,饮一口农家小酒,载歌载舞,其乐无穷。
秀丽的山川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天宝山的旅游开发积蓄了丰厚资源,天宝山罗汉寨风景区交通便利,山脚下是贯穿湖北省的338省道,距银武高速漫川站30公里,北至西安230公里,南达十堰车城130公里。罗汉寨与变形山、回龙山、香姑洞眦邻,北面是湖北口万亩石林,五处美景连成一片,形成了摆在秦楚边界上的一道美丽屏风
天宝山罗汉寨风景区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古老神奇、名传千里,已吸引了古今游客登寨观光。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融为一体,秀美的景观,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神情慈和的古代佛像,非佛之宝地,难得一见,至今人们仍然对罗汉寨石窟神像顶礼膜拜。佛德巍巍,慈风浩浩,在撼人心魄的仙山奇境中,祈祷亲友福寿康安,祈求神灵赐予佑护,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大千世界,十方信众,来往行者,诚瞻礼拜,更得吉祥如意,万千福报。
天宝山罗汉寨风景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文化考古、旅游探险、观光休闲的佳地,在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方面极具开发价值,在崇尚自然和人文的今天,必将大放异彩。天宝山罗汉寨的美,美在原始,美在自然,好似一位清纯秀丽的少女,凝眸皓齿,巧笑迎人,山水有情邀贵客,美景无限迎嘉宾,雄山秀水的天宝山罗汉寨风景区,她正以其独特魅力,承迎宾朋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