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骄傲 洛阳烟云涧青铜器产业金光灿烂


中国的骄傲 洛阳烟云涧青铜器产业金光灿烂

    继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之后, 日前,洛阳伊川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的“烟云涧”牌青铜器商标,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金光灿烂

   烟云涧青铜器公司制作的河图洛书鼎,具有鲜明的河洛文明元素,雄浑大气、厚重精美,2010年11月,曾荣获首届北方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是古都洛阳标志性的青铜器:

 

    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依然是炎黄的传人,拨开千年历史的云雾,在同一块土地上,在当年湮没的遗址上,勤劳智慧的烟云涧人以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瑰宝为己任,使古老的青铜器又焕发出新时代的熠熠光辉。以微妙传神、栩栩如生的“天子驾六”、“马踏飞燕”等形象,再现出曾被沉淀了的故事。如今的烟云涧村,人人都是制作青铜器的能工巧匠,个个都是加工仿古青铜器的艺术大师,烟云涧青铜器,正走进人们的视野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宋照肃(右三)考察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文化产业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宋照肃考察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文化产业,敲击青铜编钟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外事办主任、河南旅游局原局长苏福功(右二)考察洛阳伊川烟云涧青铜产业

   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柳身在北京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总部谈洛阳与中国青铜文明及洛阳青铜文化旅游产业:

 




     
 烟云涧,一个如诗如画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是古人祭祀天神的宝地,各种祭祀所用青铜器礼器在烟云涧应运而生,附近曾出土有夏代的青铜斝、青铜爵、商代的“子申父己”铜鼎和青铜车等文物,佐证着烟云涧作为青铜器铸造源头的历史印记:

出图文物 上图:青铜斝 

下图:子申父己青铜鼎

与烟云涧隔伊水相望的伊川大莘店,是商代名相、烹饪美食鼻祖伊尹的故里。据《洛阳市文物志》记载,在伊尹祠东部附近,六十年代曾出土有精美的青铜车及饰件:


 

     “天下之中的洛阳,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史料典籍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不仅表明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肇造发端的标志,而且是繁荣盛世、国富民强的象征。

    洛阳是中国一词的原创地,早在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器上就有宅此中国
的铭文。洛阳的青铜制造技艺精湛,古今享誉盛名。诞生于上个世纪的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秉承历史的接力,注册商标就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名字——“烟云涧”。公司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以推动青铜器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进程为目标,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运作机制,集中所有青铜器艺人的智慧,仿古青铜器物坚持依传统古法制作,一丝不苟,务必惟妙惟肖达到“仿真效果”。青铜工艺品不泥古,力求创新而不固新,重现了烟云涧青铜之乡“铸金炉火映天地、红星耀辉透紫烟”的壮观场景

 

 
    洛阳是中国一词的原创地,早在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器上就有宅此中国
的铭文。洛阳的青铜制造技艺精湛,古今享誉盛名。精美绝伦的烟云涧青铜器倍受各界青睐,公司先后参加了“中原文化澳门行暨豫澳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原文化天津行”、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广州文化产业博览会、青岛的“扬帆奥运”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巡展、郑州第十届中国科学年会和河南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暨博览会等活动,产品被海内外百余家博物馆收藏或展出,先后获得洛阳市旅游商品展销暨设计大赛优秀奖、河南省农村科技博览会金奖、全国首届民间藏品展交会和全国民间工艺大赛一等奖,自主设计研发的“莲鹤方壶”被河南省旅游局评为河南旅游商品银奖。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欣赏烟云涧青铜器:

 
“烟云涧”青铜器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世界集邮展览在洛阳举办,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会同北京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策划院、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院、洛阳市藏品文化交流学会的专家学者,研制开发了以厚重洛阳历史文化为原创动因的青铜器纪念品—河图洛书鼎。

    2009年世界集邮展览纪念鼎用青铜铸造,鼎高2009mm,寓意2009年举办世界集邮展。外形采用传统洛阳鼎造型,纪念中国2009世界邮展在古都洛阳举办。鼎的正面、背面和两侧面用河图、洛书图案世界集邮展览纪念鼎(简称河图洛书鼎),鼎的主图采用河图、洛书图案,河图选圆性带放射状圆点图,洛书选方图,意为天圆地方奇、偶对称的圆点与意蕴深奥的图形排列,表达出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刻内涵,是中华民族万年薪火相传、天下人才、财富汇聚,民族融合、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圆点之间的线条,寓意古都洛阳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曾经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发挥过重要的纽带作用,今天仍然是世界各国人民友谊交往的的桥梁

 


    鼎身上部底纹用传统雷云纹,意蕴为吉祥如意、与时俱进、蒸蒸日上。鼎身下部底纹用水纹,象征厚德载物、源头活水、财源茂盛。鼎内底部铸中国2009
世界邮展铭文。内铸有铭文,永久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河图洛书邮展鼎》铭文


   己丑阳春,国色天香,千年帝都,汇聚友邦。世界邮展,方寸万象。绚丽画卷,放飞梦想。河图洛书,文明之光。丝路起点,再架桥梁。世纪盛事,五洲共享。作鼎以志,永载典章。
 

 

    由于该鼎新颖独特的造型和厚重的河洛文化内涵,通过严格评审后被世界邮展执委会选定为邮展专用青铜系列礼品、纪念品。邮展期间,国际集邮联合会主席约瑟夫.沃尔夫对河图洛书鼎倍加赞扬,当场欣然题词:“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纪念鼎非常漂亮!衷心地问候并佩服你们精湛的工艺。”


    2009年,烟云涧青铜器代表洛阳市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河南省农民工风采展”;2010年11月,在浙江义乌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河图洛书鼎”获得首届中国北方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并在首届全球大学生华文书信大赛中被做为金奖奖品。


 

    2011年,在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和文学家邵雍诞辰1000周年庆典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解放军中将邵华泽亲临现场,为烟云涧青铜器企业所制作的邵雍立像揭幕,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与会者无不为塑像的精美和传神而赞叹。

 


 

 为了推进青铜器产业更大更强发展,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单位和领导指示要求,公司借《河南省旅游立省三年发展纲要》将烟云涧村列为特色旅游村和国家实施土地修编的机遇,在烟云涧村北规划建设烟云涧青铜文化旅游市场,积极探索产业经济型旅游发展模式。该市场属河南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6300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1900万元,2010年12月8日一期工程竣工,省旅游局副局长张风有、省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戴松成、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张玉骉、省旅游局规划处处长李延庆、副处长田太平;省财政厅行政政法处处长秦有庆、洛阳市财政局副局长魏建民、旅游局副局长孙小峰以及伊川县的四大班子领导出席竣工典礼仪式。随着烟云涧青铜文化旅游市场的开门迎宾,标志着烟云涧由全国最大的青铜器生产加工基地,变为全国最大的青铜器聚散地,一个充满活力的青铜文化旅游购物市场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外事办主任、河南旅游局原局长苏福功(右一)考察烟云涧青铜产业: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张玉骉会长考察烟云涧青铜文化旅游市场:

伊川县人大主任李其超考察烟云涧青铜器产业:

 洛阳市委常委尚朝阳(左三)、洛阳市旅游局局长魏立峰(左四)考察烟云涧青铜器,听取关于河图洛书鼎的介绍:  

2012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成立大会暨世界旅游城市博览会上,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制作的青铜洛阳鼎,作为洛阳城市标识,被评定为世界旅游城市博览会标识物,永久收藏在北京联合会总部展示。“古朴大方、做工考究的青铜洛阳鼎不仅代表了洛阳,她的文化元素也彰显了华夏古老文明的灿烂荣耀。”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秘书长、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鲁勇如此评价烟云涧青铜洛阳鼎。

    洛阳市旅游局局长魏立峰说:“烟云涧是很好的青铜器品牌,很受游客欢迎,要把这个民族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的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发展了旅游产业和服务业,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常委与媒体见面会上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烟云涧青铜器博物馆,可以看到“天子驾六”、“四羊方尊”、“莲鹤方壶”“河图洛书鼎”等历代各类仿古青铜器精品陈列展示。每件青铜器在制作时,都对其历史背景进行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其内在的文化艺术精髓,尽量还原其原貌,再现出中国青铜器古朴典雅、神秘莫测的魅力神韵。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十八大东风,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信心百倍,继续加大烟云涧青铜文化旅游市场建设,抓好烟云涧青铜博物馆形象提升工程,完善烟云涧生态环境、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旅游购物、餐饮养生等系列服务设施的多功能配套工程,积极探索产业经济型旅游发展模式,推动“烟云涧”青铜器品牌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阅读:

1、洛阳烟云涧青铜器特色旅游产业迈开新步伐

http://www.chinavalue.net/Biz/Blog/2010-12-8/581157.aspx

 

价值中国网 > 文化/社会 > 历史/哲学 >

2、烟云涧与青铜文化源流演变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Article/2007-7-27/74625.html

3、新华网:“烟云涧”青铜器商标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http://www.ha.xinhuanet.com/zfwq/2012-12/17/c_1140553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