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云彩的一缕阳光——――“社区支持农业”之拙见


  想就社区支持农业问题的现状、定位、瓶颈、前景等几个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社区支持农业的现状:天边飞来金丝鸟

CSA(社区支持农业的简称)是一个舶来品,也是城乡关系演变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我们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城市消费者进入温饱足而求质量、选择多而难放心的状态,CSA应运而生。与原来的农村供应城市不同,CSA是城市倒着找回农村。

CSA给传统农业带来了新气象。实际上农业一直在演变,到了今天,有三个重要突破,一是农业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至少从传统的食物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方面转变;二是农业的从业者构成也不断复杂化,搞农业的不一定是农民,大量出现非农民群体;三是农业要素的外部特征不断凸显,最明显的就是资本下乡。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CSA模式,实际上集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可以说是市场交易模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还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某种程度上,CSA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反思与纠正。

那么在今年的农产品滞销中,CSA是一个亮点,在农户与市民直接对接的路径上进行了开拓,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道义大于促销效果,还未形成主渠道功能),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关于社区支持农业的定位:透过云彩的一缕阳光

透过云彩的阳光照在大地上,很漂亮,然而毕竟不是阳光普照。正如中国象棋的术语,“车有车道,马有马路”。个人理解,CSA的存在,最大的理论基础是符合市场的细分需求理念,满足特定的人群需要,由特定的人群生产,目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产消费系统。所以,CSA的模式基本是“不走寻常路”,肯定是特色产品,不会是大宗农产品,交易量也不会太大。所以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性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满足城市消费群体对于食品安全的追求和乡村文化的体验需求。

CSA的最大优势是信息的对称性,生产与消费者以信用为第一前提,更融生活方式于其中,在市场交易中体现出一种乡村文化乐趣,有农业劳动体验的快乐,有农家生活体验的快乐。

三、关于社区支持农业的困境:成了萧何,败也萧何

中央现在讲“四化同步”,我感觉信息化对于农业是最大的短板,一个是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二是信息量不足,可能有了信息高速路,但跑的信息“车辆”太少,最终导致信息高速难以运行;三是信息技术运用不足,农村的“386199部队”很难用上或学会信息手段,更不要说主动运用。

对于社区支持农业而言,核心还是信息问题;起步的时候优势在信息,发展壮大的时候瓶颈在信息。因为信息有自己的半径,超过一定的范围,信息的传导会失真,信用的基础就会遭到破坏,CSA存在的现实也就不复存在。所以,个人感觉,CSA再往前走,信息还是最大的问题,当达到一定规模,超出一定范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样会出现。同时,还有规模扩大后的物流与冷链支持问题,在目前要么难以配套解决,要么成本很高,交易费用让人难以承受。

四、关于社区支持农业的前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看了一些资料,感觉CSA需要在城乡一体时才能真正繁荣,那时城镇化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城里人大规模下乡居住、生活和体验时,在农村形成城乡居民共同居住的小型社区,也会相应形成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的小型集散地。中国发展到那一步,还尚待时日,目前的主要目的是安全放心。而将来,可能安全是追求的一个目的,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城乡居民共同生活的农村新型社区,又回到了类似传统农村那样的熟人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以在公众的监督下,形成自觉。也在那个时候,城市人到乡下,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体验,体验农家的乐趣、原汁原味的农产品、新奇鲜活的农家风情。

那么到时的状态还算不算社区支持农业呢?或许CSA就要功成身退了。正应了毛主席诗词里的那句话,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就算是一种向往吧。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