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正经历着历史上罕见的严峻形势。年终的钢价小翘尾,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丝来年的希冀。带着这种希冀与期望,金模钢铁网与您一起盘点钢铁行业的2012年。
【过剩】产能严重过剩 粗钢日均产量创历史新高
产能过剩一直是钢铁行业的老问题,但老问题在2012年并没有得到解决,相反增长却更加肆无忌惮。2012年以来,我国钢铁产能释放一直保持在高位。我国粗钢生产能力由2007年年末的6.1亿吨上升到2011年年末的8.6亿吨,4年增加2.5亿吨,2012年已超过9亿吨。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粗钢累计产量为54234万吨,同比增长1.7%。前三季度我国平均粗钢日产水平达197.94万吨,其中只有8月份粗钢日均产量在190万吨以下,4月、6月的粗钢日均产量均超过200万吨,4月份粗钢日均产量以201.9万吨创下历史新高。
在这种形势下,今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仍在高位。1~10月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4142.7亿元,同比增长3.9%。尽管增速明显下降,但投资额仍超过2011年全年3860.5亿元的水平,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根据粗略统计,目前宝钢、武钢、鞍钢、首钢仍有将近3000万吨的钢铁产能在建设中。
【洗牌】钢贸企业洗牌 曾经的预言今年兑现
2012年,钢材流通领域最大变化莫过于钢贸商信贷危机的暴发。即重复质押及虚假仓单等行业潜规则暴露,部分甚至是赤裸裸的金融诈骗,钢贸商因此遭遇信贷危机,众多企业因此身陷金融纠纷。金模钢铁网首席信息官罗百辉称,长三角地区是重灾区,上海尤其突出。“狼来了”的警告在今年终于兑现,钢贸企业今年出现了大洗牌,资金链断裂、跑路事件不断出现,目前全国已约有1/3的钢贸商退出了钢铁贸易行业。
今年下半年涉及银行与钢贸商、担保公司等的金融借贷案件明显增加,钢贸商传统的联保互保、质押的融资模式已经失效,银行对钢贸企业普遍限贷,钢贸资金处于空前紧张的状况。而受制于资金紧张,钢贸商作为库存的蓄水池功能丧失,越来越多的钢贸商在降低库存。即使是价格上涨也大多采取厂提、直发的形式来消化钢厂协议资源,极大程度降低了流通市场的库存水平,降低了整体市场的活跃程度,也加大了钢铁企业的库存与资金压力。
【低迷】需求持续低迷 粗钢消费增量十年最小
受国际经济增速回落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影响,我国GDP自2010年第一季度创下11.9%的增速之后,便进入了以经济增速放缓为特征的类衰退周期。
经济增速的放缓也直接导致了钢铁行业的需求全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在此背景下,今年建筑业和工业表现均不理想,处于集体“哑火”状态。除汽车增速有所上升外,其余前10个月累计增速均明显下滑,直接抑制用钢需求。
根据这种用钢需求测算,粗钢消费增量近十年来增幅最小。以前10个月平均日粗钢表观消费量185.6万吨的水平测算,2012年全年粗钢表观消费量为6.79亿吨,同比增长1.8%左右。
钢铁行业PMI指数更加能佐证这种低迷。钢铁PMI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除2011年12月和2012年4月、10月高于50%以外,其余月份均低于50%的荣枯线。其中8月份更是低至33.9%,创下近45个月来的新低。
【大跌】钢价大幅下跌一夜回到18年前
2012年,钢材价格在盘整半年之久后直线下挫,久盘必跌的规律再次应验。如果扣除今年春节后一个多月的小幅上涨阶段,国内钢价从去年8月下旬到今年9月上旬整整一年均处于大幅下跌走势,各主要钢材品种价格累计跌幅达到1500元/吨,9月以来出现一波超跌反弹行情。全年跌多涨少,主要品种均价同比降幅达10%~15%。
从主要品种来看,螺纹钢均价与热卷相当,全年长材略偏强。细分品种来看,螺纹、焊管>热轧、涂镀>冷轧>中板。无论是从价格还是产量都可佐证。
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今年1~10月份,钢材价格跌至接近1994年的水平。其中板材价格在8月份更是跌破1994年的水平。钢铁行业辛苦的18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亏损】钢铁企业亏损再次席卷全行业
中国钢铁行业在今年的前10个月中,经营亏损月份达到了6个月,刚好占60%。仅3、4、5、10月有1%不到的微利,累计亏损34亿元。1~2月份80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28.7亿元;3月份实现扭亏;3、4、5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为20.84亿元、17.9亿元和14.03亿元。6月份重回亏损,6月当月亏损1.18亿元,7月当月亏损19亿元,而8月份当月亏损更是达到41.96亿元,销售利润率为-1.5%。且前3个季度上市企业中,前十大亏损企业中,钢铁企业达6个。由此测算,钢铁行业实际亏损额远大于公布数据。
钢铁行业的全年亏损已成定局,而且钢铁行业已经由前一阶段的钢铁生产主业亏损变为行业亏损。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一次全行业亏损。
2012年重点大中型企业钢材库存始终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的高位,8月中旬达到创新高的1248.60万吨。10月上旬末,重点企业钢材库存1077万吨,旬环比增加1.5%,较年初增加25.7%。
【提升】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 品牌质量提升势在必行
“产品质量是产业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和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品种、质量、效益的问题突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在这里。”罗百辉认为,转方式、重质量、推进技术进步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经之途,势在必行。
2012年我国钢铁行业质量品牌工作进步显著,但是,在目前由规模效益向品种质量效益的转变过程中,品牌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已经势在必行。
2012年是钢铁行业进入21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全行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加强管理、在困难中向前推进的一年。今年前10个月,钢铁行业累计亏损52亿多元。巨大的困难让大家清醒了很多,对产能过剩的严重性,对自我调整的迫切性,对形势和市场的变化,有了切身的感受。这种调整正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方向。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我们目前面临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大量低成本产品出口为特点的机遇期,而是要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倒逼我们扩大内需,转型升级;倒逼我们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淘汰落后,转变发展方式。
据了解,2012年,钢铁行业的品牌质量建设进步非常明显。
一是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创效水平。很多企业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研发钢铁新型材料,提高产品档次,提高“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的产量。很多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宝钢的取向硅钢研发取得重大突破,迫使进口硅钢的价格从每吨4万多元降低到每吨1.4万元;太钢开发的外墙用彩色不锈钢、超纯铁素体超级双相钢等钢材的平均售价提高了11.9%。据钢协统计,今年1月~10月份,重点统计企业钢材质量优等品率达到47.1%,同比增加2.4个百分点。
二是很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大了出口力度。今年1月~10月份,全国钢材进口量为1155万吨,同比降低12.2%。其中长材、板带材和管材的进口量分别同比下降17.1%、11.7%和19.7%。钢材出口量为4578万吨,同比增长11.8%。其中长材、管材出口量同比均有较大幅度上升。“2013年要增加出口,板材品牌和质量还要有个提升国际认可度的过程。”刘振江说。
三是延伸产品服务,加强了与用户的合作。现在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开始重视提升服务理念,向服务商转变。例如,2012年邯钢家电板生产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开发了专料专供生产技术,实现向海尔、美的等国内知名家电企业批量供货。
四是加强了品牌建设,提升了企业品牌市场竞争力。宝钢、鞍钢、武钢等企业着力打造汽车板、造船板和电工钢等世界品牌;河北钢铁集团以产线分工为原则,培育和强化了邯钢汽车板和家电板、唐钢高端冷轧板、宣钢精品建材、承钢钒钛制品、舞钢宽厚板、石钢特殊钢等优势品牌。
但是,钢铁行业长期发展中在品种质量方面积累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体现在:一是我国钢材产品实物质量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只有约1/3的产品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一些关键品种钢材仍依赖进口,高强度、耐腐蚀、长寿命、减量化等高性能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三是量大面广的热轧螺纹钢筋等品种升级换代缓慢,使用规范和生产标准不能适应减量化用钢的要求;四是先进设备生产不出优质产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五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专业化生产不突出;六是适应下游用户消费层次多样化,与用户合作高效科学使用钢材有待加强,为下游用户服务的水平有待提升。据了解,在此次“金杯奖”产品中,用户对于表面质量、板形等外观质量方面的平均评分低于85分,反映了用户对于钢材质量的真实感受。
在品牌方面,迟京东一语中的:“有的企业可以生产很多品种,但都没有形成品牌,也就没有什么品牌竞争力可言了。”显然,全面推进钢材品种、质量和标准的提升,满足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对产品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加快向技术服务和材料服务转变势在必行。
“在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过程中,我们必须围绕品种对路、质量高、效益好的原则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企业必须树立通过产品质量、服务和品牌经营来增强竞争力的理念。”罗百辉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了增强企业品牌培育能力,曾经认定了141家品牌培育的试点企业,但其中没有钢铁企业报名参加。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钢企品牌意识不够强。品牌质量的提升,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质量品牌意识。要适应用户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要求,要提高技术含量,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创品牌,创名牌。其次要以减量化用钢为目标,加快产品升级。减量化用钢要求钢铁产品质量性能大幅提升、品种升级换代。比如在酸雨、沿海等腐蚀严重地区,如果不采用性能好的耐腐蚀钢,就需要提高钢材的厚度规格,不仅不能减量,反而会加大钢材用量。日前,广西一家公司已经推出了我国第一个耐腐蚀含镍铬混凝土用钢筋地方标准。再其次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走以质取胜、名牌兴企的发展道路。钢铁企业要努力在关键钢材品种上打造行业名牌产品,力争在汽车用钢、造船用钢、家电用钢、机械用钢、能源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产品,以品牌占领市场。企业创品牌产品,就要走差异化、专业化道路,加强专业化生产。例如,新兴铸管通过联合重组,打造铸管差异化产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从而使得这一“低档”产品有了更强的盈利能力。最后要提升质量战略的层次,加快上下游行业标准的共同升级,促进产品升级换代。“质量工作不是单纯的质量工作,要纳入到行业转型发展的高度来考虑。”比如,船舶用耐腐蚀钢的以产顶进,在上下游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在工信部的推动下,目前进展顺利,将在2015年前实现国产化。
从整体提升的角度看,钢铁行业要加强钢铁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用钢、制造标准规范的衔接,促进产品标准的升级,从而推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对于跨行业的共性技术问题,要进行跨行业的研发。
盘点2012年钢铁行业六大关键词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