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自大 寻找机会


  放弃自大 寻找机会

  ——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三十七


  “金融天才”乔治·索罗斯认为,由于人类的无知,由于反身性的作用,人类无法全面掌握绝对真理,因此容易犯错误。因而,人类只有认识到了知识的局限,人性本身的缺陷,才会放下自我封闭、自大自狂的傲慢,才会以开放心理,在对话、争论、批判现实过程中进步,才不会狂想“准确”预测市场,在市场过度失衡时,寻找一些机会。

  按国学的观点,在现实世界中,人的认识或知识指向有三维:一是认识人类本身,二是认识能养活人类的动植物的奥秘,三是认识人类生存的自然时空奥秘。如果光是“静悟”,没有科学实验数据支持并能重复或证伪,人们是不会相信某种学说的。如果没有人相信,再好的学说也无法“亲民”,也就无法产生现实作用。认识人类和养育人类的动植物,就得在基因学或干细胞研究上争取突破。如果在科学上取得突破,人类也许就可能挣脱几千年来的限制,即人的寿命、生存的土地资源极限等约束条件或许会大大改变。我们相信,物质世界的科学突破,在知识不断积累的条件下会加速。但问题是,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人,还是社会性、道德性的有思维能力有情感或情绪的人,人的社会行为因为有情绪、思维、感性等参与,因此在经济领域,人类对事物运动的认识就经常处于理性无法掌控的不可控状态,这也是股市行情点位基本上“测不准”的原因。

  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个体对自身对世界的认知会通过认知与实践的反复循环,通过对知识的重组、置换并注入新的信息,形成新知识结构,进而形成评估世界的认知体系,逐步形成真“识”。所谓知识,“知”是已经知道的对物质世界或客观事物认识的汇总,“识”则是对已知事物的认识的重组、重构、创新与发展,是对“现”知识的“暗”结构的发现或者对尚不存在的“无”结构通过现有知识的重组而推断出来。联系到当代资本市场,无论是私人银行业务,还是所谓的财富管理、公募基金、专户理财业务,都是对现有的证券、基金、信托等产品重新排列组合的结果。这些已知的投资品的组合,如果与未来市场发展的主流结构相同或匹配,就会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此所谓管理创造了新的效益;如果对已知的产品组合与未来的市场发展不匹配,那所谓的投资产品组合与创新就很可能失败。

  因此,国学强调的“格物”,是将现有的知识设法再构造、再创造、再重组,从而延伸并优化知识的结构,力求发现新的知识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即真相,从中发现“无人竞争”的新实践空间,如果新知识结构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大趋势相吻合,从经济层面考察,则可以获得垄断利润。诸葛亮认为,真正“格物”者,能创造性地利用天地万物并将期限有机组合,形成新的功能,在孔明先生看来,天气、山川、水火都可以成为军事力量的有机组合,无论是火烧、水淹、借雾、土石、地势,如能有机组合到当时的军事知识中去,便能形成新的军事力量或国家竞争力,进而实现军事目标。在今天,典型的例子莫如电商交易。经过十年左右的准备,借用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为消费者提供了简易、方便、节省的消费环境,形成了颠覆性的消费潮流,由此带动了金融、技术、物流、信息等产业的迅猛发展。

  对于投资者来讲,读书是间接了解自然、社会知识的进程,以读书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已成投资的必要条件。如能从旧知识中发现新知识,并且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从旧规律中发现新规律,从而在因果相承、循环往复中找出变化发展的规律,便能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开创出新知识、新境界,从而在关键时刻把握住市场的大机会。因为机会往往存在于过度失衡的时候,这也是索罗斯成功的经验之谈。

  根据国学的道理,价值与价格对应或匹配的状态大约只有六十四分之一,其他六十四分之六十三的情况,都是价格与价值的失衡状态。明白了人类经济运行经常处于失衡状态的事实,投资者或研究者就不会去追求理想的“价值实现”了。按索罗斯的讲法,鉴于人类非理性与无知的状态,如果通晓并理解经济失衡或股市失衡“常态化”,事实上就会放下自我执着、已接近心灵上的“自由王国”,即认识到认识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的知识是有缺陷的,自然灾害、政策失灵、市场失灵、行为异相,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交错运动过程中典型的知识缺陷表现。这些缺陷,在于人性中存在“身体”的自私基因,基因为了自我复制的最大化,内在的欲望就外化为竞争、斗争、博弈甚至战争。无知加欲望,造就了投资群体的非理性,导致价值压缩或价值泡沫的周期性运动。资本市场最严重的问题是,即使投资者明白价值压缩与价值泡沫是周期运动的,仍会在欲望驱使下成为周期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