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玛信息“打折”发行透出什么信息?


  22.44元,头顶“2012年及创业板首家中止发行公司”光环的朗玛信息的发行价格最终被“锁定”。显然,这是一个发行人与保荐机构向市场妥协的结果。在询价成功之后,朗玛信息将实现登陆资本市场的美梦。

  今年1月13日才发布中止发行的公告,当月31日决定重启询价,相比于“中止发行第一股”八菱科技的拖延数月,朗玛信息更显得“急于求成”。与八菱科技一样,朗玛信息重启发行并且询价成功,同样离不开“打折”甩卖这一手段。

  首次发行因为有效报价的询价机构只有18家,未达到20家的底线,朗玛信息不得不咽下发行中止的苦果。此次则是做足了功课,不仅发行人与机构进行的“一对一”推介会有10场,“一对多”的推介会也有6、7场,而且,“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对所有询价对象发出邀请”,42家询价机构的参与,足以为发行人与主承销商撑回点脸面。

  朗玛信息首次发行“被中止”,市场信心问题被解读为是主要原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的确,其时低迷的行情以及投资者对于市场缺乏信心,导致了部分询价机构对朗玛信息选择敬而远之。实际上,根本原因在于发行人与保荐机构欲以更高的价格从市场中“圈钱”。

  朗玛信息今年1月份首次发行时,主承销商宏源证券“建议”的询价区间为34.58-40.97元,其对应2010年的市盈率为50.11-59.38倍。尽管朗玛信息发行新股数量为1340万股,其中网下发行亦不过268万股,属于典型的“袖珍”小盘股,然而,询价机构对于高高在上的估值并不“感冒”。而在经过沟通以及估值进行调整之后,朗玛信息才越过了询价这道坎,其22.44元的发行价与首次34.58元的估值下限相比,也“便宜”了35%。因此,朗玛信息被中止发行以及重启后能够成功,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定价上,这也与当初的八菱科技如出一辙。

  尽管如此,朗玛信息的重启发行,却有几点值得关注。其一,22.44元的发行价格,不仅高于所有询价对象报价的加权平均值19.78元和中位值20.00元,也高于基金公司报价的加权平均值20.46元与中位值21.90元。即使22.44元对应的网下超额认购倍数为8.25倍,但其同样难逃高价发行的嫌疑。

  其二,根据朗玛信息的招股说明书,其“电话对对碰三网融合技术改造项目”等需要融资不超过2.3亿元。此次以22.44元的价格发行新股,发行人将从市场中多“圈”7000万元。如果按照首次发行时的估值区间下限发行,则发行人将从市场中多“圈”走2.3亿元。其实,朗玛信息即使按17.16元的价格发行新股,也能满足其融资需求。因此,朗玛信息再现了新股发行“圈钱”的本质。

  朗玛信息询价成功,并不意味着其发行价格的合理,个中是否存在“人情报价”、“关系报价”现象亦值得怀疑。事实上,在24元的最高报价中,拟申购数量就达到网下发行数量的268万股,在22.60元、22.80元、23.00元、23.20元的报价中,拟申购数量均为268万股。这一切都是巧合吗?至少笔者不敢相信。

  前段时间华宝兴业与信达澳银先后宣布退出打新,更凸显出询价机构的无奈。而统计数据显示,有高达45%的机构已连续3个月未参与新股询价。新股发行遭到如此的“礼遇”,其实也是在向市场诉说着高价发行的不公平与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