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航空碳税的由来:
2008年11月,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通过法案,计划从2012年1月1日起将国际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mission Trading Scheme,简称ETS)。全球2000多家航空公司将被强制纳入ETS,所有在欧盟境内飞行的航空公司的碳排放量将受限,超出部分必须掏钱购买。这在民间被戏称为进出欧盟国家的“买路钱”。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碳基金中国代表翟国梁表示,国际碳市场有两大支柱,一个是京都机制,一个是欧盟碳排放体系。2009年,全球碳市场规模为1400多亿美元,其中欧盟ETS约占1180多亿美元,京都机制只占210亿多美元,欧盟ETS市场份额明显较大,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碳金融。
所谓碳金融,就是连接金融业和低碳产业的桥梁,包括缔造交易碳配额和碳抵消产品的碳市场,与清洁能源等低碳技术相关的投融资以及企业的碳资产风险和收益的评估。据预测,2012年全球与绿色低碳有关的金融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美元。
按其规则,从2012年开始,航空公司获得的排放配额将逐年减少,如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航空公司可获得的排放配额相当于2004至2006年这三年历史航空排放平均数的97%;从2013年1月1日起,排放配额只相当于历史航空排放的95%。
初始阶段,配额的85%免费使用,剩余的15%的配额需通过参与拍卖的形式获得。此后免费配额逐步降低,到2013年比例将降到82%;至2020年将不存在免费的配额,全部实行拍卖机制。
ETS规定,在先期配额较多阶段,若航空公司的排放量低于配额的免费部分,可出售多余配额;若超出免费配额但低于总配额,则需购买相应额度以抵消超额排放量;若超出总配额,超出部分需从其它碳市场购入用以冲抵,否则将被处以每吨碳排放100欧元的罚金,且抵消下一年配额。
二、航空碳税所引起的波澜:
欧盟ETS一出,各界哗然,全球航空业纷纷表示质疑和反对。
美国航空公司称欧盟针对非欧洲航空公司的碳排放限制违反了国际法,美国航空运输协会在2011年7月5日在卢森堡的欧洲法院就此提出起诉。美国联邦航空局官员批评欧盟此举是强迫外国航空公司“补贴”欧盟航空业。美国驻欧盟使团官员认为,欧盟的单边主义做法只会损害国际社会寻求控制航空业排放的多边努力。
就连欧洲内部的意见都不统一。空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恩德斯和欧洲航空公司协会主席斯蒂夫·赖德威此前联名致信欧盟委员会,呼吁欧盟不要一意孤行。他们担心,欧盟此举将导致欧盟与其他国家之间爆发贸易冲突,伤及欧洲航空业,削弱欧洲的竞争力和欧洲国家最终实现全球减排战略的目标。
在法国总统大选中,民意支撑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的萨科齐,听说法国制造的战斗机在印度武器采购中中标,竟然喜不自胜。那俨然成为萨科奇谋求连任的救命稻草。
三、航空碳税的本质:
公众普遍认为,欧盟此举更多是为了收取“过路费”,而非真正想减少碳排放,将招致其他国家对欧盟的航班采取类似措施。
发达国家的战略,是先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创造低碳技术和管理的制高点,然后在气候谈判中施加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借机向外输出“绿色技术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提高进入市场产品的环保标准,制造“绿色壁垒”。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发达国家显然想把低碳做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机会,今后的贸易保护可以打着低碳发展的旗号。发达国家可能通过贸易(碳关税)和其他非贸易手段(减少能源补贴),迫使发展中国家减少排放。
更深远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会看到,欧盟可能开启一个循环,其他国家会效仿欧盟对过境的航班也征收碳排放费用,后来就会对其他进出口商品征收无区别的“碳关税”。
从京都议定书到德班峰会,再到每年一度的气候大会,我们看到了无尽的争吵,无穷的博弈,而那些的核心大体都是基于利益冲突,而并非气候与全球污染的问题。
环保原本是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马尔代夫的那个被迫下台的总统,就以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融化,马尔代夫即将被海平面淹没为核心,上演了一幕幕悲情秀。
但当欧盟率先以买路钱的方式,强行收取碳税,就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本质,原来是嫌弃那些正在制造污染的发展中国家,甚至那些跟自己在政治、经济、金融与货币等方面有竞争与博弈关系的经济体。在那个貌似公益的背后,都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下的利欲熏心。
而且随着欧盟开征航空碳税,其他经济体也会有针对性的举措,比如也开征航空碳税、针对欧盟那些国家的航空公司也开征航空碳税,由此航空碳税就成为国际化的自由环境中,人为造成的阻碍。
然后欧洲会将碳税领域扩充到海域、道路,让来往自己领土、领空、领海的交通工具和人都要交钱,钱本身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内心的歧视。
欧洲人之中,既有英国绅士的那种以贵族自居,又有法国那样依托传统农业的历史;既有德国人的严谨缜密,又有希腊、意大利的懒散与绩效低下,当然也不排除瑞士的包容。
ETS的本质就是用一种歧视的态度对待那些来自远方的朋友,把欢迎之门关闭。就如市井的小市民嫌弃乡下人所带去的尘土污染了TA们清洁的环境,时不时地做出掩鼻做呕装。
四、中国对航空碳税的态度:
欧盟虽然说的是碳排放交易系统,实质是对航空业征收碳关税。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将“低碳发展”视为其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以后套在中国身上,并进行巧取豪夺恐怕将更加有恃无恐,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
从中国的国际化道路的伊始,就没有感觉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友好,从货币入侵掠夺资源,到人才入侵推行标准,再到文化入侵造就民族虚无主义,中国的东西离开国门,遭遇各种形式的抵抗,不管是反倾销、反补贴、还是进行贸易保护调查。现在又增加了环保这面大旗,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航空碳税。
根据国际航空协会测算,仅2012年,全球航空业将为此多支付34亿欧元的成本,之后将逐年递增。根据中国民航局测算,中国民航业仅2012年一年至少将向欧盟支付约8亿人民币,2020年将超过30亿元人民币。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印度、巴西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其航空业也正在快速发展,其负担也将越来越重。
业内人士表示,ETS短期将增加运营成本,中国飞往欧盟的航班单程基本油耗几十吨到一百多吨不等,假设以100吨燃油消耗产生2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家中国航空公司一年内在欧盟境内起飞或降落的航班班次达到5000次来计算的话,会产生1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如果航空公司没有申请到欧盟的免费排放配额,那这100万吨的排放全部都需要花钱来买,按国际市场价格最低每吨10欧元来算,大约需要1000万欧元,即1亿元人民币。
中国航空协会在早前就发表声明,表示不接受欧盟ETS,称该体系将包括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航空公司全部纳入其中,严重违背了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领域普遍遵循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此外ETS采取了非直接减排手段,没有对节能减排产生直接和实际的效果;实施对象颠倒,没有首先针对飞机及发动机的制造商,减排没有直接从源头抓起等。
当今世界航空器制造,空客和波音平分天下,航空器的制造业可谓是欧盟的支柱产业之一了。也就是说,欧盟是航空碳排放的机器设备的主要制造者,是非环保产品的主要制造者。
中航协曾多次派人与欧盟磋商,为中国航空公司寻求特殊待遇,但尚无明显进展。中国航协发表声明,如果欧盟不取消、调整或推迟对中国航空公司使用碳排放交易体制,中航协将建议中国政府对进出中国的欧盟成员国航班采取反制措施。
欧盟要在全球征收航空碳排放税,遭到航空业界的反对,中国更是以政府的名义从外交和法律上多方面表示了强烈反对。根据国务院授权,中国民用航空局向国内各航空公司发出指令,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禁止中国境内各运输航空公司参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禁止各运输航空公司以此为由提高运价或增加收费项目。
在整个进出口贸易方面,中国一直在呼吁欧美不要搞贸易保护主义,但这种呼吁近乎无用的哀求。欧美国家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必然地、并且已经在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了。中国惟一正确的反应是以对自己的保护应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官方的反应也会有其理由的,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崇尚“师忧比乐”。不外乎还是执行了三十年的“韬光养晦”,不外乎是不与小人计较的大国风范,不外乎是发展经济和气生财,不外乎是要和平不要对抗……。
从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等方面,欧美处处表现出对中国的打压姿态,中国人过的如此憋气还有什么意思?难道中国人真的要一直以“世界打工仔”的面目炫耀于世并以此与洋老板们抗衡?
五、欧盟一意孤行带来什么?
欧盟对中国政府的反对反应平淡,欧盟委员会周一称,尽管中国宣称禁止境内航空公司参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它仍将继续向航空公司征收温室气体排放费用。甚至可能对拒绝交费的中国飞机禁止使用欧洲的机场。 虽然中国与欧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但欧盟对中国态度的漠视,彰显了中国在其战略格局中的尴尬地位。
在欧盟眼中,中国俨然仅仅是可以随意刷爆的信用卡,刷爆了之后,依然可以拿“推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及承认“一个中国”的政治立场等方式,跟中国套磁,并继续对中国的利益进行盘剥。这其实也不是欧盟独家对待中国的武器,从东盟到南亚,从美洲到非洲,哪些国家不是如此对待中国呢?
曾经有一个故事,说美国某著名国家情报部门招聘特工,待遇优厚,把所有应聘者召集到一个封闭的小岛上,考试的题目也很简单,“提出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让主考官允许你离开小岛”。
参加情报部门面试的那些精英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貌似站得住脚的理由,或软或硬,或示弱或乞怜,但最终只录取了一个人,那个人的理由居然是“我不考了!我退出~让我回家!”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原本是中国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被消磨殆尽了。
在美国遭遇经济寒冬,欧洲哀鸿遍野,日本遭遇自然灾害的重创而难以恢复的时候,以中国独领风骚的发展速度,关闭国门,一方面自己反思,另一方面给世界以颜色,不再让任何人误认为我们是“奴颜媚骨”。
或许中国需要“退出”的勇气应对越来越残酷的国际环境,越来越贪婪的利益索取。
——退出国际金融与贸易体制!谁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