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为何难以预测中国经济


  近年来,人们对于反应经济发展情况的各种指数(经济指标)似乎并不陌生,人们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期望这些数据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些参考。目前,我们比较熟悉的指数有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物价指数(CPI)和生产物价指数(PPI)。

  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包括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先行指标是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指标的统计。市场分析者常参考这些指标分析未来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对今后汇率发展方向的影响。由此可见,先行指标体现的是对经济未来走势的一种预测,国家会据此出台相关的调控措施,如降息、减税等。因此,对于未来我们更应关注先行指标的变动情况,先行指标主要用于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加强对经济发展及调控措施出台的预见性,因而可以利用它判断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不安定因素,程度如何,进行预警、监测,从而为我们的生活、投资提供参考。

  英国《金融时报》拉胡尔•雅各布撰写的《预测中国经济:看水泥还是挖土机?》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但由于一个外国人难以真正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所以分析自然难以贴近真实水平。

  不同国家由于经济水平不同,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应有区别。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进行经济周期监测所确定的先行指标主要有:1.造业生产工人或非管理人员平均每周劳动小时数;2.每周初次申请失业保险的平均人数;3.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4.卖主向公司推迟交货占的比例;5.卖主向公司推迟交货占的比例;6.地方当局批准(而不是实际破土开工)建筑的私人住宅数;7.敏感材料价格的变动;8.股票价格指数;9.货币供应量(指M2的货币供应量);10.企业及消费者未偿还信贷变化。(摘自:北京统计2002年第1期    马立平)

  在中国股市常常被称为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近年来,虽然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股市一直较为低迷,甚至总是熊冠全球。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在市场化程度、规模经济较高的国家中,股市确实是晴雨表;但对于非规模经济,股市要么反应不明显,要么反应与之背离,中国经济与中国股市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正因为如此,要考察“中国经济的先行指标”,必须了解中国现行的经济运行程序,因为这是一个“半市场化”的经济体,实际有显性与隐性的两套程序在运行。所以,一般国外经济学人或食洋不化的中国经济学人,都很难捕捉到中国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有时,甚至连政策也会被反读,就像全球融资额最多;也是跌幅最大的中国股市,无法体现“晴雨表”一样。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就成了“只有上帝才知道的经济”了。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多中国人(企业家、投资人、官员等)都能及时捕捉到某些“先行”指标,并因此而赚得盆满钵满。也许大家会说这是微观层面的,事实是宏观层面同样存在关联的先行指标,只是不在教科书里。

  那究竟什么现象会稍靠谱呢?据多年来的观察,觉得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大概有这么几个可参考:1、领导层的强势与否,与经济运行负相关;2、大学生考研人数、公务员竞争烈度,与经济运行负相关。3、企业招工自主定薪幅度,与经济运行正相关;3、农民工跨省流动就业年度内登记离职率和登记再就业率数据,与经济运行正相关;4、新注册和新注销企业数据,是直接反映区域经济活跃度情况;5、酒店、娱乐场所的兴衰,与经济运行正相关。5、股市与经济运行不相关,与社会安定正相关。

  这些指标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经济,但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有两套程序,而隐性指标的显示,往往会滞后,且有不确定性,故很多人难以判断接下来会如何?因为大家都明白:中国经济不只是市场经济,而是权力市场化的政治经济。没有“潜水镜”是看不清的,就连邓小平都要“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