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


  肠梗阻按发病原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多数属机械性梗阻(86%),且以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最高(30%-63%),其次是肿瘤性肠梗阻(27.3%-31.4%)。

  单纯性肠梗阻无肠管血运障碍,可首先选择保守治疗,通过有效的胃肠减压、纠正水电紊乱和酸碱失衡、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等手段,相当一部分病人可得到缓解。绞窄性肠梗阻伴有肠壁血运障碍,肠壁充血、水肿,继而肠管缺血坏死,病人的病死率可达10%-30%,要及时行手术治疗,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应当认识到的是肠梗阻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单纯性肠梗阻有可能转化为绞窄性肠梗阻,因此要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绞窄征象。临床上若病人出现下列情况者,应考虑绞窄可能:(1) 腹痛发作急骤且剧烈,阵发性转为持续性;呕吐出现早且剧烈;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2) 腹部压痛明显,有腹膜刺激征。腹胀不对称,腹部有隆起且触痛的包块。(3) 体温升高,脉率加快,血压下降,早期出现休克症状,抗休克治疗效果不明显。(4) 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血磷、碱性磷酸酶、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工酶增高。(5) 呕吐物、胃肠减压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腹腔内短时间出现积液或腹腔穿刺为血性液。(6) X线提示有孤立、胀大突出的肠袢,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或有假肿瘤阴影。(7) 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有进展。

  但在临床工作中,有时候区别绞窄与非绞窄非常困难,为此,包括B超、CT等现代影像学在内的技术、肠缺血坏死特异指标以及微创外科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意义和肠梗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等已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腹部超声检查对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95%)和特异性(82.1%)均高于X线平片,精确度达91.7%。肠袢充满液体的肠梗阻,X线难以明确诊断,而B超则容易观察,可弥补X线检查的不足。但肠袢广泛充气时,B超难以显示肠梗阻征象。故B超和X线相互补充可提高肠梗阻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CT在明确肠梗阻部位、病因及判断肠绞窄等方面有诸多优势,其病因诊断符合率可达90%~95%,尤适用于老年重症肠梗阻的诊断,特别是那些不宜或无法行钡灌肠或肠镜检查的结肠梗阻患者。

  腹腔镜小肠梗阻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腹腔粘连轻、术后痛苦轻、肠道功能恢复快、下床活动早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原则上凡无传统开腹手术禁忌证、无高度腹胀和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机械性肠梗阻,均可有选择性地利用腹腔镜处理,包括:轻度腹胀,允许有足够的可视空间;近端肠梗阻;部分肠梗阻;由简单的单一粘连带引起的梗阻;经胃肠减压已明显改善的梗阻等。

  血清D-乳酸盐测定:D-乳酸盐是L(+)乳酸盐的立体异构式,正常组织中不生成,它是细菌酵解的产物。当肠缺血时,肠粘膜受到破坏,渗透性增加,肠腔内细菌滋生酵解产生D-乳酸盐。以D-乳酸盐20μg/ml作为肠缺血的诊断依据时,敏感性可达90%,特异性87%。

  血、尿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 :IFABP是一个15kd蛋白,占肠粘膜蛋白的2%,主要位于小肠粘膜微绒毛尖端,是肠缺血损伤最早发生的部位。在肠缺血早期血清和尿中IFABP即见增高,而且尿液中的浓度更高,当切除坏死的肠段后即恢复正常。

  超导量子干扰装置磁强仪(SQUID):SQUID能测到小肠平滑肌电流所产生的磁场,肠缺血时小肠的基础电节律减少。无假阳性或假阴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