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涨价被戳破的尴尬


  近日,一淘网发布的B2C商品价格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京东商城商品最高涨幅达到15%,随后滑落,但仍高过亚马逊、当当等B2C网站。京东方面随即强烈反弹,甚至发出声明,称一淘网是在捏造诽谤。

  京东为何对一个数据报告有如此强烈反应?毕竟适度涨价、取消免运费不只京东一家,华强北在线副总裁龚文祥就直言,B2C价格上涨对电商行业是好事。就在2月2日,亚马逊中国宣布正式调整配送标准,放弃商品免运费策略,变更为不足29元加收5元运费。一淘网的数据也显示,当当网、亚马逊中国去年第四季度同样上涨,只是幅度较京东为小。

  根据笔者和几个业内朋友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京东此次作出的反响,是源于一淘的数据报告直接戳破了京东目前最不愿意承认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必须标榜一直以来的低价,不至于被消费者抛弃。另一方面来自运营成本及投资者压力,不得不暗地涨价。

  虽然京东极力否认,但网友公布在网上京东涨价的事实比比皆是。一位新浪微博网友 “聰明de豬”称,2011年12月30号在京东商城购买了一台三星电视机,一直未发货,现在该型号电视上涨了1789元。

  这种实际涨价却极力否认的行为,除了使京东陷入了一个悖论之外,也让大多数用户对京东丧失了信心。从之前的取消免运费,到现在的涨价,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用户缺乏最基本的承诺,而且也将意味着京东资金链确实撑不住了。而通过涨价行为带来的更严重问题,不仅不能缓解京东的资金链,而且将流失大量用户,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悖论做法,也决定着京东逐渐失去用户的信心。

  实际上,无论早迟,京东的经营模式决定了涨价一定会到来。京东的策略是用低价商品吸引用户,然后吸引资本投入,继续低价,最终谋求上市。这种模式在业内这已被诟病为“烧钱取暖”。

  知情人士透露,京东依靠起家的数码家电类商品目前仍占到其总成交额的90%以上。对于这块业务,京东一直采取的是低价补贴,确保其交易规模,利润极低。

  以业务与京东相似的美国新蛋网为例,其在2009年、2010年两次提交上市申请均未成功,皆因为净利润太低,仅为1%。而业内估计2011年京东亏损高达30亿人民币。

  对京东而言,如果在足够大的用户基础和收入规模之上,将产品价格哪怕提高1%,价格优势仍然存在,但会对现金流和利润的改观形成重大影响。

  虽然京东去年号称获得15亿美元投资,但巨大的成本压力下,京东不得不考虑缩减成本支出。同时投资者则需要快速获得回报。一系列压力使得京东不得不涨价。不过,在规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任何的提价都会给竞争对手带来可乘之机,甚至有可能使之前所有积累的优势都功亏一篑。这不难得出,为什么京东对一淘的报告有着如此强烈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