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仍旧是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最大风险之一。
我国的通胀主要来自农产品价格上涨。从国际上来看,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自去年8、9月份以来,国际粮价一度大幅滑落。但近几个月来,一些地区的恶劣天气造成谷物歉收,油价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飙升,今年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很大。从国内的情况看,去年最后几个月的CPI的下降,一个原因是一些物价确实在下降,而另一个原因是统计上翘尾因素影响。在去年7月份6.5%的通胀中,翘尾因素影响占了近一半。尔后翘尾因素影响一直在下降。到了去年12月,翘尾因素影响近乎为零。而翘尾因素在新的一年中又会逐渐加强,这将会影响今年的CPI的数值。
更重要的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有其两面性。一味地用行政手段打压农产品价格,对农民的持续增收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我国城市人均收入近乎农村的四倍之多,成为了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加上近年来农民工工资快速上涨,提高了在乡务农农民的机会成本,导致农村地区短工的工钱也在快速上涨。
我们最近在河南的调查显示,种粮每亩种子农药肥料成本为320元,机耕机播机收排灌154.5元,人工成本367元。而亩均卖粮收入1340元,加上76元种粮补贴,户均承包5亩耕地,则户均收入2875元,仅相当于一个农民工外出打工两个月的收入。谁还去种粮食?或说,粮价不应该涨吗?是呀,农产品的价格不涨,一部分农民就会退出这个市场,供给减少,最终农产品价格还是会涨上去。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通货膨胀,城市居民,包括很多需要购买粮食、肉类、蔬菜的农村居民受不了。最近央行调查显示有近70%的居民认为物价"难以接受"。这就出现了一个两难的局面。农产品价格不涨,农民受不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城市居民受不了。
那怎么办呢?
我觉得今年的反通胀措施,特别是反食品通胀措施应该把重点放在中间流通环节上。我国流通环节成本之高,堪称世界之最。最近我到日本考察有机农业,特别了解了一下日本农产品流通环节在最终价格形成中所占的比重。我看到的情况是:蔬菜、粮食等农产品从农民手中到最终消费者的价格,只增加了50%,最高不超过100%。而据报道,从北京郊区新发地的农贸批发市场到我家附近的菜市场,价格就增加了整整一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在农村地头的价格仅卖几分钱一斤的菜,到了消费者手中就变了一两元钱了。这几十倍的流通成本与利润,农民又没有得到实惠,而消费者却付出了大价钱。这个问题不解决,价格机制就不能很好地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我国流通领域加价过高的现象不仅在于食品,而是在很多领域都普遍存在的现象。最近在"降药价"网上晒出的两万五千多种药品的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价,竟达几十倍。我国商店中卖出的高档商品,很多都是在国内制造的,但价格比在国外销售的同样商品贵数倍。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在反通胀这一重要的领域中,可以从改革中间流通环节入手。首先政府要带头,杜绝各种不合理的行政收费和罚款,税收减免,防止由此上升的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二是要打破各式各样的垄断,减少流通环节,减少运输成本,避免层层加价。三是做好市场信息的沟通和服务、加强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好农民组织、行业组织的作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秩序。同时,政府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而不要过多地干预市场,特别是不能用行政手段去直接干预物价。从减少流通领域的成本入手,既能减少消费者的负担,又不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双赢的局面。
通胀仍是中国宏观经济的最大风险之一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