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一个发明
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的又一个贡献。古时的伞,称“盖”、“”簦”、“繖”,写作“傘”。
关于伞的起源,我国古籍中有这么几种说法,《伞物纪原》谓:“六韬曰: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张帛避雨,谓之繖,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之。”这里说的是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伐纣的事。当年,士卒们在烈日下行军,纷纷摘来荷叶,顶在头上遮阴。统军王者自然不便也把荷叶顶在头上,就命令能工巧匠按照荷叶的骨架,在行军道上,每隔十里建一小亭,供王者驻车,休息避暑,后来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十里一息的做法已难以适应需要,于是有人就在战车上制作了一种固定的木制伞盖,随着战车的进退而移动。但是,这种固定在战车上的伞盖,其伞骨是不能活动的,遇到冬日行军作战,需要晒太阳时,它仍然象一块云彩,笼罩在王者头顶,诸多不便。于是,能工巧匠们又把固定不变的伞盖的骨架改革成为用时可张,不用时可收的活动骨架,这就是最初的伞。《古今注》则谓,当年黄帝统兵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有五彩祥云罩于黄帝头顶,终于把蚩尤打败了,人们认为是“盖”一样的东西保护了黄帝,故而仿造了伞;而在《史记》里,则认为伞是大舜所造;在另外一些传说里,又认为伞是鲁班的妻子云氏造出来的。
我国古代的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用丝帛制的,价格自然极为昂贵,亦只能由帝王和达官贵人享用,成为帝王将相的专用品。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礼仪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修订,伞的用料、色泽、尺寸往往是区分官职的大小、尊卑的一种标志,亦即是荣耀和权力的象征。《周礼》规定,王及王后的车辇用“羽盖”,即用漂亮的鸟羽装饰的伞。汉代规定食粟2000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皂盖”,即用黑伞。隋朝则是三司以上的官员和皇帝才可用“紫盖”,三品以上的官用“青盖”,官大的可撑3把,官小的只能撑1把。正是由于古代的伞具有威慑和炫耀的作用,历代帝王不断翻新花样,制造出名目繁多的伞盖,如“翠盖”、“芝盖”、“华盖”、“风盖”、“鹤盖”、“罗盖”等。《古今注》还说姜太公发明了一种名叫“曲盖”的伞,专门用以奖赏有功将帅。《三国志》亦载,吴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后,吴主孙权就将自用的“华盖”赏给陆逊,以资表彰,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伞至民间,是唐代以后的事,其时,对百姓用伞,朝廷仍有限制,规定只能用纸伞。到了北宋时代,一种绿油纸伞就象折扇、绢扇一样,成为民间两用的生活用品,也是时髦的装饰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语:“手把青凉伞儿,皆两人同行。”可证。这个阶段,宋真宗赵恒曾下令民间禁用布帛伞。到明太祖朱元璋时,仍禁民间使用罗绢伞。直至清朝,民间用伞才比较随便起来。近代的民用伞,如黑布伞,桐油布伞、油纸伞等,至民国初年已制形轻巧,撑合自如,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伞的外传及其他
中国古代先人发明的骨架能够张合的伞,最先传到埃及和巴比伦等国。当时,埃及王把中国的这种伞当作一种珍宝,以炫耀自己的高贵。有次,埃及王去外地巡游,突然一阵蛙雨从天而降,大大小小的青蛙劈头盖险地砸在埃及王身上,弄脏了衣服,侍者争中生智,连忙将中国伞撑在埃及王的头顶上,才为埃及王解了围。从此,埃及王越发把中国伞视作珍宝,出外巡行无时无刻不带在身边。最后,连埃及法老的即位仪式,也在阳伞下举行。在伊拉克尼尼韦宫里那幅远在公元前九世纪期间的石膏浮雕上,也刻画了亚述统治者尼姆罗德在他的战车上的情景:“在他的背后站着一个奴隶,手里拿着一把用一些条形材料制作的可以折叠的圆椎形阳伞。”在缅甸,白色的伞只有国王和神圣的白象才能使用,国王除了有其他头衔以外,还自称是“巨伞君王”。在暹罗,国王和僧王外出巡游,亦沿用我们的伞盖仪旧例,有黄色罗伞随后,即使是骑象,也有黄罗伞张立于后,暹罗的先民还曾上书暹罗王,恳请补加一个“二十四伞之王”的封号。
在欧洲,是希腊人率先仿效东方人的做法,用伞遮阳。古罗马人进而把阳伞改成雨伞。来遮挡雨点,使阳伞有了新的用途和含义。到了中世纪,伞忽然又变成宗教权力的象征,罗马教皇当年所用的伞,伞面上装饰着鲜红和金灿灿的羽毛,伞把上刻着金色的天使雕像,华美至极。也是在中世纪,由于欧洲封建贵族骑士长时期混战,战马战刀相向,王公们的仪仗逐渐被刀马取代,雨伞作为一种奇特的仪仗,在欧洲大地销声匿迹。
直至18世纪,伞再度传入欧洲。乾隆12年(公元1747年),一位名叫乔纳斯·汉威的英国人到中国旅行,带回一把中国伞,准备介绍给英国人使用。可是当他撑起伞上街时,人们纷纷指责他“蔑视下雨这个天意,因为老天爷降雨显然就是为了让人淋湿”。结果招致一些人向他掷石子,马车夫们也用粗鲁的语言谩骂汉威,因为他们担心汉威用伞行动影响到其他男人,若遇下雨天,以后没有人来乘马车。汉威对此置之不理,摆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后来终于感动其他男人,数以百万计的英国男子开始仿效汉威的行动,于是伞自此成为男女通用的遮雨工具和时髦的摆设,成为妇女手上必不可少的卖俏器具,英国人赢得了“伞的王国”的称号。就连维多利亚女王也曾经赠给一位苏丹一把价值15000美元的伞作为礼品,而她自己也收到过加尼特·沃尔斯爵士1874年从一位非洲国王那里缴获的一把伞,这把伞有42根伞骨,周围长达22英尺。
伞中之奇光怪陆离
小小的伞,久经历史的考验,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日益昌盛。它的形式,从简单的遮阳避雨工具,发展到巨型沙滩遮阳伞、露天茶室遮阳伞,高尔夫球场遮阳伞,装饰、欣赏伞,舞台伞等等。它的用料,从丝帛油纸不断更换,先是聚酰胺织物取代了塔府绸,随后又让位给更新颖更加实用的透明薄膜……
在伞具那漫长的发展史上,伞的样式从来就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远的不提,就说19世纪以来的伞吧,有的伞面上别出心裁地开出了小天窗,有的伞把里独具匠心地装进了小巧的取暖器,还有的伞令人叫绝地装起了望远镜……时至今日,国外更是制造了不少式样新颖的伞,使伞具家族“族丁兴旺”。法国人发明了一种无柄伞,在伞骨架部位装上一个如同斗笠里面的冠,下雨时可戴在头上,尤其适合骑自行车用。美国发明了一种夜光伞,伞的顶端装有灯泡,电池则装在伞把内。雨夜打着夜光伞在马路上行走,汽车司机一眼就能看见,可减少车祸。英国制成一种催泪伞,随身携带,如遇暴徒,只要按一下伞柄上的微型开头,伞尖就会喷出阵阵瓦斯,使暴徒措手不及,行人可乘机逃走。日本制造了一种在塑料伞柄里装有小型半导体收音机的伞,既可用它挡雨,又能“雨中取乐”。美国制造了一种太阳能伞,由镀铬的条形物制成,中心有一根金属轴棒(伞把)指向太阳,在焦点上能产生500摄氏度的高温,可以煮饭、烧开水、炒肉,不到3分钟便可炒熟鸡蛋。国际市场还有一种有奇特香味的伞,这种伞是由含有增塑剂的聚氯乙烯薄膜制成,分内外两层,打开时外层能抑制内层香味的扩散,使之集中于伞下,芳香馥郁。另有一种专供盲人使用的装有鸣响器的伞。盲人行走在闹市区,特别是穿越马路时,通过按动开头,伞上的鸣响器便会“呜呜”作响,以提醒行人和司机。
尤其令人觉得趣怪的是,1980年,美国东北部的佛蒙特州一个占地面积达880英亩的小城威努士基建造的一把巨型“伞”。这把“伞”是一个巨型的太阳能设施,中心最高处距地面67米,张开来硕大无比。此“伞”的材料是泡沫有机玻璃,伞架是金属制成的呈经纬状的骨架,上面有60根匀布其间的尼龙绳,串着伞面。绳的下端绕于电动机之上。当电动机启动时,便可随意收放伞面。由于有了这把“伞”,威努士基城变成了自由控制气温的城市,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同时也招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一睹巨伞风采,为该城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伞的演变
评论
2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