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力” 抓好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宣传工作


 

 把握“四力” 抓好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宣传工作

杨明文

 

自去年9月以来,水城县和全省其他广大地区一样,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这一重大突发事件,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抓好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对于水城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就很不被外界“注意”,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选择,也无法照葫芦画瓢按图索骥;而在这场大旱中,借以“西南干旱”这个关键词,着实“出名”了一回。在世人关注度高的情况下,不论是“好事”或是“不好的事”,抓新闻宣传都是一个慎之又慎的大事,丝毫不能马虎。通过这次抗旱救灾的工作实践,在抓好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面,笔者获得了几点深刻的体会。

一、贴近实际,尊重事实,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

在这一次空前未有的抗旱救灾工作中,水城县始终把新闻宣传作为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大政治任务来对待,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紧要任务来落实。紧紧围绕 “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知名”的目标,及时对旱情及抗旱救灾进行深入报道,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

32,《成都商报》的一则《水资源丰富的贵州为何这么渴?》的消息称,在六盘水市水城县,一些居民花几元钱买1桶水、几十元买1吨买水, 最缺水地区的饮用水从外地拉来,水价一度高达每吨105元。这条消息通过互联网传遍四面八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向。33,县委宣传部立即组织人员在城区进行了调查,并通过电话与乡镇联系,虽然我们没有找到“每吨105元”的卖水点,但这一消息告诉我们,水城的旱情已经很严重了。当天晚上,县委宣传部将情况及时给县委分管宣传的副书记作了汇报,立即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34上午九时,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紧急会议,并邀请了贵州日报驻六盘水记者站、六盘水电视台驻水城记者站、六盘水日报驻水城记者站等媒体参加。县委宣传部迅速制定了抗旱救灾宣传报道应急方案,贵州日报、六盘水电视台、六盘水日报等媒体对水城的旱情和党委政府采取的相关举措进行了及时报道。通过这些媒体的传播,水城的灾情进一步吸引了世人,一时间,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和财经频道等媒体,纷纷赶往水城采访抗旱救灾。

二、贴近生活,关注民生,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

今年2月上旬(春节前夕)发生在玉舍森林公园的火灾,就给水城县的旱情发出了严重预警。自此,县委、县政府把抗旱防灾救灾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及时成立了抗旱救灾指挥部,组织了12个抗旱督促查组分别到全县33个乡镇进行督查、指导抗旱救灾,县委宣传部组织宣传报道。

2月底,双水城区已经研究“限时供水”,双水供水公司的供水告示贴满了双水城区的居民小区,放水时间为上午1000-下午200,玉舍等地已启动送水工程。六盘水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省市党报党刊、广播电台进行了连续报道,不少网络对相关消息给以转载。

通过大量关注民生的宣传报道,增强了新闻宣传的感染力。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大旱之痛》里,小学生“祝江花”停学找水的情节让人流泪!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乡场上的揪心交易》中猪的卖价不如白菜价格的一半让人揪心!贵州电视台《水城阿佐小学:52名小学生的艰难提水路》让人感受到了克服困难的雄心和毅力!中广网等《乡里拍卖出天价鸡蛋》里,低保户卖鸡蛋捐款抗旱的人格精神大写了党群同心、政民同意的图景!这些,为赢得广泛的关注和帮助奠定了基础。

三、贴近群众,投入感情,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

据不完全统计,至5月中旬,水城县抗旱救灾的宣传报道,仅纸媒和电视媒体报道就达700余条,互联网传播的难计其数。《大旱之痛》、《乡场上的揪心交易》、《乡里拍卖出天价鸡蛋》、《水城阿佐小学:52名小学生的艰难提水路》(后被人民网转载)等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积极的社会效果。至3月底,县内各界捐赠款(物)150多万元;至4月初,接受县外捐赠款(物)130多万元,其中通过希望工程渠道捐赠款物30多万元。捐赠者有团中央、武汉中建三局、贵阳铁路局、上海浦兴、宁波市等单位、学校和企业,也有哈尔滨、河南等地的爱心人士。

通过新闻宣传报道,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救灾,增强了水城人共克时艰的勇气和信心。

什么是亲和力?救灾不分籍贯,抗旱不论亲疏,帮困不计情仇,出力不辨大小。这些,就是亲和力的高度体现。而这些,正是新闻宣传春风化雨般的温情所为!

《六盘水日报》刊发的《情深深 水长长——水城县抗旱救灾纪实》,记录了这段珍贵的历史!

四、服务为本,因事造“势”,增强新闻宣传的传播力

水城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水城人穷而热情。为加强水城的对外宣传,凡是到水城采访的相关媒体,我们都把他们当做自己最尊贵的客人和朋友。我们力求通过良好、细致的服务,满足记者采访的需要,给以有效的引导,对于敏感问题,我们坚决按照“快说事情”、“慎说事由”的原则办事,力求做到积极稳妥。为此,新华社编发了《贵州水城:万名干部群众奋战抗旱救灾第一线》、《高扬党旗 争当表率 贵州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抗旱救灾剪影》(宣传水城县坪寨乡箐马村支部书记周显文无私奉献),贵州电视台编播的《水城:党员干部成为抗旱救灾主力军》等新闻均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广网、北京广播网等网络转载传播。

今年的干旱,对水城的经济损失不小。至4月下旬,全县33个乡(镇)299个村2625个组14.82万户59.16万人受灾;20余万(头匹)大牲畜饮水困难,全县农林牧受灾103.94万亩,预计将造成夏粮减产2.5万吨,农、林、牧、水经济损失达5.47亿元。但是,它对水城的对外宣传又起到了良好的媒介作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广网、新华社记者的“水城之行”,使得“贵州水城”也成了一个响亮的名词。在六盘水市委宣传部的引导下,中央电视台名主持人康辉亲自到盐井乡采访。水城县盐井乡,一个偏僻边远的默默小乡,也同“康辉”这个名字一起走进互联网、走向多彩的世界!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水城干旱”,瞬间就可搜出21万多个网页。

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增强了,让世人都知道旱情和抗旱救灾的真相、事实,既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帮助,也提高了水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小道消息”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在整个抗旱救灾过程中,没有发现关于水城的“谣言”,实现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提高知名度“双赢”。

总之,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遵循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重大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必须遵循这一原则,绝不能歪曲事实真相。只有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坚持“三贴近”,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与传播力,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才能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广泛的支持力!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