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有效转移。英国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伴随圈地运动、乡村工业的发展开始的,初期主要是在国家暴力和法律强制下缓慢进行的。到19世纪,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较成功的转移。从1801年到1851年的50年间,农村人口的比例由74%下降到55%, 1900年英国农村人口下降到25%[8]。进入20世纪中期,到1930年英国农业劳动力为125·8万,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6%,但是到1965年下降到4%, 1978年为2·2%。而我国农村只需要约1亿多劳动力, 1亿多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从业,还有近1亿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民工,现阶段我国农村还有约1. 5亿多剩余劳动力有待实现转移,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每年还在以1000万左右的速度在增加。此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目前在4·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素质的相对低下和数量的绝对庞大的双重劣势使得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