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斌:机构投资者往往也是散户思维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股市曾经活跃着很多大户,他们翻身为云,复手为雨,令无数散户竞折腰。不过据说一些机构投资者联合券商,打了一场漂亮的“消灭”大户的歼灭战。先是利用大户的贪婪和盲目自信,由券商向他们融资,最后由机构投资者先往上拉股市,引诱他们跟风,再狠狠地把股市打下来,大户纷纷爆仓了。

机构比起散户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有可能知道一些内幕消息,有能力组织调研,雇佣的“打手”(研究员和分析师)的综合素质都比散户强,所以不可否认,散户们不是他们的对手。

不过,我非常反感把机构投资者神化,尤其讨厌把一些小私募说成是什么“大鳄”,质疑一些人智商的话就不说了。其实机构投资者固然资金实力强,不过操作这些资金的不是机器,而是一些同样具有散户思维的人。面对股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应该遵守什么样的纪律,其实一张A4的纸就可以说清楚,不过这些常识95%以上的人,在进入股市的前五年,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公募基金或是保险公司,它们的操作手法可能比散户还要业余,更不大可能体现出非常长远的眼光。

刚才,我关注了一下中国国航这只股票。这个股票其实在春节前我就想建仓,不过赚钱机会比较大的股票太多了,而且第一次冲击60日均线未果,所以搁置。

这里多说几句,为什么要关注航空股呢?去年12月,连续去重庆、深圳,在飞机场就想,飞机票的价格多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人们的收入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长,特别是中等收入的人,坐飞机的成本越来越不值一提。这样,航空市场的前景还是不错的。而上周去南京,虽然我倾向于坐不到4小时/单程的高铁,不过公司订了票,也只好飞行。我发现,虽然高铁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来回的飞机上基本上还是客满。这说明飞机出行和买汽车一样,中国人往往不算经济账,面子消费是比较强的推动力。

既然关注,就大概了解了一下,我发现,国航201011月曾启动了定向增发。到去年11月,这些定向增发的股份就解禁了,这样,定向增发价格就非常重要。通过上交所的查询系统,我查到了当初增发的价格以及一些投资者的名单。国航当时的定向增发底价是9.58/股,但由于机构投资者踊跃认购,实际增发价是11.58/股。最后参与增发的投资者的报价分别是:

配售对象

报价

申购数量(万股)

获配数量(万股)

中航集团

12953

新华人寿保险

12.98

4800

6560

12.18

6560

11.18

8940

雅戈尔集团

12.78

5000

5000

国华人寿保险

13.18

4800

4800

国电资本控股

11.98

4800

4800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11.58

8630

8630

11.38

8780

11.18

8940

人保资产

11.58

6600

5615

上表中,中航集团是中国国航的控股股东,所以没有报价,直接根据报价结果认购。其他投资者的报价不管是否合理,因为未来到底如何毕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不过就报价上看,都一致地庸俗,因为末位数都是“8

那么截至到上周收盘,中国国航的股价是多少呢?7.06/股,浮亏39%。如果按前期的最低价5.75元来看,浮亏50%

还行,这只股票的定向增发,没有套牢公募基金。这个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往往拿的其实都不是自己的钱,所以高报价也不心痛。就目前的国航股价来看,如果现价买入,有近64%盈利了,这些机构才能解套。

在这些机构为国航而疯狂报价的时候,我几乎也在同一时期,以涨停价买了山航B。我的买入理由很简单,2009年,几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对未来很悲观,于是放缓飞机的买入步伐,加速淘汰老飞机,等市场一恢复,飞机票普遍不打折,上座率又很高,于是2010年航空公司大赚。我看了一篇网络文章,和一个广播的报道,提到机票持续紧张,于是买入。约两个月,盈利90%左右后退出。显然,航空公司的这种盈利暴涨是不可持续的。这是我当地在博客中的一篇分析《航空业利润暴涨是一种偶然》。而国航增发,正是为了买飞机。我不知这些参与增发的这些机构的研究员当时在想什么,是不是只盯着当时航空股价格的持续大涨。

到了现在,市场又对人民币贬值预期下的航空公司汇兑收益的下降(买飞机多数用美元贷款来买,人民币升值就减少了负债,带来汇兑收益)、油价的上涨等利空比较恐惧,加上去年A股市场的大跌,航空股去年纷纷跑输大盘。以国航来看,去年国航全年大跌53%,而上证指数只跌了21%,中小板和创业板也不过跌了35%。国航从最高的17.19跌到最低的5.75,跌了66.55%

黄祖斌:机构投资者往往也是散户思维


国航去年的下跌,还和国泰航空的盈利大跌有关,国航有国泰航空的股份,收到的投资收益大幅下降。

目前来看,国航是有机会有一定的涨幅的,不过这里不建议读者买入,我也未必会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