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市场化管理简称。是一种以一切自然场、生态场、经济场、社会场、文化场、思想场等为对象的管理模式。之所以会产生、实行这种管理模式,是由于包括经济在内的一切事物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发展、转化,抓住了场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存在与运动趋势,发展与转化趋势即事物的运动规律。
笔者以为,一些企业家、管理者之所以一天忙到晚,忙得死去活来,原因就在于其不谙场化管理,而一旦能够把场化管理实行起来,不仅可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活力,而且还能使被管理对象之间,产生相互监督、管理的机制。而一旦到了那时,作为管理者的我们便可以决胜于千里之外了。
为什么非要实行场化管理
研究发现,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世界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无论它是宇观世界、宏观世界、中观世界、微观世界,也无论它是生物世界、人类世界、经济世界、政治世界无不如此,没有例外者。因此,能够以场或广义场作为对象,便自然而然地具有了、获得了“绝对管理”的性质与意义。
首先,需要有万事万物皆为场的认识。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实行场化管理的前提。大家知道,无论是原子、分子、细胞还是星球、星系、星云,它们均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难道生物、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中的经济事物就不是了吗?回答是肯定的,否则将失去实行场化管理的前提。
其次,还应当认识到,场是包括经济事物在内的万事万物之运动规律产生的场所。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所谓的管理,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被管理对象的运动遵循、符合其自身的运动规律。这是因为,只有当事物的运动能够遵循、符合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时,其运动才会有秩序,才最节省能力,其产生的自然经济社会的效率才最大。这就好像是火车在其轨道上行驶最省力的道理一样。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事物的运动都遵循、符合其自身的规律,而只有其中的一少部分事物能遵循、符合规律。怎样才能令事物的运动遵循、符合规律?毫无疑问,只有将其置入场时。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场或广义场不是别的,正是其省力、可持续运动的“轨道”者也。
但是,不能不说的是,在管理者的面前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场,而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又如何才能做到令形形色色的事物能够进入到与之对应的形形色色场中?为此,我们还需要做到:
首先把管理范围确定下来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谁都知道自己的管理对象;说它复杂,是由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搞清楚自己所管理的对象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比如,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在与人打交道,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他们都是一个个的能量场或量子场,是需要与其他个体打交道或交换能量的。请问,一些管理者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原因很简单,统统是由于认识不到他们都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相对广义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
富士康确实挣了不少钱,但我可以预言,它总有突然死亡的那一天。如果要问为什么?就因为作为管理者的他们,竟然不知每一位职工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而把他们当成是流水线上的一种机器部件了。请问,富士康为什么会发生“十三连跳”?因为他们没有吧被管理者的人当做人而是把被管理对象的人当做机器的零部件了。如果在富士康的内部能够把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发展机制构建起来,一些员工为何要寻短见呢?这无疑是富士康式管理的最大悲哀。
提前构建内部市场竞争机制
简单地说,就是为一个又一个的被管理对象内部的竞争机制构建起来。笔者以为,当今之中国式管理的最大失误或者说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认识到被管理对象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的问题。由于没能把内部的市场竞争机制构建起来,这也就造成了中国式被管理对象的人和物没有什么区别,势必缺乏竞争力、活力。笔者以为,在中国可以不实行民主政治,但是,其内部的市场竞争机制应该构建起来,否则早晚会出问题。现在,一些西方人在做空中国,瞄准的就是这一点。可是,如果能够实行场化管理,就能克服上述弊端。
一个不在场里边运动或者说一个缺乏竞争机制的组织能有活力吗?回答是否定的。不但没有活力,还有引起腐败之风气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因为人们通过正常的、竞争的渠道达不到目的,只有被动地去选择其它渠道。
中国经济在30年前为什么搞不上去而后30年又为什么能够搞上去?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在这后30年我们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获得了经济动力,产生了竞争力。笔者以为,在省部级领导岗位可以不引入竞争机制,但省部级以下的和在国有企业或在国有企业的内部,就不能不引入竞争机制,否则腐败现象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让被管理对象始终处于场中
研究发现,星球、星系、星云、宇宙均是天然永动机,证据就是在数十亿年甚至上百亿年的时间里它们一直能够保持目前的这种可持续的、有规律的存在与状态,运动与发展趋势。诚然,它们总有“停摆”的那一天,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使其“永动”的动力就来自于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如此说明,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是万事万物能够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上亦说明,要想永动,就得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场化管理的科学基础。
那么,我们令被管理者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是否也能实现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回答是肯定的。这也是笔者为什么主张将企业、中观和微观经济体始终置于场中的目的与意义。
笔者以为,令被管理者始终置于场中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因为一旦离开了场,经济体不仅缺乏竞争力,自身也就会失去活力,而且还可以肯定,还会失去监督。大家知道,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在于我们在30年前实行了市场经济;大家又知道,我们之所以能够发现一些质量部安全的事件,并不是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有什么作为,而基本上是同类企业之间相互监督的结果。
如何将被管理对象置于场中
如何才能让被管理者始终置于场中?如果您是一位宏观经济体或国家、民族的管理者,您不仅需要站在经济场、国家场、社会场、意识场、传统文化场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而应该站在世界的、自然的、全人类的、广义场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决不能仅仅从自身事物的角度上去认识问题,否则就会与上述场的作用发生碰撞而使自己的管理受到宏观场的制约;如果您是一位企业的法人代表,那您就需要站在超企业场或较为宏观场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否则就会受到宏观的场制约,那就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如此说明,能够将被管理者置于相对广义或宏观的场中,是实行场化管理的一个十分必要的条件。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只要把管理对象置于宏观场中便万事大吉,而事实上是,场化管理的意义、关键点还在于,如何才能在被管理者的内部实行场化管理——把一切被管理对象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微观场,使之相互间产生竞争机制、监督机制。而一旦能够把上述机制构建起来,作为管理者的我们便可以决胜于千里之外了。
场化管理:中国式管理境界(65)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