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需要2.0版本


  世界银行昨天在北京发布了《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报告,认为随着中国到达在目前经济结构中以现有发展模式所能带来的增长极限,中国的增长速度在2030年之前将会逐渐下降,需要重大的改革才能战胜一系列挑战。

  以现有模式,中国的经济增长空间会日益缩小,必须推进诸多领域的改革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中国最近的官方媒体也在呼吁“改革共识”与“顶层设计”,而英国的《经济学人》推出了“国家资本主义崛起”的专题文章,美国则成立调查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新部门并以“竞争中立”原则打击中国国有资本。显然,中国模式存在问题并迫切需要改革在国内外已然形成共识。

  中国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追赶型模式,与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等亚洲儒家经济体崛起时期类似,即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在这些国家,早期都有国家资本主义倾向,即政府扶持大型企业走向世界。而中国显然也想继续走这样一条路。

  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这些经济体的内部市场非常小,一些竞争性企业如果不走向世界就会因内需不足而倒闭。中国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足以容纳竞争性的大型企业生存。但中国解决就业与内需经济要求中小企业发达而非大型企业。

  即使想要扶持走向世界的大型企业,中国政府也选错了对象,因为国有垄断企业主要集中于要素领域,而非像三星、丰田等技术性公司。这种垄断对本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更是非常脆弱,这可以从他们的对外投资收益率可以看出来。这些要素性垄断企业成长为类似后苏联时代的寡头企业,拥有了强大的力量干预政治,成为利益集团,而这也正是中国要避免的前景。

  由于西方发生了危机,而政府干预有利于应对危机,中国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受到重视,这是美国忧虑以及中国有些人沾沾自喜的原因。但中国是追赶型模式,而非市场完善的稳定模式。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始模仿中国模式(比如非洲)并不代表中国应该继续执行这种发展模式,因为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发展模式目前已经耗尽了他的潜力并带来一大堆问题,中国迎来迫切需要转型的阶段,需要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开拓市场增长空间。比如建立自由的金融市场为企业公平的提供血液,开放管制允许自由竞争和创新,重新界定国有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作用,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等等。

  事实上,中国转型压力与转型意识早已确立,比如可持续增长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改善社会权利失衡的“和谐社会”。问题是这些设计并没有进一步具体化并得到执行,除了这些年宏观经济因国内外因素波动影响外,主要是因为中央缺乏共识而导致执政效率降低并使得改革陷入停滞,因为世行的报告与近些年中央的文件并不无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