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范教师的精神鼓舞下
范县颜村铺乡麻口小学 姜红辉
我叫姜红辉,性别女,今年24岁了,在范县颜村铺乡麻口小学工作,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自2010年师范毕业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
从一开始走上讲台上的羞涩、胆怯,在课堂上,我慢慢地变得成熟起来,课余时间,从书上,从网络上我认识了不少名师,他们的敬业、吃苦精神鼓舞着我。特别是那些山村教师,在极艰苦的环境下依旧热爱着自己的岗位,让我佩服和感动。
郑秀萍,一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一位平平凡凡的人民教师,可她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的精神内涵;以一个党员教师高风可鉴的情操,以及一腔热血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铸就了她亮丽的人生;以踌躇满志的热切期盼,用青春与热血、信心与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情 系 山 娃
郑秀萍老家在三明市区,1972年初中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来到沙县富口公社盖竹大队上大元自然村插队。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当时十分落后,全村没有识字的人,她看到村民期盼有个老师来教他们山里的孩子,她想到山区孩子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需要知识和智慧的浇灌,她心动了。就这样1973年她走上了三尺讲台,和高山区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秀萍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高山区任教,就是她那要让每个山里孩子有学上、有书读而永远也解不开的爱生情结支撑着她。郑秀萍老师是山村孩子的亲父母,是山村乡亲们的好姐妹,这就是她几十年高山区从教最欣慰的所得。
学生徐堂信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郑秀萍老师拿出自己的工资为他垫付,让他上了学。那时她的工资每月才17元!然而又有多少像徐堂信、邓昌英、邓挂梅等学生这样得到她的支助,谁也数不清。山村里的许多农民比较穷,每到开学要交书费杂费,不少村民就犯难。为此,郑秀萍老师总是拿自己微薄的工资替学生垫交书费杂费,还常常为贫困学生买学习用品,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来元。三十多年来,年年如此,至今为学生垫付书簿费学杂费和买学习用品的钱有多少,连她自己也记不清。
学生邓爱清在小学时,犯了脚病,上学不方便,郑秀萍老师天天背她上学放学,坚持达半年之久,一直到好为止。邓爱清同学在郑老师的关爱下,没落下功课,学习不断进步,现已考上福建漳州师范学院。郑老师总是这样,学生生病没钱看,她就拿出自己的钱为学生请医买药。生病上不了学,不管刮风下雨,她上门为学生补课……。郑秀萍老师常说,再怎样困难也不能让一个学生落下。
郑秀萍老师始终把学生的安全挂在心上,从没有丝毫的放松。当时乌埕坑初小拆并时,郑老师调到盖竹村来任教,乌埕坑,岩后厂、上大元等自然村的学生要到盖竹村小学就读,有6-7个公里的小山路,早上来上学,傍晚放学才能回家,中餐寄在学校吃。学生来回路上很不安全,郑老师就主动承担起来回护送的任务,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冬,天天护送,俨然就是学生的“保护神”。不仅这样,学生寄午餐的饭菜也是由她亲自动手煮。这样坚持了两年,乡亲们看她这样确实太累了,后来就让他们的子女住宿在盖竹村小学。遇到下雨天或天气恶劣时,郑秀萍老师总是把学生留在身边,直到学生家长来带,家长来不了的就亲自送学生回家。郑秀萍老师常说,学生的安全是天大的事,不能让学生出一点点的事。
郑秀萍老师视学生胜过自己的子女。学生邓玉华幼小时,父亲不幸去逝,几年后,体弱的母亲也抛下了子女,离开了人世,邓玉华成了孤儿。郑秀萍老师就主动把学生邓玉华接到自己身边,照顾半年多,直到她叔叔来接走,没取分文。每逢农忙时节,农民常常早出晚归,子女吃午饭成了问题。郑秀萍老师总是主动为乡亲们分忧,看管他们的子女,为他们子女提供午餐(有时还加晚餐),然而她从不向他们收取寄餐钱。乡亲们也很放心把子女托付给郑老师,乡亲们总说把孩子寄在郑老师那儿比在自己身边还放心。她俨然是个保姆,更是一个亲娘。
郑秀萍老师对单亲家庭、贫困学生、残疾儿童倾注更多的关爱。她从不歧视学习有困难和残疾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总是耐心的辅导,手把手的教,慢慢的把他们成绩提高,从没放弃。学生邓招珍因“兔唇”,受人歧视,总抬不起头来,非常自卑。郑秀萍老师从不歧视她,总是关心她、鼓励她、帮助她树立信心,使她有了美好人生的向往,邓招珍同学现在已升入富口中学,学习成绩还很不错呢。
作为一名同行,在班主任工作当中,平时缺少的正是这几位老师对待孩子的那份细心与耐心。听了这些老师的报告后,我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惭愧。
平凡的岗位,他们却在做着不平凡的事;平凡的岗位,却让我们的有着更多的感动;平凡的他们却是如此的美丽。我也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我希望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名出色的教师。几位师德先行者的演讲已成过去,但那阵阵声音还响彻耳畔,那傲岸挺拔的身影仍历历在目。我要时刻以他们的事迹来比照自己、鞭策自己,沿着他们前进的足迹去追寻生命的快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