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男傳出沒錢(傳聞原是中國政府代付)結澳門金麗華酒店的賬,被着令遷出,這邊廂唐英年的僭建門事件鬧得熱烘烘,傳媒都喜歡冠以二世祖,或富二代這類貶詞,查實金正男乃第三代,而唐家自稱二百年家族,唐英年最少算來是四代,北韓香港兩個地區的政情都有待發展,難以逆料,反而真正可以追溯研究的,是一代傳二代時的週折,而瞭解金正日這二代先生在世的取向,更容易令人明白世界進程。
老爸看不清兒子
世界上大部分組織,由小國至一眾企業,都是由個人以至少數人領導,所謂“集團領導”,“團隊精神”等,絕大部分對外粉飾的謊話,傳承基本上是個一對一的遊戲。一代創業維艱,自然對傳人嚴苛,但傳人又怎樣反應呢?最穩固的辦法是木訥似聽,為什麼木訥有優勢?老爸的言論,就算有多錯都不能嗤之以鼻,但太認同又不似男子漢,容易顯得沒主見,最好扮聽,扮思考,扮深沉,合理回一兩句,場面交待過去,正常父輩都會不加深究,若無明顯競爭對手如金正日,可以靜靜地等上代離場(世)。
到上代離場(世),其殘臣仍在玩:“先王仍在此時就不會……”不知進退地繼續為二代帶來阻力,聰明二代會進行軟硬清黨,直至上代殘餘被全面清洗,方會真正開動其大業,但動手的時候,其出手與上代基本有何不同呢?通常是一代老是概歎資源不夠,然後對自己說俟資源充足,就邁向下一個大業,其標準作法是先滿足外在客觀需要,但二代不同,見到老爸過去不眠不休的大業太多,他個人對這些所謂大業的興趣會較低,或者要很大的目標才能吸引他,例如亞歷山大帝對比起其父馬其頓王,對統一希臘這些小題目不感興趣,當三大洲之主就胃口差不多。若將金日成,比喻為亞歷山大的父親馬其頓王,金正日不能成為亞歷山大的原因何在?我首先就不會用環境制約論去看金正日時代的北韓,我反而用個人享樂/機會成本論去看他:二代就算銳意發展國家/組織/企業成功,對個人享樂的提升程度不高,所以無吸引力,而最低成本又能偏安的辦法就是維持現狀,況且北韓國窮民困,要南征統一談何容易。反而從繼續用小混混式挑釁,有秩序地生起小火令列國疲於奔命,而自立於不敗,是便宜好用的蕭規曹隨式好戰畧,好傳承。所以論北韓金正日的時代,應由金正日的個人自身開始,而不由什麼中美日南韓等圍堵與反擊,相同地,戰國時代的韓國,被困于秦楚魏之間,有賢相韓非子最後亦終究亡國,是亡于皇族的家略太小氣及不成器,而非國力及軍力。
新人類新角度
轉移來分析企業傳承,例如要分析聯想在柳傳志「真」全退後的日子會怎樣?就應該先由楊元慶的個人價值,以至個人利益,開始研究,而不是從聯想企業面對的什麼客觀條件發展空間,對手,科技等傳統教科書角度作為起點。論及金正日,另一火紅插曲是酒色,例如有四位太太,但到第三代,更新鮮的插曲是迪士尼樂園,幾個三代公子金正男及金正恩分別以假護照輪番“偷渡”,竟然為了去充滿“美帝”精神的“毒草”主題樂園,此事對老共產黨一輩尤其震撼,到了21世紀今天中國,對第三代應該用更文明的寬鬆觀點,去看待及迎接接班人,如果家族議的體制跟標準上市公司一樣,設有獨立董事去處理行政人員的薪酬與獎賞,那麼家族亦應有獨立家族議局成員(起碼是外姓人),去處理下代的薪酬,無論是王子也好,少帥也好,如果酬賞內容,與接班人期望不符,自難令組織上一層樓,去到如CEO這些高位,一千萬與一億年薪比,可能推動力不是十倍,反而用百年佳釀,千古一美,更見效益,西諺云:驅動驢子,是交替使用胡蘿蔔與棒子。之于下代領袖,無論董事局,家族議局皆難用棒子,要驅動他只有用更好的胡蘿蔔誘之,詩經亦有云:有女懷春,起士誘之,放諸21世紀傳承,可擬為:豎子懷才,吉事誘之。
傳人懷才,吉事誘之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