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海外收购热潮评点


中国鞋网8月26日讯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踏”)酝酿已久的收购国际品牌计划终于开花结果,8月13日,公司公告称,将以不超过6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中国鞋业巨头——百丽国际持有的意大利知名高级运动休闲品牌Fila中国商标权及运营业务。
  
  无独有偶,九牧王(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牧王”)董事长林聪颖不久前亦透露,公司正在运作收购相关国际品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了海外并购之旅,走出去的步伐也越迈越大。对此,业内专家提醒说:“海外收购是机遇,但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危中寻机,福建民企掀起海外并购潮
  
  安踏副总裁张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安踏收购Fila主要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Fila主要走高端品牌路线,在国际品牌效应、科技研发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而安踏主要优势集中在供应链管理及终端销售等方面,安踏收购Fila后,有利于提升自身竞争力,将加速进军高端体育用品市场。
  
  同样,九牧王也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近日,林聪颖表示,九牧王计划投资4亿元人民币在今年11月前采取合资或收购的方式,与欧洲的两家国际品牌公司合作。“收购这些品牌,主要是看中其研发设计和品牌管理能力,合作的方式是九牧王控股,占51%,收购完成后,九牧王除了保留该品牌在欧洲的高管、设计团队和终端等之外,还要将其引进到国内销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大中华区运营相关品牌。”
  
  “具体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九牧王品牌部负责人陈士信向记者证实,公司的确计划收购一家意大利高端男裤品牌,并控股一家德国男裤品牌及欧洲一家知名服装品牌,但对于收购的具体进展,陈士信表示不方便透露。    不仅是安踏和九牧王,还有很多福建民企将海外并购提上了议事日程。
  
  早在上市之初,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丁水波就表示,上市筹集的资金会有24%用来收购品牌,只要是同业而又不与现有业务客户出现冲突,无论是国际或本地品牌都会考虑。
  
  不难发现,福建民营企业收购的海外品牌都是同业的高端品牌,对此,北京国奥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辉表示,福建的诸多服装鞋帽品牌原本就是靠外贸起家的,深知国外品牌在议价权、研发设计上的强势,当他们发展成为行业龙头时,自然希望能收购这些品牌,以取得他们的优势。
  
  国内著名的管理咨询服务机构——AMT咨询公司顾问葛星认为,金融危机给民营企业收购海外品牌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海外品牌销量下滑、资金链断裂、库存积压,使得他们在经营上难以为继,只能在市场上出售。
  
  与此同时,通过近几年的良性发展,国内民营企业的实力大大提高,一些企业还通过上市融资获得了可观的资金,具备了收购的资金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也渴望通过收购海外知名企业,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使得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越来越大。
  
  并非坦途,民企海外并购常常吃哑巴亏
  
  其实,收购本身并不是一个难题,难的是闽企收购国际品牌之后该如何整合、怎样管理?这才是收购成败的关键所在。相关专家表示,国内企业目前尚缺乏国际并购的经验,许多企业不能准确定位,也不清楚海外并购在其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中扮演何等角色,结果往往是,并购交易很快取得,但对接踵而来的问题,包括客户的需求、竞争对手、销售渠道、企业管理及法律常识等都没有真正的理解和认知。
  
  在中国,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但发展不顺,金融危机之下更是成为集团的“鸡肋”。2005年,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今年1月,双龙公司宣布破产重组,并购宣告失败……
  
  资料显示,去年中国企业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了330亿美元,但根据有关机构研究,其中67%的海外收购并不成功,不成功的原因大多来自接盘后的经营管理。对于走出去的福建民企来说,这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首先是人才。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公开表示:“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资金、不是市场,而是缺乏一大批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尽管过去几年福建民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有了巨大进步,但仍缺乏真正适合国际管理的专业人才。
  
  对此,作为英足总品牌在中国的代理商,有与国外高端品牌打交道经历的三舒集团执行总裁陈舒环表示,收购之后,管理队伍肯定要变化,但如果找不到通晓当地文化、法律和市场的专业人才,就只能尽可能留下原先的管理团队。
  
  同时,对于收购方来说,适应当地的工会制度也十分重要。
  
  上海智邑战略咨询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康荣平表示,上汽收购双龙就失败在与韩国本地工会的沟通不畅,在处理劳资问题时遭遇了很大麻烦,最后不得不退出双龙,“国外的工会很强大,有时甚至比政府和企业自身更有号召力,因此,企业在收购前要‘吃透’当地的工会制度。”
  
  另外,税收问题也影响着收购案的成功。
  
  晋江某鞋企人士表示,金融危机以来,鞋企在白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家新开店面,就遭受了加税的不公平待遇,据了解,这些店面所要缴纳的税款是当地品牌开店所缴纳税款的好几倍。
  
  同样,一些被并购企业也存在无意或故意未纳税款的情况,如果并购方不了解情况,而所欠税款及面临的罚款数额又特别巨大,就有可能使收购方吃哑巴亏。因此,葛星提醒,要在收购国外品牌过程中弄清楚所收购品牌的财务状况。
  
  针对收购双方管理层可能存在的沟通不畅问题,有关人士表示,如安踏、特步等民企设有海外部门,长期从事海外业务的经营拓展,也比较熟悉外国的制度与风俗人情,企业进行海外收购,这些部门可迅速跟进,这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康荣平也表示,收购国际品牌要求企业要有国际化思维,要加强国内管理层和被收购企业管理层的互动、交流,双方可以轮岗互换;同时,国内企业要及时汲取被收购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加以自用。海外并购还处于无序状态,期待国家立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一方面是民企高涨的海外并购热情,另一方面是海外并购过程中面临的不少问题,甚至还有不少失败的案例。那么,海外收购究竟是不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民营企业是否要坚持海外并购呢?    “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我们就不可以呢?”葛星表示,国外的跨国企业也是从小企业发展过来的,如,肯德基,最初是美国肯塔基州的一家普通快餐厅,后来通过不断的海外扩张发展成全球餐饮巨头;印度汽车业巨头——塔塔汽车也是通过并购捷豹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而迅速成为世界汽车业的一家著名企业。  有不少专家认为,海外并购是民营企业转型的有效途径,面对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企业除了通过自我解决以外,还应有政府的帮助。
  
  事实上,政府部门一直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高端品牌,对资本输出给予众多的政策支持。    国家发改委2004年下发的《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政策的通知》中就明确在了五类能够享受优惠利率贷款的项目,其中包括:能带动国内技术、产品、设备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能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项目;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开拓国际市场的境外企业收购和兼并项目。
  
  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相关人士表示,服装、运动鞋等行业也在以上范畴之中,属于能带动国内技术、产品、设备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项目,因为国内生产的半成品鞋可以在境外加工,也算作产品输出。     另外,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颁布等一系列汇算方面的措施也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
  
  而福建今年也出台了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措施,其中包括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境外贸易网点和营销网络;“走出去”投资可获得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申请拓展资金;鼓励对外投资的主要产业有轻工、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机械、电子等加工产业;此外,还简化了企业人员出国手续。
  
  尽管如此,但总体而言,我国现有的鼓励和支持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数量还极为有限,且一些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目前没有关于海外并购的明确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规范,企业海外并购还处于无序状态,对海外目标企业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机性,这直接影响了企业海外并购的效率和效果。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郑慧建议尽快出台《海外并购促进法》,对海外并购的审批程序、外汇进入、资金融通、税收政策等有关问题予以明确,同时,出台包括海外并购保险制度、海外并购规划等在内的配套法规,使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中有章可循,企业的合法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