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重振中的资本回流困境与对策(一)


 美国制造业重振中的资本回流困境与对策

袁冬梅  刘建江[1]

 

内容提要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将制造业重振上升为国家战略,期望以此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摆脱危机的困扰。然而,制造业重振正面临资本流入不足的挑战。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美元疲软,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原因,美国吸引境外资本流入已面临困境。为此,美国一方面是从整体上创造条件,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二是通过诸如税收优惠、贸易政策调整等措施,降低本国制造业成本,推动海外跨国公司资本回流。这意味着全球对金融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中美制造业之间的竞争将不断升级。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积极应对来自于美国制造业的竞争成为当务之急。

关 键 词  制造业重振  经常项目逆差  资本回流  美国国债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verting Capital flowing to American during Manufacturing Revitalizing

Yuan Dongmei  Liu Jianjiang

Abstract: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U.S. government regards revitalizing manufacturing as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tries to change the over debt model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get through the effect of crisis. However, some challenges such as economic depression, dollar depreciation, mor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market are diverting the capital away from American market. American is facing with insufficient capital support in revitalizing manufacturing. Therefore, on the one hand, the U.S. government trie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conditions to attract the global capital backflow; on the other hand, it tries to attract the U.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capital backflow by adopting measures such as tax preference, trade policy adjustment to reduce manufacturing cost. This means that the competition on financial resources in the globe market will be more intens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US in manufacturing will be more intense, too. It is urgent for China to speed up transforming th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petition from American manufacturing products.

Keywords: revitalizing manufacturing;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capital backflow; American national debt

 

 

 

 

引 言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从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入手制定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制造业重振或者说再工业化战略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美国政府认为这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培育中产阶级、提升国民福利、推动高技术创新、改变美国长期经常帐户赤字与政府债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终推动美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并继续保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领导地位的重要途径(杨长湧,2011)。

1980年代美国不少制造业产品竞争力与生产率增长速度开始落后于西欧和亚洲国家,从那时起美国实施了先进技术计划( ATP),增加R&D投入,鼓励产学研结合,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下, 美国制造业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契机重新获得了优势。吴彤、李建庄(2003)分析了美国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通过实施先进制造业技术计划、巴里奇质量计划以及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制造业劳动力优化等一系列重振制造业计划,形成了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演化链。但随着美国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经济形态不断向服务型经济、虚拟经济转化,产业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伴生出现的是美国贸易赤字与经常项目赤字的长期化,自1982年始美国经常项目出现逆差,之后几乎处于不断膨胀状态。2006年扩大至8006.21亿美元。不仅如此,美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与经常项目逆差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4-2010年的经常项目赤字多出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5690.50亿美元,其中2009-2010年两者的缺口高达4107.24亿美元,说明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输出美元,通过资本与金融项目吸引美元回流的格局面临困境。

制造业重振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功实施需要如下两大要素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一是要有充足的资本,或者说制造业所需的资金;二是要有能满足制造业大发展的足够的劳动力资源,或者说人力资本储备充足。次贷危机以来,美元回流意愿急剧下降,美国由FDI的净流入国转变为净流出国,制造业重振成功实施正面临较大的资金约束。不少学者探讨了美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问题,如制造业变迁与贸易逆差的关系(杨波,2007),贸易逆差导致的制造业失业率问题(李未无,2004),美国政府促进制造业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新挑战(董书礼,2006)等。但少有文献对美国制造业重振过程面临的资本回流困境进行探讨,本文试图就此展开论述,分析美国制造业重振中资本回流动力不足的原因以及美国推动资本回流的应对措施。

制造业重振面临的资本回流困境

制造业重振战略的提出,并不意味着美国制造业优势的彻底丧失,美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只是在其发展历史中的一种相对衰落。自从20世纪初以来,美国就长期占有世界制造业的最大份额,到了20世纪50年代前后,美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曾经高达50%左右。不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发展,美、欧开始了去工业化进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去工业化尤为明显,美国转向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其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受此影响,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日趋下降,1990年下降至21.5%,到2009年跌破20%2010年所占份额为19.4%,略低于中国的19.8%,从而丧失了110年来世界制造业产值头号大国的地位。

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地位的下降是伴随着其制造业在国内地位的下降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日趋下滑,1969年后出现加速下滑趋势。1969年之前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在26%以上,但1969年下降到25.66%1970年下降到23.83%1982年开始下降到20%以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制造业在信息技术革命与全球化的推动了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随着全球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美国外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控制全球产业链的研发环节与流通销售、品牌经营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并在这些领域获取暴利,进口最终消费品。与此同时,美国大力推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1988年金融服务业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制造业。美国开始专注于向全世界不断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努力将经常项目赤字输出的美元吸引回流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美国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总额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美国标普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中也有25%35%由金融和房地产业所贡献。到2009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下降至11%,而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到了76.9%,其中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和银行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80%。在以金融、保险为代表的服务业大幅度发展过程中,金融领域一夜暴富与“空手套白狼”的投机取巧心理及浮躁心态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丧失了对制造业相关职业的兴趣。资本疏远制造业,就业也逐渐远离制造业。例如,在美国,制造业工人年均工资达6万美元,比服务业高出1/4,但很多年轻人仍不愿意从事制造业。

伴随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以及经济虚拟化、服务化而出现的是经常项目赤字的不断扩大。1981年,美国经常项目还有50.3亿美元的盈余,1987年其赤字已经扩大到1606.55亿美元。此后,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有所下降,但1992年之后又持续扩大,且2002年以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到2006年经常项目赤字超过8000亿美元(表1)。从美国自身以及国际经济体系持续运转来看,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需要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才能弥补。因此,对美国来说关键问题是保持美元的稳定及强势地位,以吸引全球资本的流入弥补贸易逆差所形成的资金缺口。在没有以制造业繁荣为基础的实体经济的支撑下,要吸引全球资本的流入,必须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以增强金融产品的吸引力。表1数据也显示,美国资本与金融项目1983年以来即转为持续的顺差,2006年达到创记录的7776.52亿美元。

1  1981-2009年美国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对照表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经常项目

5030

-5536

-38691

-94344

-118155

-147177

-160655

-121153

-99486

-78968

资本金融项目

-28463

-32826

21026

75672

99479

116607

167804

138260

47187

50903

 差额

-23433

-38362

-17665

-18672

-18676

-30570

7149

17107

-52299

-28065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经常项目

2898

-51613

-84806

-121612

-113567

-124764

-140726

-215062

-300779

-416371

资本金融项目

38703

95388

78492

123126

82616

134469

218721

66957

233972

477700

 差额

41601

43775

-6314

1514

-30951

9705

77995

-148105

-66807

61329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经常项目

-397158

-458074

-520668

-630488

-747590

-800621

-710303

-677135

-376551

-470898

资本金融项目

413452

500374

531058

535380

713832

777652

611422

769525

196323

240402

 差额

16294

42300

10390

-95108

-33758

-22969

-98881

92390

-180228

-230496

注:1989年开始,资本项目与金融项目分设。2006年开始统计金融衍生品净额。

资料来源:http://www.bea.gov/international/xls/table1.xls

但是由于制造业地位的下降,经常项目赤字趋于扩大,FDI流入额小于流出额,美元贬值趋势明显,美元流入与流出的缺口不断加大。1981-2010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总计82150.23亿美元,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74952.13亿美元,二者缺口高达7198.10亿美元。其具体运行情况为,1994-2004年,美国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盈余比经常项目赤字多出360.6亿美元,在1999-2004年间,美国有多达807亿美元的盈余,这段时期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整体上处于较好的状态。但2005年以来情况发生了逆转,尤其是2006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拥有的净金融资产与经常项目差额的缺口不断扩大。2004-2010年的经常项目赤字多出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5690.50亿美元,其中2009-2010年两者的缺口高达4107.24亿美元,反映了次贷危机之后美元回流意愿急剧下降的情况,见表1

我们再来看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的FDI情况。近年来,美国对全球资本吸引力的下降也直接表现在FDI流出额逐渐超过流入额上。图1显示,1993-2001年期间,美国FDI流入额逐渐超过流出额,对国际资本具有较大的吸引力,1999年美国FDI流入额占全球的比重高达32%,在2001年之前基本上在20%以上;但其后除了2005年之外,均在20%以下,2009年开始,所占比重下降至15%以下。从总量数据来看,自2002年以来,除了2005年之外,均是流出额大于流入额,说明美国吸引的FDI占全球比重以及对全球FDI的吸引力正在呈下降趋势。2007年至今,美国成为对外投资的净流出国。2007-2010年,美国对外投资净流出额高达4218.63亿美元,单是2009年和2010年,美国FDI净流出额即分别高达1450亿美元、1151亿美元。如此巨大的FDI净流出额,反映了当前美国正在失去吸引全球投资的优势。尤其是自2009年奥巴马政府提出制造业重振战略并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以来,美国FDI净流出状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在恶化,反映了美国为重振制造业的资本回流战略并没有取得短期效果。

   1 美国1993-2010FDI流出额、流入额及流入的FDI占全球的比重

资料来源:世界FDI总额根据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1999-2009计算整理;美国FDI数据系概括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整理,与World Investment Report的数据不太一致;百分比为笔者计算,2009-2010年数据为预计数。

制造业是美国通过经常赤字输出的美元回流美国的支撑,是维持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可持续性的基础。奥巴马政府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力图重新使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绝对领导者,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其中新能源产业是美国政府支持的重点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实现经济的复苏,以推动美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增长的繁荣道路。但没有资本的有效回流,制造业战略也将难以成功实施,其失业率高企的局面也将难以得到有效扼制。

 

本文发表于《学海》2012年1期。


[1] 本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培育机制研究”(编号:11AJL008)、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贸易促使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机理与协调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编号:08CJL019)、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编号:11YBA007)、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09XGG29湖南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