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的星光大道!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从构想、筹备、造势到上市,华谊兄弟几乎整整走过了十年。这十年浓聚了一家中国民营企业所有奋斗的艰辛与荣耀,他们所遭遇的挫折与失败、他们克服障碍的勇气与毅力、企业上市时所策划的造势推广,都将成为了中国娱乐业迈向发展新里程的最佳典范——在中国文化政策不断开放、中国娱乐业高速发展的当下,华谊兄弟的上市或许不只是一个传奇,而是隐喻着某种新的开端,更多的娱乐公司将吹响上市的集结号,将中国娱乐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好莱坞的大公司里面,我们无法忽略华纳兄弟。这家公司1923年4月由哈里·华纳、阿尔伯特·华纳、山姆·华纳和杰克·华纳4兄弟创建。和其他好莱坞大公司不同的是,华纳兄弟4人基本上是白手起家,没有太多的背景,最穷时,四兄弟兜里不到一块钱,全靠卖明星——一条名叫“零丁丁”的狗的照片,来给大家开工资。
就是这么一个公司,在好莱坞最终站稳脚跟,成为重量级电影、娱乐公司。2000年以后,华纳兄弟的新掌门人巴里·梅耶上台,公司保持一贯特色,不仅拥有《哈利·波特》和《十一罗汉》这样的系列电影,而且复活了《超人》和《蝙蝠侠》这两套系列电影。这个穷小子化身“上流社会”的传奇故事,也成为国内电影业的一个榜样,毕竟中国电影也刚刚开始市场化运作不久,还没有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而不巧的是,中国恰恰有一个和这个好莱坞大腕名字都近似的电影公司——华谊兄弟。
和华纳兄弟一样,华谊兄弟也是穷小子起家的典型。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运作还没有真正被重视起来,很多电影的摄制和发行权利都掌握在国有制片厂手里,商业片更是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成立了一个民营的电影发行公司——华谊兄弟。
王中军,华谊兄弟太合影视公司总裁,原来曾在美国干过一天送16个小时外卖的工作。1994年,王中军揣着在美国5年挣的10万美金回国创办了“华谊广告公司”。得益于在美国的经历,王中军看到这块市场空白,说服中国银行统一标识,并把该业务交给了华谊。1998年,王中军尝试着制作了第一部电视剧——英达导演的《心理诊所》,华谊借助广告推广优势,逐渐在电视剧制作单位中脱颖而出。
而今,华谊每年的电视剧产量达到200多集,5年拍了20多部电影,基本实现了从编剧、导演、制作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完整的体系。2000年12月19日,华谊兄弟公司与太合控股有限公司一起融资5000万元创办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4年下来,业内已把华谊称为最大的民营影视公司。在进口大片一统国内票房,国产片普遍萧条的时代,华谊投资的20部电影中,却绝大部分实现盈利,只有2~3部亏损,2部收支持平。从华谊到华纳:文化企业如何突围?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感慨良深——
一、钢结构的华谊集团
说起华谊兄弟真正被大家所熟知的原因,则非冯小刚莫属。1998年华谊兄弟投资了冯小刚的电影《没完没了》,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在以后一些年里,又继续投资了更多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包括《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让人们记住了冯小刚,记住了贺岁片。而且,冯小刚的每一部贺岁电影都有着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这也为华谊兄弟积累了足够的人气和丰厚的家底。
《唐山大地震》上映前后,冯小刚曾多次流露退休的念头,让人不得不猜测,没有冯小刚的华谊兄弟将会如何。但是,就在不久前,华谊和冯小刚同时宣布,双方将续约五部影片。冯小刚坚称自己不会离开华谊,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也坚信没人能把冯小刚挖走。用冯小刚的话说,没有哪家公司会比华谊更靠谱,能把他作品的商业价值放大。
二、独特的企业文化
华谊作为一个文化型的企业,最核心的东西不是产品,也不是技术,而是人。每个公司都会面临人才问题,如何找到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但如何留住对公司有贡献的人才更为重要。对此,华谊有一套自己的办法,杨善朴把它归功于华谊的企业文化,他总结为八个字:“求新善变,融合贯通。”
在华谊最重要的首先是创新,但同时还要善变,有智慧的变,而且是要往好的地方变,华谊是一个很能包容的公司,可以融合很多有自身特色的东西,但需要最后通过梳理,把市场目标统一成一致的。如果是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在华谊,那么他只管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其它的什么都不用操心,会有专门的人为他准备好。
华谊对所有不同特色的制片人和人才都能容忍,不强加于人,在华谊一切由制片人主导。加盟华谊的制片人都明白,公司的制片人和外面的制片人不一样,要多一道义务,帮助华谊把草台班子式的东西,适应上市公司的合规性原则,这项工作在其它公司是极其难做到的,但在华谊做得很好,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企业文化。
三、团队的力量
华谊的上市意味着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可以支撑华谊业务的发展,但是传媒行业并不是有钱了就可以搞好生产的。就算现在真的给我100个亿,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花。因为在他看来华谊的今天并不是因为有钱的原因,华谊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华谊的团队,是华谊现有人员的集合力量。
由于社会对华谊的关注度很高,所以只要一有合同到期的演员离开,我们就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而更多的是质疑,只要华谊的团队还在,演员在他看来就是一块材料。杨善朴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我想盖一座大楼,我买好了地,设计好了图纸,就等于剧本写好了;我请了一个好导演,相当于要请一个好工程师,来控制这个大楼的制造和质量;我的摄录人员,就是电焊、包工头;这个大楼在朝阳门外,卖五万元一平米,等等吧。一部戏用什么演员,由制片人决定。华谊有很强的人才再造能力,昨天走两个,但明天可能又来三个。
四、创新的精神
2007年,华谊兄弟的目标同样没什么“创意”,希望一方面加强华谊兄弟的电视剧品牌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公司法务部的建设,通过打击盗版来增加公司的盈利增长点。很多人都很好奇他的直觉背后应该是什么样的思考和判断,这对于不擅于理论总结的王中军来说,好像也很难说清楚。不过常有人说,王中军很少埋头烦杂的日常事物,平常闲暇的下午时间,他经常会去北京三里屯某处酒吧坐在外边晒太阳,而王中军自己觉得“每天最多工作三四个小时,再多了都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的成功,对娱乐圈的其他明星也有极大提示作用怎样多快好省地聚集财富?比如张艺谋参与的新画面公司,假设也想登陆创业板的话,以张艺谋个人品牌的巨大号召力,难度应该不会很大。名气创造价值,已经不是以前那种虚拟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明星们的财务收入,完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得到更大的提高。可能以后这些大腕明星的江湖地位,比的不再是单集片酬价格,而是其在某某上市公司股票的价值。再勤劳的明星,就是大量接片,直至累晕,做的依旧是收入上的加法。而通过与资本市场嫁接,利用资本市场的杠杆,却可以轻轻松松地实现收入上的大幅翻番,做个漂亮的乘法。
不过话说回来,华谊兄弟上市也要好好领会其投资的《非诚勿扰》片名这四个字。如果不能在以后长期经营中保持“非诚勿扰”的话,就不要打扰中国刚出生不久的创业板。中国创业板需要更多业绩优秀,并且极富成长性、创新性的中国公司,来带动整个社会的创业潮。就像华谊兄弟旗下的众多明星一样,需要拿出精湛的演技、健康向上的形象,和关爱社会的实际行动,才能成为青年影迷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