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力资源观察之九:钻石王老五的少年时代历练(一)


 

作者:张从忠

 

每当提到伊顿公学,人们就会觉得古老的英国风扑面而来。伊顿是英国著名贵族男校和英式教育的典范。让伊顿人最引以为骄傲的是,他们准确定义出:“如何让成功者的后代继续成功”,这个困扰过无数古老文明的难题。在这里,历代王公贵族们的纯正血统不断沿袭,责任与财富的继承人脱颖而出。他们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在伊顿蜕变为无人能敌、不可一世的傲人品质。传统、绅士、高傲是英国人的共性,伊顿的前世就是这种气质的不二体现。1440年,时任英国国王的亨利六世创办了一所公学——“伊顿圣母国王公学”。它是当时一个大型基金会的组成部分,负责免费为70名穷苦的孩子提供教育,以使他们日后能进入剑桥的国王学院深造,这就是“公学”之意。

 

伊顿公学的校名中的“公”包含三层意思:公平,即对所有学员一视同仁,任何人都不享受特权;公正,在录取标准上秉公论断,没有人可以依靠门第、财富等而不经过考试就轻松入学;公益,学生毕业后的走向,即毕业生大多进入议会、政府机关、大公司和银行,甚至高级的文学俱乐部等公共事务场所。从伊顿公学名称中的“公”字可以看出,学校办学目的在于培养精英人才,并且将公正、公平放在首位。
 


伊顿圣母国王公学

 

伊顿这个地方也许很多人听着陌生,而说起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温莎堡和伊顿毗邻,隔着泰晤士河相望,由温莎桥把它们连接起来。如今英国女王常常在温莎堡度假或办公。英国女王每到一处宫殿,那里的城墙上就会升起一面五色斑斓带有英国王室标志的旗帜,示意女王在此。笔者参观伊顿公学的当天看到了彩色旗,英国友人告诉我,此时伦敦城里的白金汉宫会升起普通的米字旗,表明女王不在。

 

纯净幽远的校园

 

    走过温莎桥,泰晤士河里有天鹅在悠闲地游来游去。在英国,天鹅都属于女王。伊顿小镇干净整洁,美丽如画。因为伊顿公学的产业十分庞大,小镇上的许多房子都属于他们。如今伊顿公学发展成一所独立男校(按英国教育系统的定义应该是不由政府提供资助的学校),男孩子们一般13岁入学,18岁离校。伊顿以精英教育为宗旨,入学费用高昂得吓人:以2004年为例:当的学费加住宿费是22380英镑,折合人民币就是30多万元。很明显,伊顿的校门不是向所有人敞开的。据说,当时哈里王子由于未曾通过录取考试,差点被伊顿公学拒之门外。伊丽莎白女王苦苦请求校长给个特殊照顾,校长也迫于全社会对戴安娜王妃的热爱,不得不招收了这个“傻学生”。因此,哈里王子一入学,便被同学们剃了一个傻头,扔出了墙外。更有英小报大肆登载哈里王子的“新发型”照片,英女王也只能装聋做哑。
 


伊顿校舍分为建筑风格相同的9个院落,每个院落由二层楼围成方形天井院,主楼为砖木结构,古老巍峨,显示出历史沧桑的痕迹。穿过主院,为修道院,这里有1450年建成的学生食堂。漫步校园,俨然置身于维多利亚时代。

 

公学占地极广,进了教学区的正门,是一个方形的院子,中间矗立着亨利六世的青铜像,老式的红砖教学楼古朴庄重。右手边是座式样相对简洁的哥特式小教堂。在当年亨利六世的计划中,这个教堂本该更大更华丽,不过1461年他被免除了王位,教堂也就没有按照他的心愿建起来。即便如此,这个教堂的内外部依然美轮美奂得让人惊叹,500多年的岁月流逝无损它高贵的外表,不过给它添了些沧桑。那天教堂本不对外开放,但英国友人是伊顿的校友,门卫们便爽快地放了我们一马,让我们进入参观。

 

一进小教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甬道尽头上方巨大的彩色玻璃,早晨的阳光从玻璃后边透过来,洒得一室斑斓。彩色玻璃的上部是耶稣受难的场面,下部表现的是《最后的晚餐》。据说二战期间,有一枚炸弹把这个小教堂原有的玻璃几乎全部震碎,现在的这些是1952年由EvieHone重新设计的,被公认为当代彩色玻璃艺术的杰作。两边的黑色长桌椅因为用了许多年的缘故,木色润泽。宗教在伊顿男孩们的日常生活里占着相当大的比重,伊顿还有另外一个教堂,是给低年级的男孩们使用的。

 

教堂两边的壁画,是伊顿公学里最美的艺术品之一,在建校之初由当时的几位名画家费时8年才绘制完成。不过在1560年,由于当时新教教会的命令,这些表现传奇故事的壁画被刷白,从此被人遗忘了300年。一直到1847年,壁画才被重新发现,而直到20世纪的20年代,壁画才被修复一新。因此教堂正面悬挂着大幅的壁毯,绘制着《圣经》故事,那风格一看便知是拉斐尔前派的代表人物本·琼斯的作品。即便是壁毯,也能很轻易地分辨出本·琼斯细腻唯美的艺术品位。老挂毯在幽暗的光线里散发出维多利亚时期古典而高贵的气息,让人留恋不已。

 

教堂大门的上方有一架巨大的管风琴。管风琴我见得不少,但色彩如此丰富、造型如此华丽的,还真是绝无仅有。伊顿的男童唱诗班有极高的知名度,2002年还曾到中国北京演出过,据说伊顿校内的管风琴有六架之多,伊顿的音乐氛围之浓厚,可见一斑。离开教堂,走在校园宽阔的田野里,天空湛蓝,云彩大块地在头顶流动,青草的气息弥漫在四周,有人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地从我们身边经过。你很难相信,这样充满田园野趣的地方,居然是个名校的所在地,伊顿公学的环境委实好得叫人艳羡。如果你对于伊顿公学还是陌生,电影《哈利波特》的场景能唤起你的记忆,这部电影就是在有五百多年历史的伊顿公学拍摄。

 

需在七年前预定

 

数百年来,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创办的、比邻温莎堡的伊顿公学,都是王公贵族子弟必然的选择,他们在那里锻炼言行举止,成长为一个标准的“英国绅士”。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身上都打着贵族的标签,长大后纷纷拜相封侯,尽享荣华富贵。于是,冲着学校的金字招牌,冲着“能量巨大”的校友会,全球富豪政要为了一个录取名额要争上十几年,哈里王子都差点被拒之门外。
 


身为名震英伦的贵族学校,它的学费在常人看来当然是昂贵的。伊顿公学的学费高居英国第二位(剑桥国王学院第一),让穷家子弟望而生畏。更加奢侈的是,伊顿学子们在澳大利亚和圣卢西亚玩板球,在南非打冰球,在佛罗里达打网球,去开罗参观学习阿拉伯文,在日本唱歌;参观利比亚的神学圣地,在布拉格学习建筑,在西奈山戈壁思考,在红海潜水;当然,这些花费是不包括在学费里的。两周半的冰球之旅就要花掉父母1500英镑,给慈善机构的大笔捐款还不算在内。另外,每年父母要花500英镑在洗衣、小费、旅行和成套的运动装备上。伊顿一年最基本的费用高达2.7万英镑。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英国的名门望族,为了让子弟能进入伊顿读书,当男孩一出生,领得“出生证”时,即第一时间向该校报名,到孩子13 岁,即凭此入学。伊顿的门槛之高由此可见一斑。而且即使报了名,也未必一定能被录取,还必须经过繁琐得近乎严苛的程序,申请者要参加60分钟的面试和包括英语、法语、地理、历史、拉丁文、数学以及宗教学等科目在内的笔试。此外,英国之外的不少富豪和政要,也都想把儿子送到伊顿公学来读书,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据说,英国每400名男孩中,有一名能进入一般的公立学校读书,而要进入伊顿公学的,每1 500名男孩中才有一人。每年报考伊顿公学的学生大约1 000余名,通过严格考试和面试后,正式录取的只有250多人。伊顿公学这个名字数百年来一直是特权的同义词,是一个盛产英国精英的地方。在伊顿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 %进入世界名校。伊顿培养的人才,遍及各行各业。有从政的,有进入工商金融界的,有研究学术的,也有从事影艺事业的,可谓桃李满天下。

 

进入21世纪后,伊顿公学更是致力于培养精英人才而非旧式贵族。教育评论家认为,如果伊顿公学不只面向富裕阶层招生,并且是向全国的最聪明的孩子敞开大门,把目标对准全球任何地方的最聪明的孩子,那么它必将成为21世纪精英的摇篮。所以,伊顿学子不单单是英国的精英,更是世界的精英。

 

 

 

2012年3月16日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