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


(载2012.3.30新华副刊http://news.xinhuanet.com/xhfk/2012-03/30/c_122910000.htm)
载中国赣州网
 
偏僻农村的教育资源虽然薄弱,但读书上大学依然是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最好选择。在我的老家,一代接一代的农家子弟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而且不少还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可是,这种幸运却没能落到我哥哥和他的几个孩子身上。排行老幺的侄子,前几年考了个专科,算是与高校碰了一下边。听从我的建议,选学模具专业。毕业后,却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转来转去,最后,在深圳一家电子元件企业混上了个修理工,工作清闲,待遇对比一般农民工,也算过得去。
过年回家的时候,家里问到他找女朋友没有,问到他今后有什么打算。他便显得很沉重。说,深圳是个好地方,自己的工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是,物价、房价都那么高,终究不是立足之地。这个样子,哪里还敢谈朋友?
侄子一席话,引起了家人的共鸣。想到年龄现在也不算小了,再不考虑现实情况,恐怕会误事。讨论来讨论去,一致认为,还是回家乡就业好。这几年,本地城市仙桃发展也很快,到处是大企业,有外企,也有央企。年后,有一家台资企业招人,工作正好是模具工。于是,他放弃深圳那边的工作,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培训的地点,却是企业的总部,在江苏的昆山。
可是不久,就接到侄儿从昆山打来的电话,他给我描述了那里的实习环境,还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意思很明白:昆山呆不下去了,模具也不想再学了。我劝他,万事开头难。什么工作都辛苦,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他听从我的话,表示坚持下去。
后来,侄儿又打来电话,表示这个工作的确不适应他,吃力倒是其次,待遇听说不算高,比不上原来在深圳的待遇,这也不重要,关键的是,他通过仔细打听和思量,个人的发展空间也很小。所以,已经决定就此打住了。他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任何人的话,都只能是作参考,只有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最真实的。
我心里很不安。侄儿的事情,原本希望能帮上一点忙,至少给他点建议,或者提供一点信息,可事实上一点也起不了作用。
在回仙桃之前,企业里的领导很器重他,还担任着一个小组长。决定是他自己做的,家人包括我这个叔叔也表示支持,只有企业里的领导挽留他。一顿告别酒后,连铺盖行李都留给了伙伴们。可是现在,在仙桃觉得还是留不下来,于是,到武汉等地碰了碰运气,最后还是要打马回到深圳。原来的岗位已经被人顶替,回头不成,只得另找一家企业,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比不上过去的岗位了。侄儿为此感到非常沮丧,情绪有时很低落。
此情此景,该如何去安慰他?
侄儿当初的决定错了吗?家人支持他决定的态度错了吗?抑或是他不该放弃模具制造工作?
我每天上班下班,都要经过几个十字路口,一路不时有红绿灯闪烁,走走停停,都不是随着自己的意来。望着红绿灯,我总在想:我们停下,却是为了走过去。同时,我们走过去,也是为了停下来。人生之路也是如此,走是为了停,停是为了走。这个逆命题其实充满着哲理。它揭示了我们生活的规律。
有时,在斑马线一端,即使是行人通行的绿灯时,人也过不去。因为,此时两边转弯的车辆川流不息,等绿灯熄灭了,红灯又亮了。所以,只好无奈地等到下一次绿灯亮起。茫茫人海,都在寻找自己的路,哪有不拥挤的情况?也有硬闯过去的,即使是红灯,也顾不上。即使是行驶的车,也让他三分。可是,那是一条危险之路。
贫寒人家的孩子,比不得富贵人家的孩子,人生之路处处都有红灯闪烁。多数时候,不是靠毅力就可以将路走下去。多数时候,是要观察、思考、等待。所以,只要目标是朝前的,许多道路,注定要走一走,停一停。
想到此,我想对侄儿说:大方向最初总是在不断的调整之中。相信自己,不怕试错,就怕随波逐流,一点主见也没有。
走走停停,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走走停停中,也许蕴藏着我们寻找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