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金融政策、金融改革、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等问题,都成为了议论的重点和焦点。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及以后几年金融工作的重点。而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以及今年经济工作的形势。笔者认为,今年的金融工作,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的特点。
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今年的基本策略是——预调微调。这一点,不仅在相关会议上已经反复强调,实际工作也充分体现了这种特点。如面对实体经济普遍资金紧张、春节后市场流动性不足,不是简单地对政策作出大幅度调整,而是通过央行逆操作、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进行预调微调。既基本达到目的,又不会留下后遗症。
应当说,只要今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只要不重现重大的经济变故或经济问题。即便欧洲债危机不能全面解决,即便世界经济继续处于低潮,即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宽松政策,中国也不会对金融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不会让政策大起大落。
基本判断是,今年在金融政策的运用和把握方面,将通过预调微调,实现三个方面的平衡。一是流动性的平衡。即保证市场流动性的稳定和充足,既不出现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也不出现流动性过紧的问题。因为,前两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大幅提高,已给今年金融政策的把控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利率的余地都很大。
二是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平衡。目前,困扰金融工作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矛盾。可以这样说,其他方面的工作做得再好,只要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矛盾不解决,都不能算是工作做好了。所以,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平衡,是今年金融部门最重要的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在新增贷款方面,对金融机构提出明确要求,70¥以上的资金必须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存量贷款也要通过结构调整,至少提高5个在分点,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在直接融资方面,也要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要在上市上,要通过适度降低门槛,支持中、小、微企业。
三是风险把控的平衡。在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对政府融资平台控制的同时,如何不让开发企业和融资平台出现严重风险,也是今年必须认真考虑的一项工作。不调控、不控制不行,过度调控、过度控制,也会带来不小的风险。如果找到平衡点,既不让政策放松,让房价再继续疯涨,让融资平台再盲目负债,又不让风险爆发,需要管理层认真分析、仔细研究。从总体上讲,对房地产市场要保持高压态势,对融资平台要严加看管。
第二,从改革来层面来看,今年的基本思路是——寻求突破。现在,困扰金融工作的很多难题,都与改革的滞后有关,与改革的不深入、不彻底、不开明有关。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今年在金融改革方面,将有一些新的突破。一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将有新的突破。这方面,无论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还是“新36条”,抑或社会各方面的呼声以及民间投资者的行为,都预示着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必须有新的突破。不然,总是让民间资本在“地下活动”,总有一天会酿成大祸。问题在于,从温州申请成为华侨银行被否决,以及温商到国外收购银行来看,要想“一步上天”,似乎也没有那么大的魄力。但是,同时要避免将民间金融机构收编的做法。笔者的观点是,可以通过建立国有与民营资本联合组建股份制银行的方式,组建一些中小银行,如村镇银行、科技银行、街道银行、创业银行等。在组建银行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以及民间投资者的实际,考虑应当是国有控股还是民营控股。切不可一味地要求国有控股。
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有新的突破。利率市场化被称作是金融改革的“牛鼻子”。而这个“牛鼻子”,恰恰是目前金融改革和金融工作最大的软肋。特别在存款利率计划化、贷款利率已经相对市场化、银行利润多得“不好意思”的情况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基本的设想是,可以在一些中小银行、股份制银行先试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此基础上再全面推开。
三是直接融资将会有新的突破。如果企业的融资过度依赖银行,经济和金融、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将被进一步扭曲。所以,加快直接融资改革的步伐,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直接融资改革,应重点放在证券市场改革和债券市场改革两个方面。证监会领导调整以后,这方面的工作正在启动,也有了一些新的起色。而债券市场如何改革,还需要有关方面认真研究,拿出新的办法和措施。
第三,从监管层面来看,今年的基本目标是——把控风险。不管政策如何调整,也不管改革如何深化,把控风险都是金融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要把控好风险,加强金融监管都是最有效的手段。
一是要通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实体经济面临的资金困局,从表面看是企业的题,实际上也是金融问题。如果不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企业陷入绝境,就等于将企业的风险引导到银行身上。毕竟,企业也战胜了大量的银行资金。所以,如何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有新的突破和提升,对防范金融风险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弊。那么,金融企业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一问题呢?是否在今年的金融工作中,真正对实体经济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呢?
二是有效把控好开发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相比之下,开发企业的风险还比较容易把控一些。因为,银行对开发企业的贷款,绝大多数都有有效抵押,即便房价出现一定幅度下跌,银行也不大可能出现太大的风险。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政府融资平台。据悉,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对融资平台展期的方案。但是,如果仅仅展期,而不要求地方政府拿出化解风险的方案,也是很危险的,是将风险后移。如何在对融资平台贷款展期的同时,不让地方政府继续大肆负债,并建立偿债基金等,也是金融监管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三是有效控制银行的利润水平。在现行体制下,银行利润水平越高,风险就越大。因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消费者利益盘剥和短期行为基础之上的。所以,在监管上,如何把银行的利润控制在一定水平,特别是收费、强制贴现等不规范手段获得的利益,必须全面监管、全面纠正。只有让银行行为规范了,利润水平合理了,银行与消费者的关系才能正常,银行的风险才能最小化。
总之,今年的金融工作将是十分关键的一年。如何在关键时刻拿出关键举措,解决关键问题,实现关键突破,不仅对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经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也十分重要。